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中级车是不是太多了?

2014-06-04 11:19出处:傅雪峰 [转载]责编:王思
  [V讯网 言论]一个有选择强迫症的人,最好远离中国车市,尤其是中级车市。中国市场上的中级车,品牌林立、品种繁多、档次丰富、价位多样,随便到车市上逛一圈,即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可选的车太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挑花眼倒是没什么,关键是,对于车的鉴别难度也在增加。

  有数据说,中国中级车的市场份额正在向60%挺进,已成各级别车型中绝对的主力军团。中国人对于中级车(A级车)的喜爱,正如欧洲人对于A0级车或者美国人对于B级车的喜爱,也算是中国国情之一。不同的是,欧洲人喜欢小车、美国人喜欢大车,但车辆的品牌和品种都远远不如中国那样丰富。比如,在欧洲,各大品牌的小车主力品种一般只有一款,大众就是POLO、雷诺就是Clio、福特就是嘉年华。而中国各品牌的主力中级车,三款两款刚起步,四款五款不嫌多,葫芦兄弟是目标。

  中国的中级车市场大致可以对应欧洲的A级车市场,但已经分得更细,粗略地可以分成A-、A、A+三个层次,再细分的话,还可以酌量添加A后面的“+、-”号。如果是不同品牌,造出不同大小的A级车,还算是术业有专攻,但中国的现在的情况是,同一个品牌,已经是A+、A-地玩儿个不亦乐乎。

  世界车市看中国,中国车市看大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车市,而大众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品牌。大众之牛,不光是有个坚挺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大众可以引领中国汽车消费潮流,一举一动之间,往往得风气之先。多代同堂、老车新做、小车大做、一车多做……大众为中国创造的种种造车新思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通用、丰田、福特、日产、现代之流,为了中级车市上的份额,都有老车退休返聘,继续发挥余热。这种做法,一看就是拾人牙慧,大众玩儿得剩下的东西,别人还在当法宝。确实,把老车当成“经典款”继续服役的做法虽然也能留住不少销量,但显然不如把老车包装成新车,或者把低级别的车拉皮成大车,更加上层次、更加有格调。

  不管是用老平台造新车、还是用小平台造大车,毕竟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研发”新车型,即可以避免老车型的审美疲劳、又可以显示出对买家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这种车由于其“新”,可以很好地掩饰出身,避免一下子被人看穿的尴尬。

  由于深谙中国式造车秘籍,大众通过各种配方,造出了大大小小十余款中级车。这好比五粮液不光出品五粮液,还兼出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特供、五粮国宾等等系列。用酒待客的人,可以自豪地讲,这酒是五粮液集团出的,而买车的人,也会看着车头的那枚车标心满意足。

  虽然这些造车秘籍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但却没办法申请专利,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你搞多代同堂,人家也可以搞;你用小车平台拉皮大车,人家也可以搞——这两种造车方法已经广为合资车企使用。现在,“一车多做”也不乏模仿者,最近的例子就是南北丰田发布了各自的中级新车,本来是一款车,换个壳子就成了两款车,其研发效率之高,堪称丰田造车史上的一次突破。

  中国市场上的中级车,有大的、有小的,有新的、有旧的,有小车升级而来的、有旧车换壳而成的,有换“合资自主标”重生的,有一个平台出套娃的……从车型看,让人眼花缭乱;从价位看,从5万到十大几万,已是正常几个级别的跨度。

  在国际成熟市场上,一个级别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车型,也不会有如此之大的价格跨度。

  为什么在欧美市场上,一个汽车品牌在一个级别上,只投入一两款车型就够了?而在中国市场上,为什么强势品牌连搞十来款车人们仍然趋之若鹜?

  中国的购车群体,层次确实要比欧美发达地区丰富得多。在发达国家,有着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个阶层收入高,收入差距也不大。收入高,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低些;收入差距小,就不需要一个级别的车型有巨大的价格落差。在成熟市场上,一个品牌在一个级别也就能投放一两款车,再多也就没人买账了。由于竞争格局相对成熟,同一级别车型的价格层次由不同品牌承担,一个品牌想上下通吃也没什么机会;同时,成熟市场上的买家对汽车品牌和汽车品质的了解也相对充分,想靠“旧车新做”、“套娃战术”之类的方式也没什么人买账。

  中国就不同了,买中级车的群体收入水平本来就不高,而且,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一年挣个三万五万的人会买中级车,一年挣个十万八万的人也会买中级车,这样一来,中级车的档次就会拉得很开,五六万的车有人买,十五六万的车也有人买。收入层次的复杂,导致车型层次的复杂,所以,在中国市场上,中级车的机会很多,尤其是那些强势品牌。

  试想,如果一个中国的工薪族,像发达国家的工薪阶层那样,一年能挣个二三十万(RMB),买台十几万的中级车,也就是挑挑牌子的事。大众有个高尔夫和速腾就够了,丰田有卡罗拉就够了,本田有思域就够了,你搞出一个桑塔纳或是锋范,谁理你的茬?

  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很多,但很多买家对品牌的了解不算多,于是形成了某些品牌被“过度消费”,某些品牌又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某些品牌受到狂热的追捧,车无论好坏、价无论贵贱,只要挂上某个车标,就会大卖,于是就有了一个品牌在一个级别投放十来款车型的奇观。而同平台的车,换上另一个车标,售价低廉也乏人捧场,反倒不及那些品质缩水的“中国特供版”卖得火爆。

  当然,车型多总比车型少好,至少选择的余地大。但车型多了,对买家的眼光也是一个考验,品牌这么多,你选A品牌还是选B品牌?同一品牌的车型这么多,你是选A车型还是B车型?虽然说,哪个选项都不会是错误答案,但得分高低确实会有不同。

  选择题练习题做多了,买家们的成绩自然会提高。市场就是这么成熟起来的。
责任编辑:王思 

中级车是不是太多了?

2014-06-04 出处:傅雪峰 [转载] 责编:王思

  [V讯网 言论]一个有选择强迫症的人,最好远离中国车市,尤其是中级车市。中国市场上的中级车,品牌林立、品种繁多、档次丰富、价位多样,随便到车市上逛一圈,即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可选的车太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挑花眼倒是没什么,关键是,对于车的鉴别难度也在增加。

  有数据说,中国中级车的市场份额正在向60%挺进,已成各级别车型中绝对的主力军团。中国人对于中级车(A级车)的喜爱,正如欧洲人对于A0级车或者美国人对于B级车的喜爱,也算是中国国情之一。不同的是,欧洲人喜欢小车、美国人喜欢大车,但车辆的品牌和品种都远远不如中国那样丰富。比如,在欧洲,各大品牌的小车主力品种一般只有一款,大众就是POLO、雷诺就是Clio、福特就是嘉年华。而中国各品牌的主力中级车,三款两款刚起步,四款五款不嫌多,葫芦兄弟是目标。

  中国的中级车市场大致可以对应欧洲的A级车市场,但已经分得更细,粗略地可以分成A-、A、A+三个层次,再细分的话,还可以酌量添加A后面的“+、-”号。如果是不同品牌,造出不同大小的A级车,还算是术业有专攻,但中国的现在的情况是,同一个品牌,已经是A+、A-地玩儿个不亦乐乎。

  世界车市看中国,中国车市看大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车市,而大众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品牌。大众之牛,不光是有个坚挺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大众可以引领中国汽车消费潮流,一举一动之间,往往得风气之先。多代同堂、老车新做、小车大做、一车多做……大众为中国创造的种种造车新思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通用、丰田、福特、日产、现代之流,为了中级车市上的份额,都有老车退休返聘,继续发挥余热。这种做法,一看就是拾人牙慧,大众玩儿得剩下的东西,别人还在当法宝。确实,把老车当成“经典款”继续服役的做法虽然也能留住不少销量,但显然不如把老车包装成新车,或者把低级别的车拉皮成大车,更加上层次、更加有格调。

  不管是用老平台造新车、还是用小平台造大车,毕竟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研发”新车型,即可以避免老车型的审美疲劳、又可以显示出对买家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这种车由于其“新”,可以很好地掩饰出身,避免一下子被人看穿的尴尬。

  由于深谙中国式造车秘籍,大众通过各种配方,造出了大大小小十余款中级车。这好比五粮液不光出品五粮液,还兼出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特供、五粮国宾等等系列。用酒待客的人,可以自豪地讲,这酒是五粮液集团出的,而买车的人,也会看着车头的那枚车标心满意足。

  虽然这些造车秘籍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但却没办法申请专利,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你搞多代同堂,人家也可以搞;你用小车平台拉皮大车,人家也可以搞——这两种造车方法已经广为合资车企使用。现在,“一车多做”也不乏模仿者,最近的例子就是南北丰田发布了各自的中级新车,本来是一款车,换个壳子就成了两款车,其研发效率之高,堪称丰田造车史上的一次突破。

  中国市场上的中级车,有大的、有小的,有新的、有旧的,有小车升级而来的、有旧车换壳而成的,有换“合资自主标”重生的,有一个平台出套娃的……从车型看,让人眼花缭乱;从价位看,从5万到十大几万,已是正常几个级别的跨度。

  在国际成熟市场上,一个级别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车型,也不会有如此之大的价格跨度。

  为什么在欧美市场上,一个汽车品牌在一个级别上,只投入一两款车型就够了?而在中国市场上,为什么强势品牌连搞十来款车人们仍然趋之若鹜?

  中国的购车群体,层次确实要比欧美发达地区丰富得多。在发达国家,有着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个阶层收入高,收入差距也不大。收入高,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低些;收入差距小,就不需要一个级别的车型有巨大的价格落差。在成熟市场上,一个品牌在一个级别也就能投放一两款车,再多也就没人买账了。由于竞争格局相对成熟,同一级别车型的价格层次由不同品牌承担,一个品牌想上下通吃也没什么机会;同时,成熟市场上的买家对汽车品牌和汽车品质的了解也相对充分,想靠“旧车新做”、“套娃战术”之类的方式也没什么人买账。

  中国就不同了,买中级车的群体收入水平本来就不高,而且,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一年挣个三万五万的人会买中级车,一年挣个十万八万的人也会买中级车,这样一来,中级车的档次就会拉得很开,五六万的车有人买,十五六万的车也有人买。收入层次的复杂,导致车型层次的复杂,所以,在中国市场上,中级车的机会很多,尤其是那些强势品牌。

  试想,如果一个中国的工薪族,像发达国家的工薪阶层那样,一年能挣个二三十万(RMB),买台十几万的中级车,也就是挑挑牌子的事。大众有个高尔夫和速腾就够了,丰田有卡罗拉就够了,本田有思域就够了,你搞出一个桑塔纳或是锋范,谁理你的茬?

  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很多,但很多买家对品牌的了解不算多,于是形成了某些品牌被“过度消费”,某些品牌又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某些品牌受到狂热的追捧,车无论好坏、价无论贵贱,只要挂上某个车标,就会大卖,于是就有了一个品牌在一个级别投放十来款车型的奇观。而同平台的车,换上另一个车标,售价低廉也乏人捧场,反倒不及那些品质缩水的“中国特供版”卖得火爆。

  当然,车型多总比车型少好,至少选择的余地大。但车型多了,对买家的眼光也是一个考验,品牌这么多,你选A品牌还是选B品牌?同一品牌的车型这么多,你是选A车型还是B车型?虽然说,哪个选项都不会是错误答案,但得分高低确实会有不同。

  选择题练习题做多了,买家们的成绩自然会提高。市场就是这么成熟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