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股比限制不能放开 中国品牌成长需时间(5)

2014-01-03 10:22出处:董扬 [原创]责编:赵颖

        首先是大量的优良资产被外资控制。据笔者粗略估计,目前我国汽车整车制造领域70%左右的资产在合资企业。如果放开外资股比限 制,这些合资企业会全部被外资控制。也许有人会天真地设想,合资是双方的事,政府不限制,企业也可以不让外方控股。这在目前的管理条件下,是做不到的。一 方面,外国大公司大都在中国有两家合资企业,如果一汽不让丰田控股,丰田就找广汽,把资源和发展重点向广汽倾斜。在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下,中方合作伙 伴不可能不顾短期利益。另外,如果允许外国大公司独资建厂或另找合作伙伴,外国大公司就可能找某地方政府合作,免费获得几千亩土地,无偿使用几十亿资金都 不是不可能的。

        其次,中国品牌轿车将面临外资品牌的全面打压。目前对等股比合资企业的存在,实际是起到了外资品牌与中国品牌竞争的缓冲带的作用。如果允许外资控股或独 资,就意味着进口汽车无关税、无运费,与中国品牌直接竞争。更有甚者,如果允许外资独资或控股,它们还可能采取非正常手段扼杀中国品牌,例如现在合资企业 不可能采用的低价倾销等手段也会出现。

        再次,中国品牌将失去主要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

        中国品牌轿车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至2008年是第一阶段,主要发展特征是错位发展,即避开外资品牌轿车主要市场,走低端路线。这一阶段发展比较顺利,市场份额迅速发展至25%左右。但是,从2009年起进入第二阶段,中国品牌向中高端进军,外资品牌也大举杀入低端,竞争进入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前两年,由于政策的原因,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曾达到过30%。但随着政策的转向和实力对比的变化,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又降至25%左右,并且还在继续下降,目前应该属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如果政策不变,这一阶段可能还需8—10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其他民用产品制造行业相比,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政策的特点是对内控制较严(民营资本进入汽车整车至今仍严格控制),对外开放较松。现在,外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已没有任何限制,外国大公司在整车领域也悉数进入,仅留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一条限制。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汽车不能再放。恳请政府有关部门再给我们8—10年时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之一是实现不留后遗症的经济发展,这一要求也应适用于外资政策。放开外资股比限制也许可以使得商务部门在对外谈判中多一些筹码,但 并不一定能更多吸引外资,而且会对中国品牌轿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汽车行业而言,与放开外资股比相比,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化合资合作,需要的是在保持开放 的前提下,为中国品牌的成长争取一点时间。我们不需要有后遗症的、不利于中国品牌成长的外资政策。

        最后,我还不得不指出,放开了外资股比限制,还会使广大为中国汽车奋斗多年的干部职工沦为外资独资或控股企业的雇员。联想至此,不寒而栗!

 

责任编辑: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