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仍有障碍
拉低进口车价格、打破现有进口车定价机制,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政策,实施起来可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更多方面的完善。有分析指出,方案中提出的“先行赔付”,可能会助长“无理取闹”的事件发生,并且会伤害现有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不利于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的建立。
另外,交易中心通过平行进口销售的汽车,是否能在目前全国其他绝大部分地区,与通过总经销商制度进口销售的同款汽车享受同等级别的售后服务保障值得商榷。
罗磊指出:“这个是由平行进口汽车的规模决定的,目前全国年平行进口汽车的数量在2万辆左右,这种规模难以支撑其经销商去建立售后保障体系。”目前国内绝大部分进口汽车通过总经销商制度销售,有着巨大的利润支撑,其可以通过扩大延长质保时间和里程,增强服务水平和车辆的竞争力。而如果让消费者通过平行进口的交易中心享有同样售后服务,交易中心是否有足够资金和能力保障?
同时,自贸区以外的汽车品牌公司、社会品牌4S店、综合维修服务店、零部件供应商,与自贸区内经销商和交易中心,原本就是平行进口模式权益矛盾体和对立方,很难再合作达成一致和共识,也就削弱了平行进口汽车售后、配件服务方面的基础。
“真正制约平行进口的,还是《办法》中‘国内总经销商统一汽车进口制度’对汽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限制。”上述克莱斯勒中国内部人士分析称。他同时认为,平行进口一般在国外难以获得优质低价的车辆货源;而在国内汽车市场,在售后、配件等环节与自贸区交易中心难以配合,从而影响它们在国内的市场竞争地位,进而影响消费者利益,最终影响试点效应的扩大化。
王存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进口车市场未来肯定是更加走向市场化,而不是目前的政策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