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家4S店负责人透露,在销售和维修安装时,4S店通常会使用正厂件和质量较好的副厂件来冒充原厂件,并按原厂件价格收费,这让消费者不仅花了冤枉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邱宝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阿斯顿 马丁此次涉及召回就应是并非授权认证生产的副厂件,而除副厂件外,还有一些是完全由地下小工厂生产的假冒零部件。无论是原厂件还是正厂件、副厂件,都有不少劣质的假冒产品。这类产品在二三线城市以及路边小维修店居多,一些有保险维修资格的小修理厂也会采购这类配件来牟利。
阿斯顿 马丁出现的假冒零部件并非个案,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法律部相关负责人后得知,该公司在汽配城等地发现了大量“授权”使用“奔驰”标志的假冒零部件,而该公司并没有与这些制造商有协议或业务往来。公司在最近的打假行动中也发现类似的衍生品假冒行为,少数产品还伺机流入4S店。
利益驱动成假冒产品根源
实际上,汽车零部件的质量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已成为厂家难以回避的难题。由于成本过高,不少企业会选择在本地进行零部件采购,但由于我国只有43%的零部件企业拥有专利,这样不利的大环境造就了众多的代工厂,同时层层转包,导致生产的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
全国打假办常务副主任、全国汽车用户委员会专家顾问叶柏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前几年,曾有国外统计机构指出,83%的全球假冒零部件产自中国,虽然没有十足的依据,但这样的统计数据着实让人一惊。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我国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万余家,加上各类小型配套企业,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量预计在10万家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承受的。
“只要有消费需求,利润越高的假冒零部件就越多。”在北京四元桥汽配市场,一位某品牌代理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以假冒零部件代替原厂的零部件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假冒产品的利润更是远高于正品,这让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也发现,目前市面上被人们所熟知的有博世真品白金火花塞,光成本价就需要40-50元左右,代理商加了中间利润卖到修理厂,修理厂的成本就要50-60元左右,即便修理厂卖80元,利润也不过在20-30元之间,利润并不高。一个假的博世白金火花塞,成本价仅为5-6元,卖给终端消费者的价格最多不过50元。虽然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付出的价格更低,但无论是中间商还是修理厂,利润都比卖真品高。
与此同时,厂家为降低成本,采用分包策略,有些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更是有机可乘。一些企业打着所谓OEM全球采购的旗号,在零部件选购时,把“价格”作为供货商的考核指标,而在供货初期,这些供货商还会向厂家提供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当零部件采购不足时,会因为费用高,而选用小厂生产的产品。
由于个别次级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在质量上无法达到正品的品质,因此在最为关键的采购过关环节,与采购人员“疏通关系”是关键的一环,这也是导致上述阿斯顿 马丁等豪华品牌质量出现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