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独家对话业界权威:合资股比放还是不放

2014-03-03 12:00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王思
  [V讯网 政策法规]实行十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走到了关键点上,从2004~2013年中国汽车从小到大多次蝉联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却没有能实现从大到强的梦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汽车产业政策的落后,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证实,正在依据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要求,对汽车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业界猜测作为汽车产业政策最核心的一环:整车生产企业中外合资股比限制局面有可能被打破。

  消息传出,在业界又引起了一波争论:合资股比该不该放,能不能放,如何放……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去深度思考。
 
  合资股比放与不放?
 
  吴迎秋: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合资股比之争,三位分别是经济学界、汽车产业以及企业的代表,就合资股比是否能够放开的问题,三位持什么态度?

  董扬: 我对于合资股比持不能放开的观点,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汽车产业不是一般的制造业,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于经济、科技的拉动,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要高于其他产业。所以,不能把汽车这样一个支柱产业变成一个依附于外国或者是参与一部分国际分工的产业。

  根据我过往的观察,目前一些国家在经济上陷入中等发达“陷阱”,产业发展很大,也有很多汽车企业,但经济发展就是上不去,这和它们支柱产业不在自己手里或者不由本国资本主导有很大关系。

  第二个理由,大家都在埋怨中国汽车大而不强,我认为建成汽车强国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品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销售很多汽车。中国建成汽车强国的核心是中国品牌要能够跻身于世界品牌之林。但是如果现在就放开合资股比,我认为不利于汽车强国梦的实现。

  实际上现在国有汽车企业是利用合资来反哺自主品牌,无论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都是这样,如果合资企业由外资控股,那么中方得到的利润比例以及合资企业支援自主品牌输送的技术骨干都会受到更大的限制。我反对调整合资股比最大的原因也正是在于此。

  所以,我认为放开合资股比还不是时候。当然我还要说明一下,现在我国大型汽车企业,特别是大的汽车国有企业确实存在问题。但有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下猛药把它治死。

  王志乐:我是主张放开合资股比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不能一步放开而是有计划地逐步放开。比如从地区来讲可以从最落后地区,像中西部地区先放开。另外就是对外开放的同时,能不能对民企先开放。我主张放开合资股比在战术上要认真、谨慎,但是在战略上,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虽然我赞同放开合资股比,但也不是说一步到位,没有任何步骤。目前针对汽车合资股比是否放开还在争议当中,既然大家意见分歧那么大,那么我们可以有序的探讨,制定有规划的方针政策,而不是马上做出决定。

  另外,我要接着董扬秘书长的话来讲一讲什么是战略型产业,如何定性哪个产业属于战略型产业。前段时间我对钢铁行业做过调查,钢铁行业过去一直是世界公认的国家战略型产业,比支柱产业还重要。但是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发展到今天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了。所以,我们不能用过去冷战时期形成的产业定位来判断现在的政策。现在国际上已经把钢铁是战略产业这个说法废了,国内过一段时间大家也会理解到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用战略产业的理论,当然可以阻止外商全面的进入。过去钢铁业的限制跟汽车业可能差不多,都是外商股比不能过多少。

  朱华荣:作为汽车企业代表,我认为之所以合资股比带来这么大的争议,其实是不同的利益、团体从不同的视角而引发的争论。

  我的观点是目前不能放开。董扬秘书长和王志乐教授刚才都说到,长远来看是要放开,但是我认为短期或者当前不能放开,因为这会带来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巨大的混乱。这里不是一个简单自主品牌存不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个人认为汽车工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般加工产业。当前汽车产业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例如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50年代的欧洲、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韩国,汽车企业的强大都带来了国家迅速的发展。

  第二,汽车的带动效应,汽车企业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产业。它的技术含量不在于它的一般单项技术。我是做了25年技术开发,它的难度在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

  第三,我们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业,但是也仅仅只有25%的全球市场,还有75%是中国以外的市场,而恰恰中国在这75%的市场里几乎约等于零,尽管这几年我们出口不断增长,也有国际化的开拓。但出口的很多企业,我们只闻到了他们身上的“香水”,但是我们绝对没有看到他们的泪水,走出去背后是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在不违反WTO等这些基本游戏规则前提下,这也是一个国际惯例。

  第四,对零部件的冲击。股比的变化会对汽车产业链产生一系列冲击,比如金融、服务业、研发环节等,微笑曲线告诉我们,把权力都掌控在希望得到更多利益主体的时候,它一定是分配不合理的。就像长安在进行国际化的时候,我不会让每一个生产既得利益者是一致的,我要通过很多方式进行调节,因为品牌、技术、资本等等掌控在总部手里。

  有的人提倡放开,实际上我觉得也是对中国品牌成长不够壮大有一点怨气。我认为是有办法解决,而且我认为是可期的。因为这几年我已经感觉到,中国品牌的快速成长,目前中国用户高度赞赏和认可的,这一点是我去年9月份通过半年的市场研究发现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这一点来说,股比放开无论对国有还是民营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存在只对国有冲击,不对民营冲击。我也和一些民营企业家聊过,冲击下来以后怎么办?有的民营企业家说只要谁愿意出钱我是可以卖掉的,只要人家愿意出一个大价钱。在这一点上,长安的思路可能不一样,我不管谁出多高的价格不希望把我这个品牌卖掉,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责任编辑:王思 
V讯网

独家对话业界权威:合资股比放还是不放

2014-03-03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V讯网 政策法规]实行十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走到了关键点上,从2004~2013年中国汽车从小到大多次蝉联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却没有能实现从大到强的梦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汽车产业政策的落后,无法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证实,正在依据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要求,对汽车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业界猜测作为汽车产业政策最核心的一环:整车生产企业中外合资股比限制局面有可能被打破。

  消息传出,在业界又引起了一波争论:合资股比该不该放,能不能放,如何放……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去深度思考。
 
  合资股比放与不放?
 
  吴迎秋: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合资股比之争,三位分别是经济学界、汽车产业以及企业的代表,就合资股比是否能够放开的问题,三位持什么态度?

  董扬: 我对于合资股比持不能放开的观点,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汽车产业不是一般的制造业,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于经济、科技的拉动,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要高于其他产业。所以,不能把汽车这样一个支柱产业变成一个依附于外国或者是参与一部分国际分工的产业。

  根据我过往的观察,目前一些国家在经济上陷入中等发达“陷阱”,产业发展很大,也有很多汽车企业,但经济发展就是上不去,这和它们支柱产业不在自己手里或者不由本国资本主导有很大关系。

  第二个理由,大家都在埋怨中国汽车大而不强,我认为建成汽车强国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品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销售很多汽车。中国建成汽车强国的核心是中国品牌要能够跻身于世界品牌之林。但是如果现在就放开合资股比,我认为不利于汽车强国梦的实现。

  实际上现在国有汽车企业是利用合资来反哺自主品牌,无论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都是这样,如果合资企业由外资控股,那么中方得到的利润比例以及合资企业支援自主品牌输送的技术骨干都会受到更大的限制。我反对调整合资股比最大的原因也正是在于此。

  所以,我认为放开合资股比还不是时候。当然我还要说明一下,现在我国大型汽车企业,特别是大的汽车国有企业确实存在问题。但有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下猛药把它治死。

  王志乐:我是主张放开合资股比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不能一步放开而是有计划地逐步放开。比如从地区来讲可以从最落后地区,像中西部地区先放开。另外就是对外开放的同时,能不能对民企先开放。我主张放开合资股比在战术上要认真、谨慎,但是在战略上,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虽然我赞同放开合资股比,但也不是说一步到位,没有任何步骤。目前针对汽车合资股比是否放开还在争议当中,既然大家意见分歧那么大,那么我们可以有序的探讨,制定有规划的方针政策,而不是马上做出决定。

  另外,我要接着董扬秘书长的话来讲一讲什么是战略型产业,如何定性哪个产业属于战略型产业。前段时间我对钢铁行业做过调查,钢铁行业过去一直是世界公认的国家战略型产业,比支柱产业还重要。但是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发展到今天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了。所以,我们不能用过去冷战时期形成的产业定位来判断现在的政策。现在国际上已经把钢铁是战略产业这个说法废了,国内过一段时间大家也会理解到钢铁产业不再是战略产业。用战略产业的理论,当然可以阻止外商全面的进入。过去钢铁业的限制跟汽车业可能差不多,都是外商股比不能过多少。

  朱华荣:作为汽车企业代表,我认为之所以合资股比带来这么大的争议,其实是不同的利益、团体从不同的视角而引发的争论。

  我的观点是目前不能放开。董扬秘书长和王志乐教授刚才都说到,长远来看是要放开,但是我认为短期或者当前不能放开,因为这会带来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巨大的混乱。这里不是一个简单自主品牌存不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个人认为汽车工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般加工产业。当前汽车产业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例如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50年代的欧洲、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韩国,汽车企业的强大都带来了国家迅速的发展。

  第二,汽车的带动效应,汽车企业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产业。它的技术含量不在于它的一般单项技术。我是做了25年技术开发,它的难度在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

  第三,我们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业,但是也仅仅只有25%的全球市场,还有75%是中国以外的市场,而恰恰中国在这75%的市场里几乎约等于零,尽管这几年我们出口不断增长,也有国际化的开拓。但出口的很多企业,我们只闻到了他们身上的“香水”,但是我们绝对没有看到他们的泪水,走出去背后是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在不违反WTO等这些基本游戏规则前提下,这也是一个国际惯例。

  第四,对零部件的冲击。股比的变化会对汽车产业链产生一系列冲击,比如金融、服务业、研发环节等,微笑曲线告诉我们,把权力都掌控在希望得到更多利益主体的时候,它一定是分配不合理的。就像长安在进行国际化的时候,我不会让每一个生产既得利益者是一致的,我要通过很多方式进行调节,因为品牌、技术、资本等等掌控在总部手里。

  有的人提倡放开,实际上我觉得也是对中国品牌成长不够壮大有一点怨气。我认为是有办法解决,而且我认为是可期的。因为这几年我已经感觉到,中国品牌的快速成长,目前中国用户高度赞赏和认可的,这一点是我去年9月份通过半年的市场研究发现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这一点来说,股比放开无论对国有还是民营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存在只对国有冲击,不对民营冲击。我也和一些民营企业家聊过,冲击下来以后怎么办?有的民营企业家说只要谁愿意出钱我是可以卖掉的,只要人家愿意出一个大价钱。在这一点上,长安的思路可能不一样,我不管谁出多高的价格不希望把我这个品牌卖掉,一定要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