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访谈 > 正文

“拷问”奇瑞“折腾”(4)

2013-12-19 09:48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王思

  
  汽车商报:以前你们认为造车不过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没啥神秘的,当你们真正用国际标准要求自己时又发现这层窗户纸不是那么容易捅破的,汽车这滩水其实很深,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趟不过去怎么办?

  尹同跃:有难度也要趟,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就像你说的,汽车这滩水越趟越深,但现在有很多人非要认为它很浅,每个人都认为看透了。我总是说汽车这本书越读越厚,很多人非要认为它非常薄,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外界一些人对企业的运行规律了解得还是非常少,简单来说就是销量数字好了就一定好,数字差了就一定差。
 
  汽车商报:所以哪怕你们背着骂名,也一定要折腾,或者说一定要坚持。

  尹同跃:我们没得选,不坚持就会被彻底落下,什么销量、市场占有率都是暂时的,现在自主品牌30%的市场份额我们靠防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发现合资品牌的触角已经伸到自主品牌所谓的自留地了,我们正在面临正面的PK,如果我们不坚持,如果在品质上但凡出现哪怕一点的妥协,一定会失败。
  
  汽车商报:奇瑞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

  尹同跃:当然,我相信其他自主品牌兄弟企业也感受到了这种危机,虽然各家的打法不同。我记得几年前科技部万钢部长说过,你们要小心,合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你们现在所属的低端市场。其实当时因为市场好,我们还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关于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的竞争,过去有一句话叫井水不犯河水,现在井水来势汹汹,河水怎么办,是继续玩价格战,继续把产品做低,还是正面迎上去竞争?奇瑞已经做出了选择,虽然正面竞争难度很大,但试图躲过去是不明智的,我们要做到河水敢犯井水,河水也要能犯井水,靠的就是品牌的提升、品质的不妥协和体系能力的建设。
  
  汽车商报:体系能力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尹同跃:这点我承认,但奇瑞别无选择。包括有一些媒体问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所谓的正向开发?坚持所谓的国际标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要在未来所谓河水和井水的竞争中能够立足,就像一场体育比赛,如果你是业余的,人家是专业的,你不了解比赛的规则,是没法玩的,要专业队对专业队,才有赢的可能。

  怎么建立品牌?实际上就是理念的变化、体系的建设。国家要打造工业文明,就要建体系、建流程,为什么沿海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走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体系支撑,所以没有后劲。打个比方,人家做了一个打火机,我们拿回去抄一下、测一下,但实际上你跟人家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再往后不让你抄了怎么办?品牌抄不出来。
  
  汽车商报:你刚才也说汽车这滩水越趟越深、越趟越混,但是你也提过奇瑞终于会造车了,真的会造车了么?

  尹同跃:汽车行业一百多年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读懂行业规律、尊重行业规律、用好行业规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之间折腾了两次,一次“三大”企业接近破产,一次有两个真正破产。这些企业都是有50~100年历史的企业。我的体会是,他们没走好的时候是违背了行业规律,走得好的时候是真正用好了行业规律。福特没有破产,2006年开始自己“折腾”,就是因为它尊重行业规律,把事情做快、做好。所以,趟这滩水,奇瑞不能只是靠摸着石头过河。
  
  汽车商报:通用也好,福特也好,还是有那么多专业人士迷失方向了,规律是一个大的系统,也是与时俱进的,奇瑞怎么知道自己现在摸到规律了?

  尹同跃:规律并不是某一套公式,比如太阳东升西落这是规律,我讲的违背规律是连这个都违背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造车,对一个企业来说,每辆车一定要有健康的盈利空间,这是最基本的,但大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企业在亏钱卖车,靠合资来补贴亏的部分,这就违背了基本规律。还有一个基本规律是产品品质一定要好,才有长期的品牌、长期的口碑,这个基本规律自主品牌企业都做到了吗?大部分没有。
 
  汽车商报:你提到行业规律,其实产品定价也是一门需要尊重行业规律的大学问,比如瑞虎5,定价非常有竞争力,大家认为奇瑞还是在躲着合资品牌走。

  尹同跃:我理解大家的质疑,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价格上我们当然希望越高越好,但不意味着我们硬撑着不妥协,但这种妥协不是在竞争对手压力下的妥协,而是建立在我们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销商和市场接受程度基础上的妥协。举个例子,一款产品投放到市场上的价格是10万元,但奇瑞在品质上的投入要高于这个定价,我们打造的是12万元的车。也就是说,在价格上我做了妥协,但在品质上要坚持。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们在品质上毫不让步毫不妥协,唯一能妥协的就是价格。
  
  汽车商报:刚才的例子举得很生动,回顾这一年,奇瑞是在质疑声音中走过来的,奇瑞有没有动摇过,甚至在压力下觉得自己做错了?

  尹同跃:实际上战略转型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一直在坚持,而且执行起来越来越坚决,随着我们对品牌建设理解的加深,我们越来越坚定,但是我们从去年才开始对外传播我们战略转型的思路,我们呼吁更多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能够早一点觉悟起来,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做一些呼吁,特别是今年这个青黄不接的年份,媒体的关注点不要总放在奇瑞是不是在折腾,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支持,明年以后,奇瑞肯定会交上一份让各界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王思 

“拷问”奇瑞“折腾”(4)

2013-12-19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汽车商报:以前你们认为造车不过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没啥神秘的,当你们真正用国际标准要求自己时又发现这层窗户纸不是那么容易捅破的,汽车这滩水其实很深,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趟不过去怎么办?

  尹同跃:有难度也要趟,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就像你说的,汽车这滩水越趟越深,但现在有很多人非要认为它很浅,每个人都认为看透了。我总是说汽车这本书越读越厚,很多人非要认为它非常薄,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外界一些人对企业的运行规律了解得还是非常少,简单来说就是销量数字好了就一定好,数字差了就一定差。
 
  汽车商报:所以哪怕你们背着骂名,也一定要折腾,或者说一定要坚持。

  尹同跃:我们没得选,不坚持就会被彻底落下,什么销量、市场占有率都是暂时的,现在自主品牌30%的市场份额我们靠防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发现合资品牌的触角已经伸到自主品牌所谓的自留地了,我们正在面临正面的PK,如果我们不坚持,如果在品质上但凡出现哪怕一点的妥协,一定会失败。
  
  汽车商报:奇瑞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

  尹同跃:当然,我相信其他自主品牌兄弟企业也感受到了这种危机,虽然各家的打法不同。我记得几年前科技部万钢部长说过,你们要小心,合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你们现在所属的低端市场。其实当时因为市场好,我们还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关于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的竞争,过去有一句话叫井水不犯河水,现在井水来势汹汹,河水怎么办,是继续玩价格战,继续把产品做低,还是正面迎上去竞争?奇瑞已经做出了选择,虽然正面竞争难度很大,但试图躲过去是不明智的,我们要做到河水敢犯井水,河水也要能犯井水,靠的就是品牌的提升、品质的不妥协和体系能力的建设。
  
  汽车商报:体系能力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尹同跃:这点我承认,但奇瑞别无选择。包括有一些媒体问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所谓的正向开发?坚持所谓的国际标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要在未来所谓河水和井水的竞争中能够立足,就像一场体育比赛,如果你是业余的,人家是专业的,你不了解比赛的规则,是没法玩的,要专业队对专业队,才有赢的可能。

  怎么建立品牌?实际上就是理念的变化、体系的建设。国家要打造工业文明,就要建体系、建流程,为什么沿海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走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体系支撑,所以没有后劲。打个比方,人家做了一个打火机,我们拿回去抄一下、测一下,但实际上你跟人家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再往后不让你抄了怎么办?品牌抄不出来。
  
  汽车商报:你刚才也说汽车这滩水越趟越深、越趟越混,但是你也提过奇瑞终于会造车了,真的会造车了么?

  尹同跃:汽车行业一百多年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读懂行业规律、尊重行业规律、用好行业规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之间折腾了两次,一次“三大”企业接近破产,一次有两个真正破产。这些企业都是有50~100年历史的企业。我的体会是,他们没走好的时候是违背了行业规律,走得好的时候是真正用好了行业规律。福特没有破产,2006年开始自己“折腾”,就是因为它尊重行业规律,把事情做快、做好。所以,趟这滩水,奇瑞不能只是靠摸着石头过河。
  
  汽车商报:通用也好,福特也好,还是有那么多专业人士迷失方向了,规律是一个大的系统,也是与时俱进的,奇瑞怎么知道自己现在摸到规律了?

  尹同跃:规律并不是某一套公式,比如太阳东升西落这是规律,我讲的违背规律是连这个都违背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造车,对一个企业来说,每辆车一定要有健康的盈利空间,这是最基本的,但大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企业在亏钱卖车,靠合资来补贴亏的部分,这就违背了基本规律。还有一个基本规律是产品品质一定要好,才有长期的品牌、长期的口碑,这个基本规律自主品牌企业都做到了吗?大部分没有。
 
  汽车商报:你提到行业规律,其实产品定价也是一门需要尊重行业规律的大学问,比如瑞虎5,定价非常有竞争力,大家认为奇瑞还是在躲着合资品牌走。

  尹同跃:我理解大家的质疑,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价格上我们当然希望越高越好,但不意味着我们硬撑着不妥协,但这种妥协不是在竞争对手压力下的妥协,而是建立在我们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销商和市场接受程度基础上的妥协。举个例子,一款产品投放到市场上的价格是10万元,但奇瑞在品质上的投入要高于这个定价,我们打造的是12万元的车。也就是说,在价格上我做了妥协,但在品质上要坚持。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们在品质上毫不让步毫不妥协,唯一能妥协的就是价格。
  
  汽车商报:刚才的例子举得很生动,回顾这一年,奇瑞是在质疑声音中走过来的,奇瑞有没有动摇过,甚至在压力下觉得自己做错了?

  尹同跃:实际上战略转型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一直在坚持,而且执行起来越来越坚决,随着我们对品牌建设理解的加深,我们越来越坚定,但是我们从去年才开始对外传播我们战略转型的思路,我们呼吁更多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能够早一点觉悟起来,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做一些呼吁,特别是今年这个青黄不接的年份,媒体的关注点不要总放在奇瑞是不是在折腾,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支持,明年以后,奇瑞肯定会交上一份让各界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