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进口车假配件盛行 供应链“乱生相”(3)

2014-03-20 10:38出处:蓝朝晖 [转载]责编:赵颖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透露,由于厂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多数消费者对于汽车零部件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于配件是否是原厂件更是无法辨别。这也是厂商肆无忌惮使用非原厂件的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去年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2个省市部分企业的汽车售后服务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在暗访的103家汽车4S店中,有17家在维修和养护时不使用原厂配件、31家掺杂使用非原厂配件,使用假冒配件的情况达46%。

        加大监管统一标准认证

        对于汽车零部件市场来说,假货随处可见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而对消费者来讲,绝大多数消费者仍无法识别自己爱车的零部件是否为“真品”。中国汽车质量监测系统的缺位,令个别厂商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和销售环节有机可乘。

        其实,正规的零部件厂家也曾希望通过联合打假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一般都效果不大。“原厂零部件的普及和使用也是戴姆勒全球品牌保护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从源头杜绝假货,戴姆勒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零部件的使用,同时,戴姆勒始终强调选用原厂零部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中国以及全球任何市场的消费者满意度。”一位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称。

        在业内人士看来,整车厂对配件的绝对管控也是4S店配件采购混乱的原因之一。打破整车厂对售后市场的垄断,形成更充分的市场竞争,是解决配件混乱重症的根源。

        实际上,零部件厂商打假很难,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国零部件生产销售的渠道众多,中国拥有超过10万家在工商局登记的零售商或批发商、超过1.5万家4S店、大约10万家独立修理厂、大约1万家专业轮胎经销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除了生产厂家要加强零部件的跟踪和认证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部门也要加强对非正规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监管力度。作为零部件生产企业,一方面要加强自律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各类协会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强约束力,从流通渠道上避免假冒零部件的销售。

        与此同时,作为汽车的消费者,也应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邱宝昌认为,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说,汽车假冒零部件往往涉及消费者的行车安全,关乎生命,单靠生产企业的责任心显然远远不够,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要有足够的威慑力,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公众财产及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说,近年来中国接连推出的“汽车召回”和“汽车三包”等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提供了保障。

责任编辑:赵颖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