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建设汽车强国须有系统性评价指标(5)

2014-01-16 10:04出处:赵福全 [原创]责编:赵颖

  9大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追求规模效应的汽车产业而言,市场份额不仅反映企业的地位,更决定着企业的利润;市场份额要靠品牌力和产品竞争力来支撑;而品牌需要精耕细作的长期积累,并由产品来具体体现和支撑,同时强的品牌又会反哺产品,提升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最终提升市场份额;核心技术掌控力(最重要的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又是确保产品竞争力的前提;而这些要素不仅与企业自身投入和经营管理有关,更与包括基础工业水平、人才水平等在内的国家汽车产业创新环境息息相关。

  这实际上点出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困境和无奈所在——“硬性短板,互相制约”。要做强汽车产业,需要诸多核心要素集体发力。任何环节不强,总体上都很难做强。而本土企业不仅自身市场份额萎缩、品牌力不足、产品竞争力较弱、核心技术缺失,而且也受限于供应链完整度、基础工业水平和人才水平等。市场份额少,品牌附加值低,使得本土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也就无法确保持续充足的研发投入,造成技术难以突破、产品难以提高,这样又无法支撑品牌的持续提升和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大,陷于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同时,供应链能力、基础工业水平和人才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企业既无法回避,又难以靠自身解决,唯有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的战略部署,对这些短板进行彻底提升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改善。

  正因如此,我们制定的不是汽车强企而是汽车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对于汽车这样有宽度、有纵深的关键产业,没有国家和本土企业的共同努力是很难做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不能简单地埋怨本土企业不争气,更不能归咎于中国汽车人不努力,这种现状实际上是多年来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上去系统解决。企业不努力做强,国家难成汽车强国;而国家没有明确清晰的汽车强国战略,也不可能产生世界级的汽车强企。

  第三、9大指标中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既有需要国家为主体担纲解决的问题,又有需要企业为主体努力克服的困难,更有需要双方共同面对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汽车强国指标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试举几例言之。

责任编辑:赵颖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