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50天,2015年即将过去。或许这一年所有徜徉在中国汽车界的人,除了跺着脚恨马云之流外,都在叹息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一套商业理念怎么突然不灵了?中国汽车市场怎么了?
其实中国汽车市场没怎么着,他只是病好了!当中国汽车从曾经的癫狂回归平静时,附着在他身上的汽车企业突然发现他们完全没有为这种平静做好准备,他们希望在疯狂的车市中继续隐瞒自身的惰性、贪婪与麻痹。
但2015年对于中国汽车而言又是最好的一年,他验证了这个市场的很多是非黑白,也证明了真正的工业精髓只会在长远的低调中潜行。
这一周的时间,汽车预言家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希望找一位真正懂中国汽车市场的人好好聊聊中国汽车。
徐长明,现任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跟踪中国车市数据研究长达30多年。或许和其他人相比,他并不是中国汽车市场最老的汽车研究专家,但却是对中国车市数据研究最多、最深的人。
“过山车的一年”,这是徐长明对2015年中国车市最简短的概括。乐观派,这是很多熟悉他的人给徐长明最多的评价,但真正和他聊过汽车的人知道,他是最着急但最理性的。或许对于他来说,办法比叹息重要,作为分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专家,他一直将韩国汽车的发展与中国汽车作为对比进行分析,也正因此每年国家信息中心都会举办中韩汽车论坛,11月17日,在中国已经举办了两届的中韩汽车论坛即将再次召开。
在这样的前提下,今天,在位于西长安街的国家信息中心大厦,徐长明主任用了一个小时,以韩国现代的发展作为案例,与寰球汽车分享了他对中国车市2015的认识,以及韩国汽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以下是他对中国车企做出的几大建议。
造好车不是董事长一句话能办的事
中国汽车要耐得住寂寞,说白了就是不要想一夜赶超所有人,汽车工业是制造业,制造业的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慢工夫。我们不拿德系、日系作对比,就说韩系车,这么多年韩国现代自从在二十年前北美市场吃到过快发展忽视品质带来的恶果后,现在的韩国车绝对不会为了向上走而忽略产品质量,韩系车缺技术亮点,但这么多年我们很少听到他的车有问题。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目前大环境都比较浮躁,做什么事就想一夜就成,全国人民都是这个心理,这个心理做IT也许还行,做金融业、制造业不行,制造业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来,因为品质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把所有工作都改善,最后质量才能改善。
我一直和很多企业在讲,品质的改善可不是领导一句话就能干成的,董事长一句话,下面什么事情就都能解决,不是这样的。它需要一系列的标准、规章、制度,包括最后还要有规划好的理念,都接受之后才行。现在中国一些车企在过去温和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市场业绩,就想着布局多品牌、向高端发展,这是不现实的。
说实在话,我们耗费精力去攒一辆好车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耗费过多资金,不如扎扎实实的从起点做起,慢慢的发展,给自己一个长期清楚的定位,说白了,十年二十年承认自己不行一点也不丢人,因为这样清晰地思维会使得企业在发展中按照既定战略去走,绝不会像过去一些自主品牌今天跟着变成这样,明天跟风变成那样,结果成了四不像。
钱花不到点上,花再多钱也造不出好车
现在很多的企业的钱花的非常多,甚至一些跨国车企老总在与沟通时感叹,中国一些车企太有钱了,资金投入连他们这些跨国车企都感到惊讶,但似乎我们没有拿出多少好的产品,原因在于我们的钱投的地方对不对。
我认为车企资金的投放需要看三个围度,第一是技术围度,第二是表观质量围度,第三是性能围度。很多企业第一围度没过关,整天跟在合资屁股后面学表观质量,这没用。大家看着外观内饰买你的车,但终究是要看动力技术说话的,没几年产品质量出问题了,你的品牌马上会坏掉,所以这三个围度不可跳跃发展。
还有一些企业,在技术围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就急于向性能围度发展,奔着大众、丰田的品质去做车,可能有一部分车品质可能确实差不多达到了,但是你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不一定能保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自主与合资即使品质一样也差10年的市场认可期
中国市场合资产品与自主产品的市场界限很清楚,我们曾经做过数据分析,即使自主产品与合资产品的品质完全一致,那么自主想要在市场上获得合资品牌同样的认可度仍需要多付出两个五年的时间。
第一个五年你需要让消费者逐渐拉平曾经对自主与合资产品之间的差距观念,没有五年的时间自主品牌翻不了身,另外一个五年在于消费者对你形成与合资产品平等的观念后,能否肯掏钱去购买你的产品。要知道合资品牌除了产品本身外,营销是他们的一大强项,如何让消费者从认识到认可,再到认同,这还需要五年时间的打磨。
而且这些推算都是理论最快的,也就是说即使自主品牌能造一辆与合资一样的车,那么它的投入会比合资高,营销渠道等多方面也需要改进,可以说一样的产品品质下,自主品牌想要和合资站在一个市场起跑线下,十年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当年计划经济没人懂发展 今天合资利润没人想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1953年起步,韩国是1967年,晚了差十多年。这是现在很多汽车界人士在算的一个时间,我认为这其中要分开来看。
1953年-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整体经济模式都处于计划经济状态。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大部分关注点在重工业,对于市场消费根本没有意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所有的汽车产品无论好坏都供不应求,谁会去考虑提升产品性能,像解放卡车三十年没有变化,直到1984年第一款改进型产品才推出,这就是当时的国情,整个国民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本不具备创新品质化发展的基础,只要供不应求,就不可能有改进创新的动力。
从汽车工业寻找问题,我觉得我们以前收入太低了,汽车根本进不了家庭。汽车只有进入家庭它的市场与创新需求才会出来。中国1979年人均GDP那么低,我们直到2000年汽车才进入家庭,相比韩国大概在1988年就已经进入家庭,比我们早了大概十年的时间。经济发展的水平比我们要早了二十年,我们算了一下,就韩国汽车进入家庭比我们早了二十年,日本比我们早了四十年,也就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了我们二十年。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在汽车发展中存在门槛过高的原因导致。进入改革开放后为了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搞了合资品牌引进来,但由于对汽车企业没有放开,汽车企业一直被政府管制,进入汽车的门槛太高,形成一大批在政府扶持下的国企,比如一汽、东风这些企业以及下属合资企业。
通过先期在市场的发展,以及国有资金的注入,使得合资公司利润又好、效益又高,又没有竞争,大家之间都很舒服,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做自主品牌,做自主品牌的企业是要投钱的要投利润的,所以这种模式下与中国汽车体制是有直接关系的。
纠正合资没有学到技术的说法 我们只是没有学到研发这关键一环
现在中国汽车界盛行合资市场换技术是彻底的失败,我们根本没有学到技术,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论调进行系统的解释,这种情绪化的认知是错误的。
观察我们当前的自主车企,无论从制造到研发采购,再到服务销售,基本上都是从合资公司学到的。但唯一没有学到的就是最顶端的研发,这是人家的看家本事,当然不能告诉咱们,告诉你人家就撤出去了。所以这要我们自己去学习,不能怨别人不教你,是咱们没有一个机制构造成这样一个动力。
比如说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它就不是让你做研发这个机制,它的考核是保值增值利润,这些指标你只要一做自主品牌大投入,马上全下来了。你要一投钱做自主品牌,利润就下来了,但国企的考核机制一般是三年一个任期,四年一个任期,如果做自主投入过大业绩不好下一期领导都干不了了,所有我国的这种考核机制都是短期效应。研发学习没上来绝对不是我们合资的道路出问题,我觉得是我们的机制出问题了。
所以理性地看,合资发展中中国车企还是学了很多,绝不能说没学到技术,咱们说没学到的技术指的是研发。这一点我们要看韩国,韩国当时也是从合资中发展,跨国企业也是对进行封闭,不开放研发,参观不许拍照等等。韩国人为了学习研发核心技术,每一次参观都会安排参观考察队伍分工去记,每个人记住一行,回来马上写出来,就是通过这样的笨办法,韩国人一步步的把车坐了起来,所以学习有很多办法,关键是我们要由主管意愿,这种意愿是需要良好的机制去促进的。
车企发展5个步骤:小、稳、强、大、久
从公司本质发展来看,汽车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五部曲:小、稳、强、大、久。小是起步,稳是稳住客户,强就是差异化,大就是做规模,久是做品牌。
咱们中国的企业经常将这五部曲的顺序搞乱,上来就宣传品牌。你品质还没做上去哪儿来的品牌,说实在的十年八年的一个企业就是个牌子,老百姓知道你的牌子,并不知道你有什么内涵。现在大家对长城刚有点概念,SUV非常好,比亚迪有新能源汽车的概念,但其他企业还说不出来什么东西。
小稳强大久,车企要想做强就要差异化,跟别人不一样。大就是做规模,现在一些车企还没站住脚就做规模去了,最后不得不倒回来,例如一家车企曾经在市场火爆时连续三年翻番增长,一年有几十万辆销售,结果消费者对产品品质非常不满意,最终不得不重新梳理产品,推倒重做。
所以我说汽车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做,消费者用上两年三年不好,口碑迅速就出来了,他不会推荐你的产品。现在长城很典型,魏建军那是扎扎实实就是做品质,他从来不谈营销,昨天我跟他讲,长城太大了,一点不做营销也不行了。他现在开始做一点,你看它的规模跟别人不一样,他很少做宣传,长城的钱都用到改善品质去了,而且董事长魏建军抓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品质一个是研发,其它事都不管,外部活动会都不去,因为精力就这么多,你把时间投在生产上,其他的地方自然没时间了。
2015年的中国车市不代表长期趋势
2015年的中国车市是个V字形,前期大家都抱着乐观的态度,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到后期又有惊无险了,十月份销量又起来了。总的来说我觉得今年这个车市走了一个过山车,当然后期车市反弹政策因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判断2015年的车市不代表长期趋势,今年车市下滑是短期的,长期趋势还能有八到十年的增长。
2015-11-16 出处:王鑫 [原创] 责编:田大鹏
还有不到50天,2015年即将过去。或许这一年所有徜徉在中国汽车界的人,除了跺着脚恨马云之流外,都在叹息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一套商业理念怎么突然不灵了?中国汽车市场怎么了?
其实中国汽车市场没怎么着,他只是病好了!当中国汽车从曾经的癫狂回归平静时,附着在他身上的汽车企业突然发现他们完全没有为这种平静做好准备,他们希望在疯狂的车市中继续隐瞒自身的惰性、贪婪与麻痹。
但2015年对于中国汽车而言又是最好的一年,他验证了这个市场的很多是非黑白,也证明了真正的工业精髓只会在长远的低调中潜行。
这一周的时间,汽车预言家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希望找一位真正懂中国汽车市场的人好好聊聊中国汽车。
徐长明,现任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跟踪中国车市数据研究长达30多年。或许和其他人相比,他并不是中国汽车市场最老的汽车研究专家,但却是对中国车市数据研究最多、最深的人。
“过山车的一年”,这是徐长明对2015年中国车市最简短的概括。乐观派,这是很多熟悉他的人给徐长明最多的评价,但真正和他聊过汽车的人知道,他是最着急但最理性的。或许对于他来说,办法比叹息重要,作为分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专家,他一直将韩国汽车的发展与中国汽车作为对比进行分析,也正因此每年国家信息中心都会举办中韩汽车论坛,11月17日,在中国已经举办了两届的中韩汽车论坛即将再次召开。
在这样的前提下,今天,在位于西长安街的国家信息中心大厦,徐长明主任用了一个小时,以韩国现代的发展作为案例,与寰球汽车分享了他对中国车市2015的认识,以及韩国汽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以下是他对中国车企做出的几大建议。
造好车不是董事长一句话能办的事
中国汽车要耐得住寂寞,说白了就是不要想一夜赶超所有人,汽车工业是制造业,制造业的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慢工夫。我们不拿德系、日系作对比,就说韩系车,这么多年韩国现代自从在二十年前北美市场吃到过快发展忽视品质带来的恶果后,现在的韩国车绝对不会为了向上走而忽略产品质量,韩系车缺技术亮点,但这么多年我们很少听到他的车有问题。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目前大环境都比较浮躁,做什么事就想一夜就成,全国人民都是这个心理,这个心理做IT也许还行,做金融业、制造业不行,制造业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来,因为品质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把所有工作都改善,最后质量才能改善。
我一直和很多企业在讲,品质的改善可不是领导一句话就能干成的,董事长一句话,下面什么事情就都能解决,不是这样的。它需要一系列的标准、规章、制度,包括最后还要有规划好的理念,都接受之后才行。现在中国一些车企在过去温和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市场业绩,就想着布局多品牌、向高端发展,这是不现实的。
说实在话,我们耗费精力去攒一辆好车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耗费过多资金,不如扎扎实实的从起点做起,慢慢的发展,给自己一个长期清楚的定位,说白了,十年二十年承认自己不行一点也不丢人,因为这样清晰地思维会使得企业在发展中按照既定战略去走,绝不会像过去一些自主品牌今天跟着变成这样,明天跟风变成那样,结果成了四不像。
钱花不到点上,花再多钱也造不出好车
现在很多的企业的钱花的非常多,甚至一些跨国车企老总在与沟通时感叹,中国一些车企太有钱了,资金投入连他们这些跨国车企都感到惊讶,但似乎我们没有拿出多少好的产品,原因在于我们的钱投的地方对不对。
我认为车企资金的投放需要看三个围度,第一是技术围度,第二是表观质量围度,第三是性能围度。很多企业第一围度没过关,整天跟在合资屁股后面学表观质量,这没用。大家看着外观内饰买你的车,但终究是要看动力技术说话的,没几年产品质量出问题了,你的品牌马上会坏掉,所以这三个围度不可跳跃发展。
还有一些企业,在技术围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就急于向性能围度发展,奔着大众、丰田的品质去做车,可能有一部分车品质可能确实差不多达到了,但是你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不一定能保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自主与合资即使品质一样也差10年的市场认可期
中国市场合资产品与自主产品的市场界限很清楚,我们曾经做过数据分析,即使自主产品与合资产品的品质完全一致,那么自主想要在市场上获得合资品牌同样的认可度仍需要多付出两个五年的时间。
第一个五年你需要让消费者逐渐拉平曾经对自主与合资产品之间的差距观念,没有五年的时间自主品牌翻不了身,另外一个五年在于消费者对你形成与合资产品平等的观念后,能否肯掏钱去购买你的产品。要知道合资品牌除了产品本身外,营销是他们的一大强项,如何让消费者从认识到认可,再到认同,这还需要五年时间的打磨。
而且这些推算都是理论最快的,也就是说即使自主品牌能造一辆与合资一样的车,那么它的投入会比合资高,营销渠道等多方面也需要改进,可以说一样的产品品质下,自主品牌想要和合资站在一个市场起跑线下,十年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当年计划经济没人懂发展 今天合资利润没人想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1953年起步,韩国是1967年,晚了差十多年。这是现在很多汽车界人士在算的一个时间,我认为这其中要分开来看。
1953年-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整体经济模式都处于计划经济状态。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大部分关注点在重工业,对于市场消费根本没有意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所有的汽车产品无论好坏都供不应求,谁会去考虑提升产品性能,像解放卡车三十年没有变化,直到1984年第一款改进型产品才推出,这就是当时的国情,整个国民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本不具备创新品质化发展的基础,只要供不应求,就不可能有改进创新的动力。
从汽车工业寻找问题,我觉得我们以前收入太低了,汽车根本进不了家庭。汽车只有进入家庭它的市场与创新需求才会出来。中国1979年人均GDP那么低,我们直到2000年汽车才进入家庭,相比韩国大概在1988年就已经进入家庭,比我们早了大概十年的时间。经济发展的水平比我们要早了二十年,我们算了一下,就韩国汽车进入家庭比我们早了二十年,日本比我们早了四十年,也就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了我们二十年。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在汽车发展中存在门槛过高的原因导致。进入改革开放后为了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搞了合资品牌引进来,但由于对汽车企业没有放开,汽车企业一直被政府管制,进入汽车的门槛太高,形成一大批在政府扶持下的国企,比如一汽、东风这些企业以及下属合资企业。
通过先期在市场的发展,以及国有资金的注入,使得合资公司利润又好、效益又高,又没有竞争,大家之间都很舒服,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做自主品牌,做自主品牌的企业是要投钱的要投利润的,所以这种模式下与中国汽车体制是有直接关系的。
纠正合资没有学到技术的说法 我们只是没有学到研发这关键一环
现在中国汽车界盛行合资市场换技术是彻底的失败,我们根本没有学到技术,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论调进行系统的解释,这种情绪化的认知是错误的。
观察我们当前的自主车企,无论从制造到研发采购,再到服务销售,基本上都是从合资公司学到的。但唯一没有学到的就是最顶端的研发,这是人家的看家本事,当然不能告诉咱们,告诉你人家就撤出去了。所以这要我们自己去学习,不能怨别人不教你,是咱们没有一个机制构造成这样一个动力。
比如说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它就不是让你做研发这个机制,它的考核是保值增值利润,这些指标你只要一做自主品牌大投入,马上全下来了。你要一投钱做自主品牌,利润就下来了,但国企的考核机制一般是三年一个任期,四年一个任期,如果做自主投入过大业绩不好下一期领导都干不了了,所有我国的这种考核机制都是短期效应。研发学习没上来绝对不是我们合资的道路出问题,我觉得是我们的机制出问题了。
所以理性地看,合资发展中中国车企还是学了很多,绝不能说没学到技术,咱们说没学到的技术指的是研发。这一点我们要看韩国,韩国当时也是从合资中发展,跨国企业也是对进行封闭,不开放研发,参观不许拍照等等。韩国人为了学习研发核心技术,每一次参观都会安排参观考察队伍分工去记,每个人记住一行,回来马上写出来,就是通过这样的笨办法,韩国人一步步的把车坐了起来,所以学习有很多办法,关键是我们要由主管意愿,这种意愿是需要良好的机制去促进的。
车企发展5个步骤:小、稳、强、大、久
从公司本质发展来看,汽车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五部曲:小、稳、强、大、久。小是起步,稳是稳住客户,强就是差异化,大就是做规模,久是做品牌。
咱们中国的企业经常将这五部曲的顺序搞乱,上来就宣传品牌。你品质还没做上去哪儿来的品牌,说实在的十年八年的一个企业就是个牌子,老百姓知道你的牌子,并不知道你有什么内涵。现在大家对长城刚有点概念,SUV非常好,比亚迪有新能源汽车的概念,但其他企业还说不出来什么东西。
小稳强大久,车企要想做强就要差异化,跟别人不一样。大就是做规模,现在一些车企还没站住脚就做规模去了,最后不得不倒回来,例如一家车企曾经在市场火爆时连续三年翻番增长,一年有几十万辆销售,结果消费者对产品品质非常不满意,最终不得不重新梳理产品,推倒重做。
所以我说汽车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做,消费者用上两年三年不好,口碑迅速就出来了,他不会推荐你的产品。现在长城很典型,魏建军那是扎扎实实就是做品质,他从来不谈营销,昨天我跟他讲,长城太大了,一点不做营销也不行了。他现在开始做一点,你看它的规模跟别人不一样,他很少做宣传,长城的钱都用到改善品质去了,而且董事长魏建军抓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品质一个是研发,其它事都不管,外部活动会都不去,因为精力就这么多,你把时间投在生产上,其他的地方自然没时间了。
2015年的中国车市不代表长期趋势
2015年的中国车市是个V字形,前期大家都抱着乐观的态度,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到后期又有惊无险了,十月份销量又起来了。总的来说我觉得今年这个车市走了一个过山车,当然后期车市反弹政策因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判断2015年的车市不代表长期趋势,今年车市下滑是短期的,长期趋势还能有八到十年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