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审批放了又何妨?

2015-01-05 09:35出处:吴迎秋 [原创]责编:王文汐

  最近,关于乐视造车、小米造车等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行业的消息成为行业内的热点新闻。我注意到,外界对互联网企业造车主要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为什么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二是如何获得汽车准入资质?

  其实背后的答案不难理解,一方面有特斯拉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在去年11月底发布的一纸文件则大大增强了互联网企业获取造车资质的可能性。

  我注意到,这一名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的文件明确了满足“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基础”和符合“投资项目基本要求”这两个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纯电动汽车的准入资格。

  大家知道在中国,造汽车是需要资质的。尽管有关部门对资质做了特定的界定。但从根本上说,这个资质还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目录管理那里来的。上了目录就有了资质。简言之,即使在今天,造汽车不是一件想干就能干的事。

  这种行业的管理办法长期以来广受诟病。一个完全市场化、充分竞争的产业,还存在如此浓烈的行政审批色彩,是否应该变一变?特别是,新一届政府多次强调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对汽车行业的行政审批很有必要来一次重新的认识。

  显然,“征求意见稿”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松动的迹象。但我觉得,从本质上看还很不够。有关部门应该将放开电动汽车生产准入当作最终全面放开汽车产业行政审批试验去做。这是一次汽车行业尝试彻底简政放权的机会。

  首先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目前占整体汽车产销量的比例极低,它的放开并不会影响到整体汽车行业的发展格局。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放开,会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新思想和新观念引入到汽车行业,去冲刷或涤荡一些传统汽车行业的墨守成规,如果这一步走赢了,会为汽车行业全面市场化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对中国汽车总体竞争力的提升肯定是有益的,所以这是一次值得尝试的冒险。

  其次,我们处在一个以竞争为主体的时代。竞争对应的词儿一定是开放,开放会带来竞争,竞争才会有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汽车最终一定会走到完全开放的那一步。现在的公告准入制度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放在现在的环境下就是不够开放,不够包容,也不够创新,这是在行业内达成共识了的。既然目前彻底放开汽车行业很难,那完全可以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次很好的突破口。

  我过去常讲,IT企业有可能是传统汽车行业的颠覆者,现在看来这样的苗头已经出现了。我也始终认为这个时代技术不是问题,观念是大问题。与其沉浸在传统汽车企业的一点点成就沾沾自喜,不如让更多的IT企业参与进来,也许就能发挥“鲶鱼效应”,反而带动了传统汽车企业的进步。

  最后我还是想再提一下特斯拉。近两年来,特斯拉现象得到了汽车行业内外的热捧,大家总是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特斯拉?还在抱怨现在的新能源车都是传统汽车基础上的修修改改。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政策没有放开导致的,这都是限制和限定出来的后果。如果放开了,下一个特斯拉很有可能就会在中国出现。

  当然了,国家发改委放开了几个新能源汽车准生证,这是好事儿,但是这种变化还是带有某种痕迹,何苦呢?如果彻底放开,说不定就会带来巨大的惊喜。

责任编辑:王文汐 
V讯网

新能源汽车审批放了又何妨?

2015-01-05 出处:吴迎秋 [原创] 责编:王文汐

  最近,关于乐视造车、小米造车等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行业的消息成为行业内的热点新闻。我注意到,外界对互联网企业造车主要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为什么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突破口?二是如何获得汽车准入资质?

  其实背后的答案不难理解,一方面有特斯拉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在去年11月底发布的一纸文件则大大增强了互联网企业获取造车资质的可能性。

  我注意到,这一名为《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的文件明确了满足“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基础”和符合“投资项目基本要求”这两个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纯电动汽车的准入资格。

  大家知道在中国,造汽车是需要资质的。尽管有关部门对资质做了特定的界定。但从根本上说,这个资质还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目录管理那里来的。上了目录就有了资质。简言之,即使在今天,造汽车不是一件想干就能干的事。

  这种行业的管理办法长期以来广受诟病。一个完全市场化、充分竞争的产业,还存在如此浓烈的行政审批色彩,是否应该变一变?特别是,新一届政府多次强调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对汽车行业的行政审批很有必要来一次重新的认识。

  显然,“征求意见稿”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松动的迹象。但我觉得,从本质上看还很不够。有关部门应该将放开电动汽车生产准入当作最终全面放开汽车产业行政审批试验去做。这是一次汽车行业尝试彻底简政放权的机会。

  首先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目前占整体汽车产销量的比例极低,它的放开并不会影响到整体汽车行业的发展格局。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放开,会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新思想和新观念引入到汽车行业,去冲刷或涤荡一些传统汽车行业的墨守成规,如果这一步走赢了,会为汽车行业全面市场化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对中国汽车总体竞争力的提升肯定是有益的,所以这是一次值得尝试的冒险。

  其次,我们处在一个以竞争为主体的时代。竞争对应的词儿一定是开放,开放会带来竞争,竞争才会有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汽车最终一定会走到完全开放的那一步。现在的公告准入制度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放在现在的环境下就是不够开放,不够包容,也不够创新,这是在行业内达成共识了的。既然目前彻底放开汽车行业很难,那完全可以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次很好的突破口。

  我过去常讲,IT企业有可能是传统汽车行业的颠覆者,现在看来这样的苗头已经出现了。我也始终认为这个时代技术不是问题,观念是大问题。与其沉浸在传统汽车企业的一点点成就沾沾自喜,不如让更多的IT企业参与进来,也许就能发挥“鲶鱼效应”,反而带动了传统汽车企业的进步。

  最后我还是想再提一下特斯拉。近两年来,特斯拉现象得到了汽车行业内外的热捧,大家总是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特斯拉?还在抱怨现在的新能源车都是传统汽车基础上的修修改改。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政策没有放开导致的,这都是限制和限定出来的后果。如果放开了,下一个特斯拉很有可能就会在中国出现。

  当然了,国家发改委放开了几个新能源汽车准生证,这是好事儿,但是这种变化还是带有某种痕迹,何苦呢?如果彻底放开,说不定就会带来巨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