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也曾经思考过能否只用一个或少数几个指标来评价汽车强国,但反复斟酌后却发现难于实现。比如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较好地表征一国汽车产业的强弱。但是,一方面市场份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品牌、产品和技术的有力支撑。具备这些支撑,市场份额一时一地的得失实际上无关大局。例如,大众曾经一度放弃美国市场,时至今日在这个重要市场上的表现也不算上佳,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致力于在2018年登顶全球汽车销量霸主的雄心。又如,2009年金融海啸之际,美国三大均受重创,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挫,但这显然并未伤及这个汽车强国的核心,通用在破产重组后再次问鼎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再举个极端的例子,二战后德国汽车工业只剩一片废墟,市场占有率可以说等于零,但是因为其品牌力还在,人才还在,所以可以迅速崛起于一朝。还有新兴市场的开拓,拥有优秀品牌、产品、技术等要素的车企即使暂时落后,一旦步入正轨,就能发力,也很容易夺回主动。日系车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论断的佐证。可见,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滞后性和波动性,作为评价汽车强国的唯一指标显然是不科学的。另一个方面,市场份额更偏向于是一个表象指标,所能提供的指导价值有限。我们当然知道应该努力提升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问题是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这显然是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导价值。
又如品牌力,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要素。产品打拼于当下,功效于一时;品牌则着眼于未来,价值在长久。品牌,在某种意义上是独立于企业、产品和技术之外的,甚至可以超脱于时间,蕴含着一种永恒的力量。比如红旗轿车,虽然历经沧桑,但重装上阵的红旗H7仍然让国人有望眼欲穿的期待。但是在衡量汽车强国时,单单关注品牌显然是不够的。品牌首先需要体量,即使拥有两个劳斯莱斯也难以构成一个汽车强国。而且长期来看,品牌也需要依靠产品和技术的支撑,如果售出的产品品质和技术内涵始终与品牌形象相去甚远,最终的结果一定会丢掉市场、折损品牌。
总之,我们无法用一两个指标来衡量一国汽车产业的强弱,必须做通盘的考虑,才能达到科学、系统地评价并指导产业发展的目的。
第二、9大指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所代表的任何一个要素对于做强汽车产业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任何指标的差距都会成为“木桶效应”的短板,使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