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你现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与此同时现在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它的发展方向、趋势,大家也一直有各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鲍文光:电动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因此从交通工具的角度来讲,我们倡导的是第五类出行。我把它定义为城际或者是城市交通工具,它不可能是省际和国际的交通工具。省际和国际是高铁和飞机。
省际和城际的交通工具又有几类出行,分别是公交、地铁、汽车、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来看,电动车和传统汽车比肯定是不完美的。就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当年的汽车时速也就是几十公里,行驶里程也就是六七十公里。所以新能源初级阶段肯定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吴迎秋: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会在此时成为“第五类”交通工具?
鲍文光:在我看来,当前交通工具遇到了“四个痛点”。第一,每年中国的交通死亡率都是在十几万,安全成为交通的一大问题;第二,城市拥堵和拥挤的问题日益严重;第三个痛点就是排放问题;第四个是成本的问题。原来石油20多美元一桶,现在50美元左右。原来消费者出行的成本可能不到年收入的10%,现在由于用车成本增加,导致它占年收入的可能15%到20%。所以,如果我们制造出一款能使交通成本下降、每年只占消费者年收入的5%,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很高了,所以我们就是从这几个点来想这个问题。
吴迎秋:但是现在看来,消费者对电动车还是有顾虑的。
鲍文光:作为新能源汽车,现在有三大痛点。第一个叫里程恐慌症;第二个叫质量恐慌症;第三个叫成本恐慌症。这三大恐慌症其实是当下老百姓面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一个问题。
吴迎秋:面对这些问题,知豆是怎么做的?
鲍文光:我把现在电动车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对交通领域的改革总结为“三四五”,就是以上这“三大恐慌”、“四大痛点”和“第五类交通工具”。
在有了这些思考后,我们就开始做顶层设计,从符合电动车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从设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产品方向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入手。
吴迎秋:知豆的电动车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恐慌症”的?
鲍文光:知豆的电动车可以概括为“六化”: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模块化和标准化。
我认为电动车虽然是交通工具,但是它就会像手机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手机通话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更多体验的、有趣好玩的东西),电动汽车肯定也是往这方面走,所以智能、互联要上去。
以里程恐慌症为例,我们考虑如何让电动车充电,就像手机一样方便。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恐慌症的问题。
2006、2007年,我们在研究充电问题时,很多专家也在讨论电动汽车的电压问题。那时候电压都是500多伏高电压。当时很多人抱怨国家电网不给力,国家电网就回应我很给力,但是建好的没人用“长了蜘蛛网”。其实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在当时吵得很厉害。我给我的工程师讲,咱们埋头苦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吵去吧”。
我们考虑到当时只有工厂里面才有500伏的电压,或者380伏的,居民的都是220伏的。所以我们要做220伏以下的电压。我们有了这个决定以后,我们还要在电动汽车上装一个充电装置。原来充电器是装在充电桩上的,充电桩就是充电器。我提出来,就把这个充电桩直接装到汽车里面,变成电动车的标配。这个是2006年我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这个也是得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启发。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充电器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可以“拿在手上”,一插就可以充电。但是电动车的充电器太大了,不好拿,我就当标配配在车上面。有了这个充电器,在有插座的地方我就可以很方便地充电了,其实也是从手机里悟出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知豆的充电电压定在72伏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因为我经常出国,像日本、美国都是110伏的电压,我如果比这个电压还要低的话,就不怕了。如果我做到220伏,那么去美国和日本的话,就需要变压。买了这个车,老百姓就还需要安装个变压器就不方便了。所以干脆就定在72伏,低电压的。
还有,我们发现,特别是有些农村地区的电压,国家标准电压是220伏(正负20伏),实际上很多的农村只有140伏,150伏左右。如果你做到220伏的话就充不了电了,电压太低了。这些都是我们经验得出来的。
吴迎秋:这个确实很少有人讲到,大家在解决里程焦虑时,可能往往从电池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充电便利性方面。刚才还讲到一个痛点是安全问题,这方面知豆是如何做的?
鲍文光:汽车安全这个痛点怎么解决?特别是电动汽车互联网化、智能化以后,更要解决好安全的问题。一个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安全,特别是我们的意大利合作方就跟我们提出,欧洲人就很重视。为了保护行人安全,我们的汽车引擎盖都采用特殊塑料材质,这样既能保证车辆的安全,也能最大程度保护行人。
吴迎秋:用塑料材质,会不会安全?有人可能会问,用了塑料可能行人安全了,但是这个乘员就不安全了。
鲍文光:确认有人会这么想。但是驾乘者的安全,主要是通过车架和关键的几根大梁来保护。其实,我们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接下来推出来很多的新的技术,包括打瞌睡提醒。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07-23 出处:汽车商报 [原创] 责编:石腾
吴迎秋:你现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与此同时现在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它的发展方向、趋势,大家也一直有各种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鲍文光:电动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因此从交通工具的角度来讲,我们倡导的是第五类出行。我把它定义为城际或者是城市交通工具,它不可能是省际和国际的交通工具。省际和国际是高铁和飞机。
省际和城际的交通工具又有几类出行,分别是公交、地铁、汽车、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来看,电动车和传统汽车比肯定是不完美的。就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当年的汽车时速也就是几十公里,行驶里程也就是六七十公里。所以新能源初级阶段肯定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吴迎秋: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会在此时成为“第五类”交通工具?
鲍文光:在我看来,当前交通工具遇到了“四个痛点”。第一,每年中国的交通死亡率都是在十几万,安全成为交通的一大问题;第二,城市拥堵和拥挤的问题日益严重;第三个痛点就是排放问题;第四个是成本的问题。原来石油20多美元一桶,现在50美元左右。原来消费者出行的成本可能不到年收入的10%,现在由于用车成本增加,导致它占年收入的可能15%到20%。所以,如果我们制造出一款能使交通成本下降、每年只占消费者年收入的5%,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很高了,所以我们就是从这几个点来想这个问题。
吴迎秋:但是现在看来,消费者对电动车还是有顾虑的。
鲍文光:作为新能源汽车,现在有三大痛点。第一个叫里程恐慌症;第二个叫质量恐慌症;第三个叫成本恐慌症。这三大恐慌症其实是当下老百姓面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一个问题。
吴迎秋:面对这些问题,知豆是怎么做的?
鲍文光:我把现在电动车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对交通领域的改革总结为“三四五”,就是以上这“三大恐慌”、“四大痛点”和“第五类交通工具”。
在有了这些思考后,我们就开始做顶层设计,从符合电动车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从设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产品方向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入手。
吴迎秋:知豆的电动车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恐慌症”的?
鲍文光:知豆的电动车可以概括为“六化”: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模块化和标准化。
我认为电动车虽然是交通工具,但是它就会像手机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手机通话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更多体验的、有趣好玩的东西),电动汽车肯定也是往这方面走,所以智能、互联要上去。
以里程恐慌症为例,我们考虑如何让电动车充电,就像手机一样方便。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恐慌症的问题。
2006、2007年,我们在研究充电问题时,很多专家也在讨论电动汽车的电压问题。那时候电压都是500多伏高电压。当时很多人抱怨国家电网不给力,国家电网就回应我很给力,但是建好的没人用“长了蜘蛛网”。其实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在当时吵得很厉害。我给我的工程师讲,咱们埋头苦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吵去吧”。
我们考虑到当时只有工厂里面才有500伏的电压,或者380伏的,居民的都是220伏的。所以我们要做220伏以下的电压。我们有了这个决定以后,我们还要在电动汽车上装一个充电装置。原来充电器是装在充电桩上的,充电桩就是充电器。我提出来,就把这个充电桩直接装到汽车里面,变成电动车的标配。这个是2006年我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这个也是得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启发。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充电器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可以“拿在手上”,一插就可以充电。但是电动车的充电器太大了,不好拿,我就当标配配在车上面。有了这个充电器,在有插座的地方我就可以很方便地充电了,其实也是从手机里悟出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
知豆的充电电压定在72伏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因为我经常出国,像日本、美国都是110伏的电压,我如果比这个电压还要低的话,就不怕了。如果我做到220伏,那么去美国和日本的话,就需要变压。买了这个车,老百姓就还需要安装个变压器就不方便了。所以干脆就定在72伏,低电压的。
还有,我们发现,特别是有些农村地区的电压,国家标准电压是220伏(正负20伏),实际上很多的农村只有140伏,150伏左右。如果你做到220伏的话就充不了电了,电压太低了。这些都是我们经验得出来的。
吴迎秋:这个确实很少有人讲到,大家在解决里程焦虑时,可能往往从电池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充电便利性方面。刚才还讲到一个痛点是安全问题,这方面知豆是如何做的?
鲍文光:汽车安全这个痛点怎么解决?特别是电动汽车互联网化、智能化以后,更要解决好安全的问题。一个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安全,特别是我们的意大利合作方就跟我们提出,欧洲人就很重视。为了保护行人安全,我们的汽车引擎盖都采用特殊塑料材质,这样既能保证车辆的安全,也能最大程度保护行人。
吴迎秋:用塑料材质,会不会安全?有人可能会问,用了塑料可能行人安全了,但是这个乘员就不安全了。
鲍文光:确认有人会这么想。但是驾乘者的安全,主要是通过车架和关键的几根大梁来保护。其实,我们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接下来推出来很多的新的技术,包括打瞌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