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愈来愈多的城市正欲利用“风道驱霾”,但此举引发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诘问。追根溯源,消除雾霾的产生根源才是正途。
另辟“风”径、“引风吹霾”,正成为愈来愈多城市拟采用的驱污大法。
据报道,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正欲在城市规划中腾出通风的“风走廊”,借由“穿堂风”来吹散雾霾。
“风能驱霾”,这是已经被证实的结论。
马年初始,北方地区所遭遇的给民众生活造成极大困扰的大范围雾霾,正是得益于一夜北风的劲吹而得到暂时缓解。
而有的城市,早就打算借用“穿堂风”改善局部小气候。
在5年多前,武汉就开始着手规划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武湖风道、府河风道、后官湖风道、青菱湖风道6条城市风道,利用武汉市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其主要作用是,为火炉之称的江城夏天降温,以期在炎炎烈日之下,为人们送上阵阵惬意的拂面凉风。
不同于武汉的“风道降温”,现在愈来愈多的城市准备利用“风道驱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被周边林立的建筑物阻挡沉积在低空,如果能在城市中打通一条条通道、让郊外的清风自由的畅行,那么城市空气的污染状况或将得到大幅改善。
然而,尽管“治霾靠吹”从理论上说有点靠谱,但是此举也引发了对其“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道义之举的诘问——搞好自家一亩三分地,要以邻为壑为代价吗?风把雾霾吹到别的地方,也可能对其他地方带来污染!
因此,追根溯源,消除雾霾的产生根源才是正途。
首先是,石油企业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改进炼油设备、及时提供清洁的油品,不能一味喊穷。“炼油板块亏损”悲情跃然纸上,但“天价吊灯”却忘形的露出了狐狸尾巴,这其实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蒙冤的消费者们不得不苦逼的面对汽车限购限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拜“油企不作为”所赐。“别人感冒我吃药”,令人啼笑皆非。
全国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接近汽车排放量总量的70%、颗粒物超过90%,然而由于油品质量不给力,商用车国四排放标准整整不得不推迟了4年。直到不久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第27号公告才最终给出了明确时间,要求:适用于国三柴油车产品《公告》将于2014年12月31日全部废止,2015年1月1日起国三柴油车产品将不得销售。
唯有提高燃油标准和品质,才能从源头治理、减少污染,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民众的身心健康,打造和谐汽车社会。
其次是,加强对在用车的监管。拖着长长浓烟、墨斗鱼似的穿梭街头的老旧车辆并不少见,成为城市一道刺眼的景象。特别是每天从早跑到晚拖着黑尾巴的公交车,其排放的颗粒物数量惊人,造成了不小的空气污染。却难以看到,有交管部门或者环保部门进行整治。
专家指出,“黄标车”俨然成为空气主要污染源之一,每1万辆相当于28万辆国Ⅳ新车的污染排放量,数量不足汽车总量的10%黄标车排放了超过50%的污染物。那些漂浮在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直径还不到头发1/20粗细的颗粒物,可以被人吸入肺部并因为附有病毒和细菌而引发哮喘、咳嗽、喉炎、鼻炎、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诸多疾病,对居民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对此,在2010年两会期间,广汽集团老总曾庆洪就曾建议:“在法律上应该允许交通警察暂扣加速冒黑烟和排气有油烟味道的车辆和行驶证,并对司机罚款”、“对黄标车实施更严格的车辆检测制度,结合年限和使用性质缩短检验周期,加速报废黄标车”。对这样的高污染车进行暂扣,对其年检单位进行追责,并出台报废补贴政策,加快黄标车的淘汰,将可以大量减少这些车辆对环境的污染,对改善空气质量意义重大。
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今年要淘汰600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
目前,有的城市正拟对墨斗鱼似的车辆进行整治。
比如,《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就拟规定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保持机动车的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严禁擅自拆除或闲置该装置,违者将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改,并处以1000元-1万元的罚款。在武汉行驶或使用的机动车不得排放黑烟等明显的可视污染物,违者将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达到排放标准,并处以200-500元不等的罚款。
此外,给柴油车“戴口罩”,在油品不给力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降污减排的折衷途径。南京市要求对2005年1月1日以后登记、行驶里程不超过30万公里或者2001年9月1日起注册登记、排放达到国Ⅰ标准且行驶里程不超过10万公里的特种车辆以及购买时价格昂贵、使用里程较少、目前残值较高的柴油车加装“尾气颗粒捕集器”,从而能减少95%的PM2.5排放,还城区的一片碧空蓝天。
除了上述举措,遏制环境继续恶化、逐步改善空气质量,还需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使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减少热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高能耗企业的工业排放。
与此同时,少卖地、多种树,吸附城区空气中的污染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放眼打量,许多国内城市除了高楼就是高楼,绿地预留严重不足。而一些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外城市,即便是在城市核心地段,也依然不时可见成片的树林。
归根结底,在驱除雾霾的“呼吸保卫战”中,需要多管齐下并需要各地相互配合和携手联合解决。治理环境污染其实是一个全局性的大话题,建立风道把污染物吹走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雾霾锁城,应当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找到根治之策,而不能单靠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