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年会特意为汽车产业设立了一场分论坛,并且邀请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为此次分论坛主持嘉宾。
论坛上,吴迎秋分别与原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及长安PSA副总裁蔡建军、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吴周涛展开了三场老中青汽车人对话。作为见证中国汽车发展道路的汽车人,吴迎秋分别从不同历史视线、企业发展思维以及2014年产业政策热点与到场的几位汽车企业领导一同回顾了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首先第一场对话嘉宾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吴迎秋对话李书福
一位是吉利汽车的缔造者,一位是吉利汽车发展的见证者,两位平时无话不谈的老朋友坐在一起回望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讨论虽然轻松,但观点碰撞依然激烈。
作为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从刚刚上市的吉利博瑞谈起,讲述吉利与沃尔沃的技术融合。谈到中国汽车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时,李书福认为,中国应该注意洋品牌的肆虐,将最重要的市场协力夺回来。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在谈到跨界造车话题时,李书福表示,非常欢迎其它行业进军汽车业,这对汽车业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当吴迎秋提出谈到小米在手机行业取得了成功,并询问吉利是否会做汽车界的小米时,李书福表示,创新方向千万种,有机遇有挑战,有运气,也有自己的能力。很多东西不能用一个命题来覆盖所有行业,小米粥喝多了也应该吃点黄豆。他认为汽车就是汽车,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吉利并不准备做汽车行业的小米,也可以做黄豆嘛。
2014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汽车分论坛特邀嘉宾、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
以下为现场实录
吴迎秋:非常高兴也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各位企业家里进行交流,特别是刚才听完李董事长的发言,我的感触非常的深,他谈到了跨国文化的建设,按照主办方的要求,我想提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今年以来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从政策的层面,从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层面,从合资股比的讨论,到经销商的关系等等,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很多人都在担心未来中国的汽车到底向何处去,方方面面这些现象的出现让人感觉好像中国汽车走在了十字路口。您怎么看?
李书福:中国汽车这么多年的发展主旋律还是洋品牌,外国军团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到处作战试验,中国自主品牌这几年的生存发展是非常艰难的。至于现在是不是走到了十字路口,我觉得确实是一个机遇挑战并存的时期,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的意图来说,都是期望中国自主品牌能够发展起来。但事实上自主品牌汽车工业要想和洋品牌抗衡的话,还需要相当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到底是从今天开始,还是过去已经开始,还是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转折,能够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还得靠汽车公司自己去努力吧。
我想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朝着一个更加令人鼓舞的方向在转变,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取得竞争的成功?这个就关系到一个汽车公司能不能在全球取得成功。所以,对于自主品牌来讲,我认为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是很重要的。
吴迎秋:今天论坛的主题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谈到创新,最近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跨界造车,比如小米。
根据您的思考,一个来自洋品牌的冲击,一个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这样的冲击或者挑战是不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李书福:我不知道小米是不是进军汽车行业,我没有研究。但是作为汽车行业的人来讲,是欢迎所有的行业都进军汽车行业,这样的话,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这个很重要,因为汽车行业的人已经把自己折腾得很厉害了,如果有人参与进来,我想对于推动中国的汽车发展来讲是有帮助的。
吴迎秋:你怎么来看小米现象?或者他给你做汽车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李书福:以小博大,小投入大产出。
吴迎秋:当小米出现的时候,它和苹果、三星之间的距离应该远远大于今天我们一些自主品牌和奔驰、宝马的距离,但是它成功了,是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我想今天这个问题里面我们留下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汽车里的小米。
好,接下来问第三个问题,既然说这种十字路口的挑战和思考都存在,作为吉利来说,你未来最大的机遇在哪里?
李书福: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国现在洋品牌的竞争力大于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最大的机遇就是如何让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大于洋品牌的竞争力。这里面就是机遇,有差距就有机遇,有变化就有机遇,这里面变化的机遇很大,空间很大。
吴迎秋:大家可能还会想问,机遇是来自于产品、来自于市场、来自于技术、来自于价格吗?
李书福:来自于创新能力,我们现在正在形成创新能力,这就是机遇。
吴迎秋:说到创新,我们再回到第二个话题,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汽车界的小米,你是不是想成为汽车界的小米呢?
李书福:你是不是吃小米粥吃糊涂了?可以吃点别的,黄豆也很好,豆浆也很好。创新方向千万种,有些时候有机遇有挑战,有运气,也有自己的能力。很多东西不能用一个命题来覆盖所有行业,我认为汽车就是汽车,它跟其他行业不一样。
吴迎秋:回答得很好,李董事长的观点我解读一下,第一,肯定小米的做法,但是又不服小米的做法,认为能做得比小米更好。第二,我想解读一下,如果说下一个汽车的小米是谁,还不如说下一个汽车界的黄豆是吉利。
2014-12-16 出处:王鑫 [原创] 责编:王鑫
12月16日,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年会特意为汽车产业设立了一场分论坛,并且邀请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为此次分论坛主持嘉宾。
论坛上,吴迎秋分别与原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及长安PSA副总裁蔡建军、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吴周涛展开了三场老中青汽车人对话。作为见证中国汽车发展道路的汽车人,吴迎秋分别从不同历史视线、企业发展思维以及2014年产业政策热点与到场的几位汽车企业领导一同回顾了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首先第一场对话嘉宾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吴迎秋对话李书福
一位是吉利汽车的缔造者,一位是吉利汽车发展的见证者,两位平时无话不谈的老朋友坐在一起回望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讨论虽然轻松,但观点碰撞依然激烈。
作为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从刚刚上市的吉利博瑞谈起,讲述吉利与沃尔沃的技术融合。谈到中国汽车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时,李书福认为,中国应该注意洋品牌的肆虐,将最重要的市场协力夺回来。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在谈到跨界造车话题时,李书福表示,非常欢迎其它行业进军汽车业,这对汽车业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当吴迎秋提出谈到小米在手机行业取得了成功,并询问吉利是否会做汽车界的小米时,李书福表示,创新方向千万种,有机遇有挑战,有运气,也有自己的能力。很多东西不能用一个命题来覆盖所有行业,小米粥喝多了也应该吃点黄豆。他认为汽车就是汽车,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吉利并不准备做汽车行业的小米,也可以做黄豆嘛。
2014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汽车分论坛特邀嘉宾、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
以下为现场实录
吴迎秋:非常高兴也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各位企业家里进行交流,特别是刚才听完李董事长的发言,我的感触非常的深,他谈到了跨国文化的建设,按照主办方的要求,我想提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今年以来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从政策的层面,从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层面,从合资股比的讨论,到经销商的关系等等,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很多人都在担心未来中国的汽车到底向何处去,方方面面这些现象的出现让人感觉好像中国汽车走在了十字路口。您怎么看?
李书福:中国汽车这么多年的发展主旋律还是洋品牌,外国军团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到处作战试验,中国自主品牌这几年的生存发展是非常艰难的。至于现在是不是走到了十字路口,我觉得确实是一个机遇挑战并存的时期,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的意图来说,都是期望中国自主品牌能够发展起来。但事实上自主品牌汽车工业要想和洋品牌抗衡的话,还需要相当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到底是从今天开始,还是过去已经开始,还是什么时候开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转折,能够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还得靠汽车公司自己去努力吧。
我想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朝着一个更加令人鼓舞的方向在转变,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取得竞争的成功?这个就关系到一个汽车公司能不能在全球取得成功。所以,对于自主品牌来讲,我认为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是很重要的。
吴迎秋:今天论坛的主题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谈到创新,最近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跨界造车,比如小米。
根据您的思考,一个来自洋品牌的冲击,一个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这样的冲击或者挑战是不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李书福:我不知道小米是不是进军汽车行业,我没有研究。但是作为汽车行业的人来讲,是欢迎所有的行业都进军汽车行业,这样的话,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这个很重要,因为汽车行业的人已经把自己折腾得很厉害了,如果有人参与进来,我想对于推动中国的汽车发展来讲是有帮助的。
吴迎秋:你怎么来看小米现象?或者他给你做汽车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李书福:以小博大,小投入大产出。
吴迎秋:当小米出现的时候,它和苹果、三星之间的距离应该远远大于今天我们一些自主品牌和奔驰、宝马的距离,但是它成功了,是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我想今天这个问题里面我们留下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汽车里的小米。
好,接下来问第三个问题,既然说这种十字路口的挑战和思考都存在,作为吉利来说,你未来最大的机遇在哪里?
李书福: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国现在洋品牌的竞争力大于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最大的机遇就是如何让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大于洋品牌的竞争力。这里面就是机遇,有差距就有机遇,有变化就有机遇,这里面变化的机遇很大,空间很大。
吴迎秋:大家可能还会想问,机遇是来自于产品、来自于市场、来自于技术、来自于价格吗?
李书福:来自于创新能力,我们现在正在形成创新能力,这就是机遇。
吴迎秋:说到创新,我们再回到第二个话题,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汽车界的小米,你是不是想成为汽车界的小米呢?
李书福:你是不是吃小米粥吃糊涂了?可以吃点别的,黄豆也很好,豆浆也很好。创新方向千万种,有些时候有机遇有挑战,有运气,也有自己的能力。很多东西不能用一个命题来覆盖所有行业,我认为汽车就是汽车,它跟其他行业不一样。
吴迎秋:回答得很好,李董事长的观点我解读一下,第一,肯定小米的做法,但是又不服小米的做法,认为能做得比小米更好。第二,我想解读一下,如果说下一个汽车的小米是谁,还不如说下一个汽车界的黄豆是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