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标准具有堵漏意义

2014-05-05 13:30出处:张少华 [原创]责编:赵颖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升格至国家性强制性标准之后,意味着将可以从法律层次有依据的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监管,增大了威慑力,从而有望更好的为广大车主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一些跨国汽车公司拿中国消费者另眼相待、搞中外有别,很大程度是因为相关法制篱笆墙上的大窟窿。

         传闻将修订为强制性标准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让国人心地升起了开始堵住篱笆墙窟窿的一线希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24日在北京透露,中国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标准委下达2014年标准修订计划,决定将2012年3月1日实施的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为强制性标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当下,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迫切需要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事关每年超过一千四百万之巨的新车用户的身心健康。

        根据我国不同机构不同时间新车抽查的结果,不少车辆的车内空气的确存在问题,特别是车辆内饰材料和粘合剂释放了大量的甲醛、苯,在严重情况下,可引发再生障 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此外,车内空气中如含有有机氯化物、氟里昂、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泾化合物等其他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会削弱驾 乘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免疫水平,令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咳嗽、食欲不振、嗜睡无力等自觉症状,甚至损伤肝脏和引发孕妇流产或胎儿畸形等。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尽管2012年3月1日出台的推荐性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改变了国内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但是由于其没有强 制约束力,最终沦落为只不过像摆在市场地头的纸老虎——外强中干。一些汽车制造商,并没有丝毫畏惧而收敛肆意采用有害内饰材料的行径。

        因此,才有了跨国汽车公司中外有别的截然不同态度——在投放到其他海外市场的车型上,运用环保材料,而在投放到中国市场的车型上,随心所欲使用不环保材料;才有了身心受伤的车主投告无门,合法权益被公然漠视的惨淡景象。

        去年,京沪等地某些外国品牌豪车的车主陆续集中投诉车中像“停在垃圾箱旁感觉”般的难闻臭味问题,随后的抽样测试结果显示,这些车辆采用沥青制造的阻尼片,或许是臭味的来源。

        但是,涉案的跨国汽车公司均表示自己此举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中国缺乏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相关国家标准。结果,貌似遵从了游戏规则的厂家,一举掌握了主动权;而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反而陷入了被动尴尬无奈的局面。

        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早在20年前,欧美就已经要求采用树脂、橡胶等环保材料制造汽车阻尼片。美国环保局还要求整车厂必须申报车辆零部件材料以审核其环保性,并对违规者毫不客气的给予强制召回、巨额罚款甚至要其担负刑事责任。

        从深处挖掘,“臭味门”是我国有关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的一个缩影。

        前些年,让中国两家车企卷入漩涡之中的“石棉门”也是如此。

        澳大利亚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表示在这两家车企车辆发动机和排气管垫片中被发现含有微量致癌物质石棉,违反了当地的法律法规。

        美国、日本和欧盟成员国等55个国家均早已禁止在汽车零部件中使用石棉材料,而我国有关部门只明令禁止使用制动器石棉衬片,对其他石棉制品没有硬性规定。石棉被用于汽车门板保温、汽车内饰以及、管路隔热、垫片等多种汽车零部件之上。

         结果,这种汽车行业标准的滞后甚至缺失,让不断走出去的中国汽车遭遇叵测,躺着也中枪。

责任编辑: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