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主打电动跑车的菲斯科汽车申请破产。不足一个月的时间,Coda汽车也申请破产,似乎昭示着新能源制造商走入一个昏暗的胡同。但与此对应的是,特斯拉汽车今年第一季度,在北美产销量达到4750辆,超越通用汽车Volt的4421辆和日产聆风的3695辆,并且雄心勃勃地拟将在2013年产销量分别增长98.8%和103.9%,多家投资公司看好并预计18个月内其股价从当下的54美元增长至100美元,五年内增长至200美元。特斯拉汽车似乎给新能源汽车展示了一个灿烂的未来,更被视为“潜力苹果”。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会是瞬间破灭的烟花,还是前景无限的未来“苹果”?这些几家欢乐几家悲的从业者经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几家破产汽车企业的状况可以看得出来,“缺钱”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最大困难。事实上,不管是菲斯科汽车还是Coda汽车,乃至更多的传统汽车企业转型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企,面对巨大的研发资金以及落寞的市场,不免都要三思:这个投入进去的资金什么时间能够回收回来?尽管心急的政府给出了几个答案,例如美国曾经提出的百万计划、中国政府提出的500万辆计划都给车企画出了“大饼”,但画饼并不能充饥。
面对市场压力,美国已经放弃了百万计划。随之而来的,菲斯科汽车政府资助资金被冻结,Coda汽车在市场预期不足、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也步入了破产之路。这个时候,我们最想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目前没有传统车企因为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破产,而新兴的、专业的新能源车企却倒下了?根本原因是,传统车企自身有着盈利能力,在一定比例研发投入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盈利不善而失去了饭碗。
新能源汽车当下的技术,一定程度上有着应用的可能性,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没有一个很明确和有效的商业运行途径持续下去。在这个摸索期,即使未来的前景多么广阔,如果资金链断裂而挺不下去,该车企就会被淘汰。
事实上,诸多新兴新能源车企的通病是“不会造车”。有些事情谈起来很可笑,谈到的三家北美的新兴新能源车企采用的都是“代工制造”的模式,进一步来讲,这些企业只是对一些关键部件进行整合,然后联合传统车企加工车辆,最终贴牌销售。
特斯拉汽车与英国莲花汽车合作;Coda首款车以哈飞赛豹为原型,搭载由天津力神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由哈飞汽车制造并贴牌销往美国。菲斯科汽车也是类似。
面对菲斯科汽车和Coda汽车的困境,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盈利的特斯拉汽车是否就前景光明?笔者认为当前情况下合理的商业模式没被发掘出之前,前景有待观察。
当下,业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态度,其一是“第二辆车”概念,作为一个短距离代步汽车使用。其二是高端车型,因为新能源汽车增加了成本,售价会增高,而高端车型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不高,从而能够取得商业化上的成功。
基于这一点而言,目前中国市场众多车企走的是第一条路子,特斯拉汽车走的是第二条路子,但是全新的中国市场能否接受这个昂贵的“非名牌”豪华车,未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