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市场车企巨头博弈自主求存(5)

2014-03-05 11:25出处:南方都市报 [转载]责编:赵颖

  在与一些自主品牌负责人聊天时,他们无一不怀恋2009年和2010年的好时光。那两年,随着政府对1.6L及以下小排量车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出,在该市场占据优势的自主品牌无一不遭遇了脱销的局面。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合资品牌不断向低端市场挤压,自主品牌在随后两年就迎来了最艰难的局面。品牌形象不高,技术更新跟不上外资品牌,网络拓展缓慢,一系列问题纠缠在一起,让自主品牌一筹莫展。

  2011年和2012年是很多自主品牌的梦靥。随着市场份额的下滑以及盈利能力下降,很多自主品牌不得不调整战略———毕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要生存首先要有盈利,自主品牌不再一味追求规模。

  这两年,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的调整让人印象深刻。尽管他们各自采取了不同措施,但也有很多共同点:缩减产品线,大力提升品质,重整渠道,寻求有质量的增长。

  但是,汽车毕竟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规模和盈利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长远之计。从短期看,盈利似乎更重要,但汽车毕竟要靠规模确立话语权,除非是像法拉利、宾利这样的超豪华品牌,否则都不能忽视规模。

  对于自主品牌们来说,规模和盈利,只是战略上的一时侧重,从长远发展来看,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一面都没法舍弃。

  优胜劣汰进程不可避免

  国内自主品牌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种是奇瑞、吉利、比亚迪和长城这样的民营车企,另一类是上汽荣威名爵、东风乘用车、长安轿车、一汽奔腾、北京汽车、广汽传祺这样的国有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

  从自主品牌发布的2014年计划来看,民营车企的增长计划普遍低调一些,而有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国有汽车集团自主品牌,普遍较为疯狂———这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民营车企来说,他们从出生起就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缺少政策或资金的庇护下更多是靠自身发展;正是依靠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他们才能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国有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普遍起步较晚,这些大型集团普遍通过多年合资积累了雄厚资金实力,但随着政府鼓励自主创新,以及有意放开合资股比限制等,把他们逼到“墙角”———未来合资企业如不存在了,国有大型集团唯一剩下的只有自主品牌,如果不能在股比放开之前迅速壮大自主品牌,他们可能会一 败涂地;现在,留给大型汽车集团的时间并不多,这也不难理解他们迫切壮大自主业务的心情。

  民营车企与国有集团的自主品牌可谓各有优势:前者在激烈竞争的生存能力更强,而后者拥有更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而未来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构成,肯定少不了两者。

  只不过未来的中国车市,不会像现在一样有如此多的汽车品牌。业界预测,未来两至三年内,自主品牌必将出现一轮兼并重组高潮。经过残酷的优胜劣汰,最后可能只有四到五个品牌能够长期立足。

  [相关自主品牌2014年发展战略]

  长城汽车

  2014年销量目标为88万辆,增速16.71%,增速目标低于2013年实际增幅,应该说产销目标制定比较务实。今年预计投放多款新车。

  比亚迪汽车

  2013年销量为50.6万辆,同比2012年增长11%.2014年预计55.5万辆左右,增速10%左右。今年计划推出5款新车型,包括双模混动SU V车型“唐”、高端SU VS7、小型M PVM 3、新款F3、思锐2.0T和全新A 级轿车G5.

责任编辑:赵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市场车企巨头博弈自主求存(5)

2014-03-05 出处:南方都市报 [转载] 责编:赵颖

  在与一些自主品牌负责人聊天时,他们无一不怀恋2009年和2010年的好时光。那两年,随着政府对1.6L及以下小排量车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出,在该市场占据优势的自主品牌无一不遭遇了脱销的局面。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合资品牌不断向低端市场挤压,自主品牌在随后两年就迎来了最艰难的局面。品牌形象不高,技术更新跟不上外资品牌,网络拓展缓慢,一系列问题纠缠在一起,让自主品牌一筹莫展。

  2011年和2012年是很多自主品牌的梦靥。随着市场份额的下滑以及盈利能力下降,很多自主品牌不得不调整战略———毕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要生存首先要有盈利,自主品牌不再一味追求规模。

  这两年,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的调整让人印象深刻。尽管他们各自采取了不同措施,但也有很多共同点:缩减产品线,大力提升品质,重整渠道,寻求有质量的增长。

  但是,汽车毕竟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规模和盈利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长远之计。从短期看,盈利似乎更重要,但汽车毕竟要靠规模确立话语权,除非是像法拉利、宾利这样的超豪华品牌,否则都不能忽视规模。

  对于自主品牌们来说,规模和盈利,只是战略上的一时侧重,从长远发展来看,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一面都没法舍弃。

  优胜劣汰进程不可避免

  国内自主品牌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种是奇瑞、吉利、比亚迪和长城这样的民营车企,另一类是上汽荣威名爵、东风乘用车、长安轿车、一汽奔腾、北京汽车、广汽传祺这样的国有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

  从自主品牌发布的2014年计划来看,民营车企的增长计划普遍低调一些,而有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国有汽车集团自主品牌,普遍较为疯狂———这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民营车企来说,他们从出生起就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缺少政策或资金的庇护下更多是靠自身发展;正是依靠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他们才能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国有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普遍起步较晚,这些大型集团普遍通过多年合资积累了雄厚资金实力,但随着政府鼓励自主创新,以及有意放开合资股比限制等,把他们逼到“墙角”———未来合资企业如不存在了,国有大型集团唯一剩下的只有自主品牌,如果不能在股比放开之前迅速壮大自主品牌,他们可能会一 败涂地;现在,留给大型汽车集团的时间并不多,这也不难理解他们迫切壮大自主业务的心情。

  民营车企与国有集团的自主品牌可谓各有优势:前者在激烈竞争的生存能力更强,而后者拥有更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而未来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构成,肯定少不了两者。

  只不过未来的中国车市,不会像现在一样有如此多的汽车品牌。业界预测,未来两至三年内,自主品牌必将出现一轮兼并重组高潮。经过残酷的优胜劣汰,最后可能只有四到五个品牌能够长期立足。

  [相关自主品牌2014年发展战略]

  长城汽车

  2014年销量目标为88万辆,增速16.71%,增速目标低于2013年实际增幅,应该说产销目标制定比较务实。今年预计投放多款新车。

  比亚迪汽车

  2013年销量为50.6万辆,同比2012年增长11%.2014年预计55.5万辆左右,增速10%左右。今年计划推出5款新车型,包括双模混动SU V车型“唐”、高端SU VS7、小型M PVM 3、新款F3、思锐2.0T和全新A 级轿车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