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在找不到北的地方寻找方向--对话鲍文光(3)

2015-07-23 09:02出处:汽车商报 [原创]责编:石腾

  在南极与新东方校长取了“知豆”的名字

  吴迎秋:刚才谈到压力,你称之为走沙漠差点死在沙漠里,在今天看来谈得很轻松,但在当时这种压力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承受。

  鲍文光:确实是,资金、外界的质疑……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哪怕是死也要死得悲壮一点,决不能回头。为了减轻压力,我效仿企业家王石为自己制定了“2+5+7”目标,挑战南极、北极等极限。

2011年,鲍文光在南极4000千米厚冰层攀登,实现了行走两极的梦想

  吴迎秋:“2+5+7”具体指什么?挑战南北极是到南北极点吗?

  鲍文光:在当时我去了南极、北极。北极90度的地方是地球的最高点,我希望站在地球的顶点来俯视地球的样子,因为我要干的事情确实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事情,不像干电动自行车那么轻松,希望在地球最高点给自己寻找一些信心,在找不到北的地方记住自己的方向。

  另外我也到达地球的最低点,地球南纬90度的地方,在南极找不到南的地方,地球的最低点做个倒立,将整个地球“托”起来。

  吴迎秋:当时是什么时期?

  鲍文光:2010年,做电动汽车压力最大的时候。

  吴迎秋:为什么在当时压力最大的时候选择这样的释放压力方式?

  鲍文光:因为我喜欢自驾游,所以给自己制定了“2+5+7”目标。走遍两个极点、五大洋、七大洲的高峰。“2+5+7”是王石提出来的,我非常敬佩这位企业家,也希望效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创立者。

  吴迎秋:“2+5+7”现在实现了吗?

  鲍文光:还没有,两个极点完成了,五大洋现在完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潜水,由于当过海军的关系,所以一般人能潜七八米,我潜到二十米左右是可以的。七大洲的高峰现在完成了阿尔卑斯山与珠穆朗玛峰。

  跟大家分享一些在极地的趣事。南极洲总体面积比中国大1.5倍。整个岛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00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4000米。到达南极点需要坐飞机,我们坐的是一家俄罗斯空军部队飞机,这是一架二战期间的飞机,没有压力舱,飞上去人会有高原反应。

  这架二战期间的飞机需要中间降落加油,由于油桶是5年前空投下来的,所以飞机降落后所有人拿着铁锹一起下来帮助驾驶员找油捅,找到了以后挖出来加油。准备起飞时发现可能时间停得久了,附件轮胎温度高导致陷在了冰里,所以驾驶员让我们下来推飞机,整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

  吴迎秋:本身你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吗?

  鲍文光:我比较喜欢自驾游,也喜欢冒险,对冒险家有着独有的崇拜。特别是沙克尔顿(著名探险家,1901年参加斯科特南极探险队, 1907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 1914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曾经讲过一句话,“用持久的能耐战胜一切”。

  17世纪~18世纪的著名探险家,像南森(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挪威航海家,因跋涉格陵兰冰盖、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闻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像斯科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极地探险家)、像阿蒙森(罗阿尔德·阿蒙森,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都是我很敬佩的人,也崇拜他们这种冒险精神。和他们冒着生命完成自己的探险理想相比,我的这些压力微不足道。

  吴迎秋:没想到鲍总有这么精彩的故事,这不容易。我们回到企业层面,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公司名字定为新大洋?知豆的命名又从何而来?这两个名字一个很大,一个很小,有哪些寓意?

  鲍文光:新大洋应该与自己当过海军有关系,因为经常出海,喜欢大海大洋。将企业命名为新大洋,就是希望它能够飘洋过海,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我的一个愿望。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从小认为进口都是好东西,这种感觉很不爽,现在有机会自己当老板,希望自己能改变这种现状。

  “大洋”前面加上“新”字,效仿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在发现的一百年里迅速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大陆,就是今天的美国。所以我们希望新大洋这个名字,在某一个领域里也能强大一百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这三个层面来讲,就选择了新大洋。

  吴迎秋:那知豆呢?怎么从新大洋一个有很宽阔的胸怀名字,突然到一个知豆?

  鲍文光:对知豆来讲,是2011年在南极,一帮人包括新东方的校长周成刚我们一起起的名字。首先“豆”字是早就定好的,当时我在参加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时,当时副院长帮我一起梳理出“微出行”的概念,所以定为“豆”。豆首先圆润,与微出行的概念一致,可以在城市中圆润地穿行;其次,一颗豆子可以落地生根发芽,我希望企业也可以成长起来。

  在南极时思考新的产品叫什么。起名的时候与周校长我们几个在南极的极友,包括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一起讨论,豆作为主体,最初大家命名为“智豆”,寓意智慧,很多人觉得有些单一。

  周成刚校长问我产品的技术人员来自哪里?我说有一些国际团队人士,还有航空航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商讨后大家认为把智慧的“智”改成知识的“知”更好,智慧代表着一种方向,“知”既代表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又代表文化科技、代表未来。所以最后将产品命名为“知豆”。


2009年,处于人生最”迷茫“阶段的鲍文光(左五举手者)和“极友”一起到达了极点

责任编辑:石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找不到北的地方寻找方向--对话鲍文光(3)

2015-07-23 出处:汽车商报 [原创] 责编:石腾

  在南极与新东方校长取了“知豆”的名字

  吴迎秋:刚才谈到压力,你称之为走沙漠差点死在沙漠里,在今天看来谈得很轻松,但在当时这种压力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承受。

  鲍文光:确实是,资金、外界的质疑……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哪怕是死也要死得悲壮一点,决不能回头。为了减轻压力,我效仿企业家王石为自己制定了“2+5+7”目标,挑战南极、北极等极限。

2011年,鲍文光在南极4000千米厚冰层攀登,实现了行走两极的梦想

  吴迎秋:“2+5+7”具体指什么?挑战南北极是到南北极点吗?

  鲍文光:在当时我去了南极、北极。北极90度的地方是地球的最高点,我希望站在地球的顶点来俯视地球的样子,因为我要干的事情确实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事情,不像干电动自行车那么轻松,希望在地球最高点给自己寻找一些信心,在找不到北的地方记住自己的方向。

  另外我也到达地球的最低点,地球南纬90度的地方,在南极找不到南的地方,地球的最低点做个倒立,将整个地球“托”起来。

  吴迎秋:当时是什么时期?

  鲍文光:2010年,做电动汽车压力最大的时候。

  吴迎秋:为什么在当时压力最大的时候选择这样的释放压力方式?

  鲍文光:因为我喜欢自驾游,所以给自己制定了“2+5+7”目标。走遍两个极点、五大洋、七大洲的高峰。“2+5+7”是王石提出来的,我非常敬佩这位企业家,也希望效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创立者。

  吴迎秋:“2+5+7”现在实现了吗?

  鲍文光:还没有,两个极点完成了,五大洋现在完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潜水,由于当过海军的关系,所以一般人能潜七八米,我潜到二十米左右是可以的。七大洲的高峰现在完成了阿尔卑斯山与珠穆朗玛峰。

  跟大家分享一些在极地的趣事。南极洲总体面积比中国大1.5倍。整个岛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00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4000米。到达南极点需要坐飞机,我们坐的是一家俄罗斯空军部队飞机,这是一架二战期间的飞机,没有压力舱,飞上去人会有高原反应。

  这架二战期间的飞机需要中间降落加油,由于油桶是5年前空投下来的,所以飞机降落后所有人拿着铁锹一起下来帮助驾驶员找油捅,找到了以后挖出来加油。准备起飞时发现可能时间停得久了,附件轮胎温度高导致陷在了冰里,所以驾驶员让我们下来推飞机,整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

  吴迎秋:本身你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吗?

  鲍文光:我比较喜欢自驾游,也喜欢冒险,对冒险家有着独有的崇拜。特别是沙克尔顿(著名探险家,1901年参加斯科特南极探险队, 1907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 1914年组织并带队前往南极探险)曾经讲过一句话,“用持久的能耐战胜一切”。

  17世纪~18世纪的著名探险家,像南森(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挪威航海家,因跋涉格陵兰冰盖、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闻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像斯科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极地探险家)、像阿蒙森(罗阿尔德·阿蒙森,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都是我很敬佩的人,也崇拜他们这种冒险精神。和他们冒着生命完成自己的探险理想相比,我的这些压力微不足道。

  吴迎秋:没想到鲍总有这么精彩的故事,这不容易。我们回到企业层面,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公司名字定为新大洋?知豆的命名又从何而来?这两个名字一个很大,一个很小,有哪些寓意?

  鲍文光:新大洋应该与自己当过海军有关系,因为经常出海,喜欢大海大洋。将企业命名为新大洋,就是希望它能够飘洋过海,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我的一个愿望。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从小认为进口都是好东西,这种感觉很不爽,现在有机会自己当老板,希望自己能改变这种现状。

  “大洋”前面加上“新”字,效仿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在发现的一百年里迅速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大陆,就是今天的美国。所以我们希望新大洋这个名字,在某一个领域里也能强大一百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这三个层面来讲,就选择了新大洋。

  吴迎秋:那知豆呢?怎么从新大洋一个有很宽阔的胸怀名字,突然到一个知豆?

  鲍文光:对知豆来讲,是2011年在南极,一帮人包括新东方的校长周成刚我们一起起的名字。首先“豆”字是早就定好的,当时我在参加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时,当时副院长帮我一起梳理出“微出行”的概念,所以定为“豆”。豆首先圆润,与微出行的概念一致,可以在城市中圆润地穿行;其次,一颗豆子可以落地生根发芽,我希望企业也可以成长起来。

  在南极时思考新的产品叫什么。起名的时候与周校长我们几个在南极的极友,包括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一起讨论,豆作为主体,最初大家命名为“智豆”,寓意智慧,很多人觉得有些单一。

  周成刚校长问我产品的技术人员来自哪里?我说有一些国际团队人士,还有航空航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商讨后大家认为把智慧的“智”改成知识的“知”更好,智慧代表着一种方向,“知”既代表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又代表文化科技、代表未来。所以最后将产品命名为“知豆”。


2009年,处于人生最”迷茫“阶段的鲍文光(左五举手者)和“极友”一起到达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