从一个党务工作者到企业“掌门人”:东风日产还有提升的空间
吴迎秋:谈到角色变化,你虽然是东风日产的一位老人,从生产领域、质量部门,到党务工作,已经在东风日产工作了15年,但现在变成这家企业的“掌门人”了,角色的变化使得你在工作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周先鹏:作为书记来说,主要工作是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实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党政工作的事情,更是行政领导的事情。在国外也是一样,只不过名称不一样。比如东风日产花都工厂刚建设时,工厂七百多员工全是农民工,我当时兼花都工厂厂长,我从来没有使用农民工这个概念,因为你要依靠员工就要尊重员工,必须要身体力行,从领导开始做起。
当时日产(NPW)生产方式,与外界熟知的丰田生产方式一样,有着日系工业生产的精神。例如,我要求当时所有的领导首先成为业务教练,包括当时一些副厂长,我要求他们没学好之前不准到现场乱发表意见,因为你到现场发表意见肯定会误导别人。必须自己学成了,有了当教练的资格后,才能够到现场去对大家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这种评价才有一个正面引导的效应。
吴迎秋:这是日产生产方式的精髓,那么这种先进的生产理念如何自上向下传承?
周先鹏:我的要求是凡是到日产学习的人,回来以后把学习的心得、思考首先向我做一次汇报,我一般会安排1~2个小时单独做这种沟通。沟通完了以后,会要求他在什么范围去分享,但是分享不完全是按照他的意思,要把我的想法添加进去。
比如需要经营层接受什么新的观念、需要其他中层干部、或者现场监督者接受什么理念……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过一系列讲演把一个人去学习的精髓尽可能地扩大化。这种转型我看重的不仅仅是业务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更重要。
比如竺延风董事长到东风日产调研,他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在当时现场并没有说,而是在5月9日东风集团会议上讲出了这个细节。他在东风日产厂区看到,生产班子管理安全指标一栏,发现班长当天中午把当天上午一栏勾上了,评价也写完了。他说这是正常的,如果5月9号上午已经把5月9号全体的评价做完了,这就成形式主义了。
吴迎秋: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可能正是体系力的一种支撑。
周先鹏:确实是这样,竺延风董事长在会议期间向我讲,他在一汽做总经理时,下属合资公司中日双方工龄将近20年的两位班长曾经比赛锁一百个螺母。中方班长比对方快了两分多钟,但结果是日方班长一百个螺母100%合格,中方班长合格率只有70%。
两位班长到医院做检查,日本班长手腕很健康,我们中方班长却患有腱鞘炎。这说明锁螺母时我们工人站位、姿势都不够科学。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从关心员工出发,到底体现在哪里?竺延风董事长在现场讲了这个例子以后,我感触颇深。
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基本训练这一块在业界绝对是顶尖的。每个车间、每个工程都有基本训练厂,招来的新员工比如以总装为例,在打螺栓这个基本动作新员工一直要训练到持枪要什么角度、打到什么水平,要求8公斤,停下来就是8公斤。但是竺延风董事长分享的故事使我们又看到了差距。
吴迎秋:通过这件事情后,在强化生产细节上东风日产进行了哪些细化?
周先鹏:我们制定了“作业教导三阶段法”,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基本训练中做到“说给你听、做给你看,再让你自己试试看”。让员工清楚每一道工序,清楚每道工序的作业重点是什么。员工与教练在一起边说边做,做得不对马上纠正。用秒表来测试完成时间和效果,直到合格。
另外,员工上岗后我们还有一个“作业教导观察五步法”,就是班长要观察新员工在线上的工作效果,在静态的训练厂能做到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保证质量,达到要求以后才能上线。
我们之前认为这已经很细化了,但像刚才说的我们只看他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节拍内保证了品质,但是对他的身体却没有进行更多的顾忌,这就是我们继续细化的地方。现在东风日产对每一名员工都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逐步将员工职业健康加入到我们生产细化的体系中。
所以现在我一直强调,别自以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其实我们还有改善的空间。我们是央企,是要打造一个高端的组织,视员工如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是不是真的把它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完美?
讲了这么多,其实过去的工作经历,造就了我今天一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风格、另外,就像竺延风董事长讲到的两个班长的故事,对东风日产来说过去大家都认为做得很好,但是从现实来看东风日产还是有不断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我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而在过去几十年的生产、销售工作中学到的一些方法,也是未来开展工作的抓手和切入点。
2015-07-17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石腾
从一个党务工作者到企业“掌门人”:东风日产还有提升的空间
吴迎秋:谈到角色变化,你虽然是东风日产的一位老人,从生产领域、质量部门,到党务工作,已经在东风日产工作了15年,但现在变成这家企业的“掌门人”了,角色的变化使得你在工作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周先鹏:作为书记来说,主要工作是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实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党政工作的事情,更是行政领导的事情。在国外也是一样,只不过名称不一样。比如东风日产花都工厂刚建设时,工厂七百多员工全是农民工,我当时兼花都工厂厂长,我从来没有使用农民工这个概念,因为你要依靠员工就要尊重员工,必须要身体力行,从领导开始做起。
当时日产(NPW)生产方式,与外界熟知的丰田生产方式一样,有着日系工业生产的精神。例如,我要求当时所有的领导首先成为业务教练,包括当时一些副厂长,我要求他们没学好之前不准到现场乱发表意见,因为你到现场发表意见肯定会误导别人。必须自己学成了,有了当教练的资格后,才能够到现场去对大家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这种评价才有一个正面引导的效应。
吴迎秋:这是日产生产方式的精髓,那么这种先进的生产理念如何自上向下传承?
周先鹏:我的要求是凡是到日产学习的人,回来以后把学习的心得、思考首先向我做一次汇报,我一般会安排1~2个小时单独做这种沟通。沟通完了以后,会要求他在什么范围去分享,但是分享不完全是按照他的意思,要把我的想法添加进去。
比如需要经营层接受什么新的观念、需要其他中层干部、或者现场监督者接受什么理念……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过一系列讲演把一个人去学习的精髓尽可能地扩大化。这种转型我看重的不仅仅是业务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更重要。
比如竺延风董事长到东风日产调研,他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在当时现场并没有说,而是在5月9日东风集团会议上讲出了这个细节。他在东风日产厂区看到,生产班子管理安全指标一栏,发现班长当天中午把当天上午一栏勾上了,评价也写完了。他说这是正常的,如果5月9号上午已经把5月9号全体的评价做完了,这就成形式主义了。
吴迎秋: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可能正是体系力的一种支撑。
周先鹏:确实是这样,竺延风董事长在会议期间向我讲,他在一汽做总经理时,下属合资公司中日双方工龄将近20年的两位班长曾经比赛锁一百个螺母。中方班长比对方快了两分多钟,但结果是日方班长一百个螺母100%合格,中方班长合格率只有70%。
两位班长到医院做检查,日本班长手腕很健康,我们中方班长却患有腱鞘炎。这说明锁螺母时我们工人站位、姿势都不够科学。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从关心员工出发,到底体现在哪里?竺延风董事长在现场讲了这个例子以后,我感触颇深。
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基本训练这一块在业界绝对是顶尖的。每个车间、每个工程都有基本训练厂,招来的新员工比如以总装为例,在打螺栓这个基本动作新员工一直要训练到持枪要什么角度、打到什么水平,要求8公斤,停下来就是8公斤。但是竺延风董事长分享的故事使我们又看到了差距。
吴迎秋:通过这件事情后,在强化生产细节上东风日产进行了哪些细化?
周先鹏:我们制定了“作业教导三阶段法”,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基本训练中做到“说给你听、做给你看,再让你自己试试看”。让员工清楚每一道工序,清楚每道工序的作业重点是什么。员工与教练在一起边说边做,做得不对马上纠正。用秒表来测试完成时间和效果,直到合格。
另外,员工上岗后我们还有一个“作业教导观察五步法”,就是班长要观察新员工在线上的工作效果,在静态的训练厂能做到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保证质量,达到要求以后才能上线。
我们之前认为这已经很细化了,但像刚才说的我们只看他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节拍内保证了品质,但是对他的身体却没有进行更多的顾忌,这就是我们继续细化的地方。现在东风日产对每一名员工都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逐步将员工职业健康加入到我们生产细化的体系中。
所以现在我一直强调,别自以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其实我们还有改善的空间。我们是央企,是要打造一个高端的组织,视员工如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是不是真的把它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完美?
讲了这么多,其实过去的工作经历,造就了我今天一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风格、另外,就像竺延风董事长讲到的两个班长的故事,对东风日产来说过去大家都认为做得很好,但是从现实来看东风日产还是有不断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我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而在过去几十年的生产、销售工作中学到的一些方法,也是未来开展工作的抓手和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