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发现 > 正文

专家热议新能源汽车的“统一”与“区别”

2014-08-19 23:51出处:王鑫 [原创]责编:刘强
        [V讯汽车 包头报道]8月19日,有媒体曝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免去购置税条例或即将在9月正式实施。作为国家制定的战略发展重点,2014年以来层出不穷的政策优势,也换来了全国将近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新高。

        但与国家制定的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万销量目标相比,当前的销量仍不甚乐观。如何解决市场推广难题?怎样攻克新能源汽车尖端和新技术?对于各地城市环境不同,新能源车企如何在产品上达到市场使用标准?

        在近期举办的“低温环境纯电动汽车发展与应用论坛”等一系列各地新能源汽车论坛上,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遇到的新一轮科研问题,包括行业、政府以及专家学者都有着相同的观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虽然已有所起色,但政府还要制定更加稳定的产业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市场环境,彻底破除地方保护现象。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专家指出要根据各地环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气候、经济、路况等状况不同,制定适合当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尤为重要。

        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吴迎秋:中国新能源汽车值得“老生常谈”
        现在大家提到新能源汽车,总会有很多话题:包括新能源汽车高端化的发展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困境如何打破?是否可以放开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包括特斯拉,这些都是大家提到新能源汽车时想到的。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都是新能源汽车的老话题,但我相信这些话题未来还会讲下去,会讲到很老。什么时候这些问题会有答案?我想大概需要到“天时和地利人和”,现在天时地利应该算是时候了,关键是我们的发展思维和政策维护,这些可能是人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各方人士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达成共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广一定会更加迅速。
如何加速推广?我想关键是将新能源汽车话题继续讨论下去,知道新能源汽车发展回归市场,回归到正常的市场规律当中去,而让某些“有形的东西”越少越好。企业、政府、技术等各方面专家要在讨论中找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从这一层面来看,新能源汽车这一话题值得“老生常谈”。

        包头市副市长、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王茤祥:院校科研项目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背景同步
        我想借电动汽车产学研的话题谈谈中国当代大学新的时期办学理念的转变。16世纪以来,每次科技的革命都代表社会的大发展,200多年历史来看,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从世界各地来看,大学科研对国家各产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我去硅谷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像斯科、因特尔他们的科研是非常强的,投入上百亿的资金做研发,有50%经费投入大学,对大学经济科技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大学历史没有那么长,北京大学号称是中国第一现代化大学,但是到现在也不过100多年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才有了迅速变化。经过这些年发展,在基础科学领域发展知识创新体系上中国大学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跟世界相比技术工程领域差距还是非常大,尤其是企业主题创新体系方面的差距,这个时候希望我们大学科研机构去做知识创新主题创新大学,承担这样的责任。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要注意低温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与安全的影响
         电动汽车的难点大家都知道,是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但我认为产品在使用过程环节也是一大技术难题,比如充电桩问题,甚至外界环境对电动汽车的影响,例如低温气候对电池的要求。在低温地区,一、电池本身要能够适应高寒地区下充电问题,第二是生产好的电池耐低温电池,因为电池一致性不好,很快会把一组电池弄坏,同时在电池箱上隔热保温绝缘等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电池的温度特性对放电影响不大,但对于充电来说影响却非常致命。因为电池中的材料在低温环境中一旦接触电流刺激,会形成金属元素,导致电池发生短路,严重时会形成爆炸等后果。

        10年前我和学生做实验研究,220伏的单体电池,在-25摄氏度充电极慢,但温度到25摄氏度时,电池充电效率马上增强。在放电方面,平常能够保证车辆行驶100公里的电量,可能到-20摄氏度时,电量只能保证车辆行驶50公里,所以如何克服低温环境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影响是一个大的科研话题。北方城市尤其是内蒙和东北城市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控制电池问题,把握好产品安全和效率控制这一关。

        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新能源汽车发展要全国一盘棋
        中国2013年销售了6500多辆新能源汽车,目前推广城市总共的数量是88个,大家上报的计划数据是33万辆,这个数据如果能够完成,再加上推广以外的城市可能还有若干万辆,这个数字就已经接近明年国家规划的5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

        这88个城市目前遍布全国,除了西部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其他的都有,这次推广面非常广,2014年7月份,我们无论是纯电动还是插电都超过去年总数,目前看下半年还会有很大增长。

        刚才谈到了乐观的一面,我再说说存在的困难。比如2015年达到50万销售目标,现在时间已经越来越接近,但我们的销售还不到3万辆,我们问题很多,我们推广车辆还不够充足,之前销量不佳的原因是可供选择的产品不多,基础设施服务滞后。但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么多的产品推广出去,这也是产业和营销领域的问题。

        在政策层面,新能源汽车规划到2015年以后政策一定要延续,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研究2015年以后一系列政策,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做好市场培育,明确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
基础设施上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需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服务设施领域,过去是电网跟用户接口,这个很有难点。还有完善用地电价政策,要落实责任。

        最后要关注地方保护,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能分割,否则国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要讲国家一盘棋。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政府的任务是营造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
        目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方式,首先组织层面有14个委办局成立一个联席会议办公室,由主管市长将业务分工,大家协同推进。合理推进公共运营部分,同时建立公共运营服务保障平台,和企业良性互动,及时对车的服务和车的改善提供反馈,与此同时,也根据北京市的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地对于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有些研究对北京市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大前提跟国家是一致的。

        从政策讲,北京市发布了纯电动汽车相关办法,配套了若干个政策细则,从今年6月2日开始,对北京市的推广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也加快了这种速度,除了大型的充电设施之外,其他地方也在逐渐铺开,打造五公里的充电圈,通过收集终端查找到,最近的充电装在哪里,包括使用状态都能查找到,同时北京发改委,对充电装建设单位给予3.5%的补贴。

        截止2014年7月,北京推广的车辆达到7118辆,主要是公共交通方面:出租车先在郊区实行推广了1600辆,日行驶里程逐渐在日200公里,车辆也在逐渐盈利,也在由政府导向向商业化运行的方式,还有在教练车上运行一批。

        在电动租赁车方面,从去年到今年启动当中在交付运转方面有114辆,目前114辆车,包括北理工清华大型客户用的都非常良好,除了充电设施建设速度慢,北汽建立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让百姓通过体验中心了解新能源汽车,试驾新能源汽车,同时组织了,跟老百姓的零距离接触,让老百姓了解试驾车,对物业公司举办培训,由盲目的惧怕,看能不能转变。

        下一步的工作,应该说是还存在这样一些切合点,不得不承认目前存在的问题,产品成本高,基础设施亟待完善,销售者接受程度不高,这些方面,在政府推动和市场的作用下,逐渐加以解决,另外我们在政府的推动下,结合社会力量在模式创新政策完善加大工作,通过示范力求让在应用模式上,逐步成熟,在性价比上,逐渐走向越来越适合百姓广泛购买。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新能源汽车杜绝研发、产业“两张皮”
        对于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我归之为一点:研发、产业两张皮。

        科研机构经过长年研究开发出的自主整车平台,已经拥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准,在企业层面却得不到广泛应用。而过度强调企业牵头、市场化,又让很多企业盲目上马自己的整车平台,不断重复低水平、落后的研发工作。如此下去不仅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使得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陷入了高水准整车平台得不到实际检验,低水准产品泛滥的尴尬之中。

        在我看来,我国的研发力量并不薄弱,缺乏的是统一的规划。例如国内的纯电动客车平台在这个方面发展的就非常好,由北理工主导研发的纯电动大客车平台不仅仅应用到了奥运会、世博会上,并且出口到了欧盟等地区,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不过林程提出,汽车行业惯例是商用车打头阵,但乘用车才是发展重点。现在国内电动乘用车领域比较混乱,车企不断重复着科研机构做过的工作,甚至一些车企的研发水平还停留在十年之前。长此以往,当国际电动车企进军中国时,国内车企将毫无还手之力。

         对于“研发、产业两张皮”这个难题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应该用好“举国模式”。国际上的大车企往往动辄投入上百亿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中国企业目前没有这种实力,倚靠自给自足并不现实。而国家这方面虽有巨额投入,但是平摊到全国大大小小的科研单位、汽车企业中后,各机构所得也就寥寥无几,远不如集中力量支持高水准整车平台研发更加有效

        电动乘用车应该充分借鉴纯电动客车平台的成功经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打造“国家级技术平台”,再转让给企业用以生产。集全国之力解决最根本的技术问题,杜绝“研发、产业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刘强 
V讯网

专家热议新能源汽车的“统一”与“区别”

2014-08-19 出处:王鑫 [原创] 责编:刘强

        [V讯汽车 包头报道]8月19日,有媒体曝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免去购置税条例或即将在9月正式实施。作为国家制定的战略发展重点,2014年以来层出不穷的政策优势,也换来了全国将近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新高。

        但与国家制定的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万销量目标相比,当前的销量仍不甚乐观。如何解决市场推广难题?怎样攻克新能源汽车尖端和新技术?对于各地城市环境不同,新能源车企如何在产品上达到市场使用标准?

        在近期举办的“低温环境纯电动汽车发展与应用论坛”等一系列各地新能源汽车论坛上,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遇到的新一轮科研问题,包括行业、政府以及专家学者都有着相同的观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虽然已有所起色,但政府还要制定更加稳定的产业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市场环境,彻底破除地方保护现象。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专家指出要根据各地环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气候、经济、路况等状况不同,制定适合当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尤为重要。

        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吴迎秋:中国新能源汽车值得“老生常谈”
        现在大家提到新能源汽车,总会有很多话题:包括新能源汽车高端化的发展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困境如何打破?是否可以放开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包括特斯拉,这些都是大家提到新能源汽车时想到的。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都是新能源汽车的老话题,但我相信这些话题未来还会讲下去,会讲到很老。什么时候这些问题会有答案?我想大概需要到“天时和地利人和”,现在天时地利应该算是时候了,关键是我们的发展思维和政策维护,这些可能是人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各方人士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达成共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广一定会更加迅速。
如何加速推广?我想关键是将新能源汽车话题继续讨论下去,知道新能源汽车发展回归市场,回归到正常的市场规律当中去,而让某些“有形的东西”越少越好。企业、政府、技术等各方面专家要在讨论中找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从这一层面来看,新能源汽车这一话题值得“老生常谈”。

        包头市副市长、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王茤祥:院校科研项目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背景同步
        我想借电动汽车产学研的话题谈谈中国当代大学新的时期办学理念的转变。16世纪以来,每次科技的革命都代表社会的大发展,200多年历史来看,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从世界各地来看,大学科研对国家各产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我去硅谷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像斯科、因特尔他们的科研是非常强的,投入上百亿的资金做研发,有50%经费投入大学,对大学经济科技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大学历史没有那么长,北京大学号称是中国第一现代化大学,但是到现在也不过100多年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才有了迅速变化。经过这些年发展,在基础科学领域发展知识创新体系上中国大学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跟世界相比技术工程领域差距还是非常大,尤其是企业主题创新体系方面的差距,这个时候希望我们大学科研机构去做知识创新主题创新大学,承担这样的责任。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要注意低温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与安全的影响
         电动汽车的难点大家都知道,是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但我认为产品在使用过程环节也是一大技术难题,比如充电桩问题,甚至外界环境对电动汽车的影响,例如低温气候对电池的要求。在低温地区,一、电池本身要能够适应高寒地区下充电问题,第二是生产好的电池耐低温电池,因为电池一致性不好,很快会把一组电池弄坏,同时在电池箱上隔热保温绝缘等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电池的温度特性对放电影响不大,但对于充电来说影响却非常致命。因为电池中的材料在低温环境中一旦接触电流刺激,会形成金属元素,导致电池发生短路,严重时会形成爆炸等后果。

        10年前我和学生做实验研究,220伏的单体电池,在-25摄氏度充电极慢,但温度到25摄氏度时,电池充电效率马上增强。在放电方面,平常能够保证车辆行驶100公里的电量,可能到-20摄氏度时,电量只能保证车辆行驶50公里,所以如何克服低温环境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影响是一个大的科研话题。北方城市尤其是内蒙和东北城市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控制电池问题,把握好产品安全和效率控制这一关。

        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新能源汽车发展要全国一盘棋
        中国2013年销售了6500多辆新能源汽车,目前推广城市总共的数量是88个,大家上报的计划数据是33万辆,这个数据如果能够完成,再加上推广以外的城市可能还有若干万辆,这个数字就已经接近明年国家规划的5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

        这88个城市目前遍布全国,除了西部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其他的都有,这次推广面非常广,2014年7月份,我们无论是纯电动还是插电都超过去年总数,目前看下半年还会有很大增长。

        刚才谈到了乐观的一面,我再说说存在的困难。比如2015年达到50万销售目标,现在时间已经越来越接近,但我们的销售还不到3万辆,我们问题很多,我们推广车辆还不够充足,之前销量不佳的原因是可供选择的产品不多,基础设施服务滞后。但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么多的产品推广出去,这也是产业和营销领域的问题。

        在政策层面,新能源汽车规划到2015年以后政策一定要延续,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研究2015年以后一系列政策,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做好市场培育,明确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
基础设施上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需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服务设施领域,过去是电网跟用户接口,这个很有难点。还有完善用地电价政策,要落实责任。

        最后要关注地方保护,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能分割,否则国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要讲国家一盘棋。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政府的任务是营造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
        目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方式,首先组织层面有14个委办局成立一个联席会议办公室,由主管市长将业务分工,大家协同推进。合理推进公共运营部分,同时建立公共运营服务保障平台,和企业良性互动,及时对车的服务和车的改善提供反馈,与此同时,也根据北京市的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地对于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有些研究对北京市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大前提跟国家是一致的。

        从政策讲,北京市发布了纯电动汽车相关办法,配套了若干个政策细则,从今年6月2日开始,对北京市的推广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也加快了这种速度,除了大型的充电设施之外,其他地方也在逐渐铺开,打造五公里的充电圈,通过收集终端查找到,最近的充电装在哪里,包括使用状态都能查找到,同时北京发改委,对充电装建设单位给予3.5%的补贴。

        截止2014年7月,北京推广的车辆达到7118辆,主要是公共交通方面:出租车先在郊区实行推广了1600辆,日行驶里程逐渐在日200公里,车辆也在逐渐盈利,也在由政府导向向商业化运行的方式,还有在教练车上运行一批。

        在电动租赁车方面,从去年到今年启动当中在交付运转方面有114辆,目前114辆车,包括北理工清华大型客户用的都非常良好,除了充电设施建设速度慢,北汽建立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让百姓通过体验中心了解新能源汽车,试驾新能源汽车,同时组织了,跟老百姓的零距离接触,让老百姓了解试驾车,对物业公司举办培训,由盲目的惧怕,看能不能转变。

        下一步的工作,应该说是还存在这样一些切合点,不得不承认目前存在的问题,产品成本高,基础设施亟待完善,销售者接受程度不高,这些方面,在政府推动和市场的作用下,逐渐加以解决,另外我们在政府的推动下,结合社会力量在模式创新政策完善加大工作,通过示范力求让在应用模式上,逐步成熟,在性价比上,逐渐走向越来越适合百姓广泛购买。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新能源汽车杜绝研发、产业“两张皮”
        对于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我归之为一点:研发、产业两张皮。

        科研机构经过长年研究开发出的自主整车平台,已经拥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准,在企业层面却得不到广泛应用。而过度强调企业牵头、市场化,又让很多企业盲目上马自己的整车平台,不断重复低水平、落后的研发工作。如此下去不仅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使得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陷入了高水准整车平台得不到实际检验,低水准产品泛滥的尴尬之中。

        在我看来,我国的研发力量并不薄弱,缺乏的是统一的规划。例如国内的纯电动客车平台在这个方面发展的就非常好,由北理工主导研发的纯电动大客车平台不仅仅应用到了奥运会、世博会上,并且出口到了欧盟等地区,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不过林程提出,汽车行业惯例是商用车打头阵,但乘用车才是发展重点。现在国内电动乘用车领域比较混乱,车企不断重复着科研机构做过的工作,甚至一些车企的研发水平还停留在十年之前。长此以往,当国际电动车企进军中国时,国内车企将毫无还手之力。

         对于“研发、产业两张皮”这个难题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应该用好“举国模式”。国际上的大车企往往动辄投入上百亿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中国企业目前没有这种实力,倚靠自给自足并不现实。而国家这方面虽有巨额投入,但是平摊到全国大大小小的科研单位、汽车企业中后,各机构所得也就寥寥无几,远不如集中力量支持高水准整车平台研发更加有效

        电动乘用车应该充分借鉴纯电动客车平台的成功经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打造“国家级技术平台”,再转让给企业用以生产。集全国之力解决最根本的技术问题,杜绝“研发、产业两张皮”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