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也谈打车软件的“功与过”

2014-03-11 10:17出处:张欣 [原创]责编:赵颖

        进入2014年,由两大互联网巨头在背后支持的打车软件引发了全国性的出租车行业“风波”。坊间有关管理部门要取缔的传闻也时有所闻。那么该如何来看待打车软件并正确评判其对出租车行业的“功与过”呢?

        首先在中国,出租车行业是作为公共交通服务性行业来对待的,因此对于出租车行业的管理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的。

        打车软件的推出,在方便某些乘客打车的同时,加重出租车司机的“拒载”也是不争的事实。何为“拒载”?就是出租车司机明知乘客的需求而予以拒绝的行为。那么乘客在使用打车软件时,由于事先告知了目的地等需求信息,这就给了出租车司机挑选和拒绝的余地和“自由”。此时对于提出需求而无人接单的乘客而言,其打车需求实质应该就是处于一种“被拒载”的状态。

        这与诸如北京市有关部门推出的电话预约用车完全不同,对于电话约车,乘客在电话约车时虽然也是事先告知了目的地等信息,但是出租车企业不得拒绝是管理部门给划下的一条“底线”,而且接单出租车可以加收一定的预约费,以弥补约车可能造成的其他机会成本。而打车软件则无法真正实现管理者和乘客所要求的“公平、公正”。

        其次,由于出租车司机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有的能熟练使用打车软件,而有的却不能熟练使用。这与电话预约由出租车公司/平台统一接单后再分配不同,打车软件完全是出租车司机个人的行为。此时如果打车软件提供者还给予额外的接单补贴或给予乘客乘车补贴,对于未能“抢单”的出租车司机或出租车公司以及未能打到车的乘客而言,这种补贴就是一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对此加以严格限制和管控。

责任编辑: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