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讯网 言论]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反垄断撼动格局:美欧日系将踩急刹车”,感觉这个观点有点让汽车行业反垄断的意味变成了“排外了”,这些不应该成为汽车行业反垄断的初衷,当然当下的反垄断让外资车系“刹车”的可能性不大,反倒是因为“降价”让中国车市竞争更加激烈。
最近关于汽车行业反垄断的新闻很多,包括来自监管部门的调查、汽车制造商的主动降价,以及众家媒体报道的可能存在的罚款,不过,笔者有点担心这场热闹的反垄断风波会不会“罚了款、降了价”不了了之,如果这样,这场耗费众多媒体资源的事件意义就不大了。
关于汽车行业反垄断,笔者在新闻出来后作了一篇文章谈到,我们期待的是整个行业构架的变革,包括汽车制造商授权经销商的情况、包括售后维修的原厂配件垄断及独家定价权的情况,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行业的向前发展,包括汽车的售后使用、包括汽车电商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至少当下的反垄断都在进行“罚款”的擦边球,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核心。
尤其是,当下媒体报道的反垄断从涉事最严重的豪华车型到目前的外资,这有点是汽车行业整体排外而不是整肃汽车行业反垄断的环境了,给人印象中是跑偏了的感觉。
第一、反垄断不是“排外”、而是整肃环境。
之前谈到一个问题,反垄断的出发点是消费者,事实上不全然是这样,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更深一步是为了提供了一个长远的、健康的市场发展环境,这些对于汽车行业发展尤为重要,这个层面上来讲,反垄断的出发点是为了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当然,在很多事情发展的同时,最容易让网民关注和支持莫过于树立一个靶子,这个靶子就是将外方进行限制,然后行业改变格局的事情就变成了外商黑心高价出售汽车的问题,这些明显不是事情的根本。
我们关于汽车原厂售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高端豪华汽车,还存在于我们日常使用的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为什么我们汽车三包等执行起来如此之难?为什么汽车售后价格奇高不下?为什么汽车电商发展起来困境重重?这些综合起来就是消费者汽车消费维权难、维修贵、购买价格高,这些不是因为汽车制造商的定价高了,而是说当下一些玩法,可能已经玩了十多年的玩法不利于当下的消费者,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去分析一辆车辆到底是否存在于垄断,不要片面地进行分析,应该从整个车辆成本进行分析:整车的物料成本是多少、营销成本是多少、税务成本是多少、消费者实际出价是多少等方面,然后我们针对每一个方面进行增删,这些才能够让消费消费的明明白白。
当然根据这个成本降不下来,我们在反思我们的销售办法、税务办法是否存在问题,让这些汽车制造商钻了空子,这些方面是肯定的,否则如果判定这些企业犯法的话,十多年过去了,执法机关干什么去了,所以,最终的认定自然是这些汽车制造商钻了政策的空子,那么这些空子就应该进行完善,该更改的更改、该废除的废除,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源,也是我们需要的汽车反垄断。
第二、新一轮的反垄断会让竞争更加激烈、自主不占据优势。
如果真的汽车反垄断让诸多合资汽车以及外资汽车降价的话,非但不会像媒体报道中的“欧美日系汽车急刹车”,笔者认为它们会侵蚀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下中国市场竞争持续升温,前段时间有家合资汽车制造商推出一款售价三万多元的合资汽车,虽然号称是合资自主,大家都懂得的,当时和朋友讨论这个情况,为什么中国自主汽车已经开始主打高端了,他们还持续下探,售价三万多元的车辆,即便技术陈旧,从物料成本上来分析,这个车的利润很小。
反思之后,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主打销量赢取口碑,这家具有日系背景的合资汽车制造商表现还算可以,这次下探超出了以往合资汽车的底线,这里面有着很多可能的情况,更多通过这个车型接触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从此实现自己造车、销售里面的传递,这是笔者的想法,多年前曾经建议自主汽车也是用类似的办法,消除很多消费者对于自主汽车的误解,但是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效果恰恰相反。
第二使用销量换取盈利车型生存空间,大家都知道A00级车辆油耗是非常低的,这个时候来讲,我们国家此前颁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办法”里面提到的“平均二字”,对于多数汽车制造商来讲,盈利的主要依据是大排量售价高的车型,这些车型的油耗都是超出国家门槛线的,这个时候来讲,依靠大数量的低油耗车型拉低整体的平均油耗,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目前来讲,这种方式是一种双赢。
话题远了,更进一步来讲,外资已经开始下探与自主汽车去竞争剩下的市场份额了,这个时候随着反垄断的进行,更多的车型在售价、售后服务方面会持续下探。如果在高位的时候,咱们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去竞争,它们开始下探了,我们又要采用什么样的举措进行对应?
目前来讲,自主汽车来讲不占据优势,即便是几家逐渐售价超出十万的车型,在竞争中也不占据优势,这个时候来讲,更为明智的举措是从整体上,首先打破行业内的潜规则,进行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营销政策、售后政策推出,这些可能才是主动解决、赢取未来的方式之一。
2014-08-12 出处:丁华杰 [原创] 责编:王思
[V讯网 言论]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反垄断撼动格局:美欧日系将踩急刹车”,感觉这个观点有点让汽车行业反垄断的意味变成了“排外了”,这些不应该成为汽车行业反垄断的初衷,当然当下的反垄断让外资车系“刹车”的可能性不大,反倒是因为“降价”让中国车市竞争更加激烈。
最近关于汽车行业反垄断的新闻很多,包括来自监管部门的调查、汽车制造商的主动降价,以及众家媒体报道的可能存在的罚款,不过,笔者有点担心这场热闹的反垄断风波会不会“罚了款、降了价”不了了之,如果这样,这场耗费众多媒体资源的事件意义就不大了。
关于汽车行业反垄断,笔者在新闻出来后作了一篇文章谈到,我们期待的是整个行业构架的变革,包括汽车制造商授权经销商的情况、包括售后维修的原厂配件垄断及独家定价权的情况,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行业的向前发展,包括汽车的售后使用、包括汽车电商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至少当下的反垄断都在进行“罚款”的擦边球,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核心。
尤其是,当下媒体报道的反垄断从涉事最严重的豪华车型到目前的外资,这有点是汽车行业整体排外而不是整肃汽车行业反垄断的环境了,给人印象中是跑偏了的感觉。
第一、反垄断不是“排外”、而是整肃环境。
之前谈到一个问题,反垄断的出发点是消费者,事实上不全然是这样,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更深一步是为了提供了一个长远的、健康的市场发展环境,这些对于汽车行业发展尤为重要,这个层面上来讲,反垄断的出发点是为了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当然,在很多事情发展的同时,最容易让网民关注和支持莫过于树立一个靶子,这个靶子就是将外方进行限制,然后行业改变格局的事情就变成了外商黑心高价出售汽车的问题,这些明显不是事情的根本。
我们关于汽车原厂售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高端豪华汽车,还存在于我们日常使用的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为什么我们汽车三包等执行起来如此之难?为什么汽车售后价格奇高不下?为什么汽车电商发展起来困境重重?这些综合起来就是消费者汽车消费维权难、维修贵、购买价格高,这些不是因为汽车制造商的定价高了,而是说当下一些玩法,可能已经玩了十多年的玩法不利于当下的消费者,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去分析一辆车辆到底是否存在于垄断,不要片面地进行分析,应该从整个车辆成本进行分析:整车的物料成本是多少、营销成本是多少、税务成本是多少、消费者实际出价是多少等方面,然后我们针对每一个方面进行增删,这些才能够让消费消费的明明白白。
当然根据这个成本降不下来,我们在反思我们的销售办法、税务办法是否存在问题,让这些汽车制造商钻了空子,这些方面是肯定的,否则如果判定这些企业犯法的话,十多年过去了,执法机关干什么去了,所以,最终的认定自然是这些汽车制造商钻了政策的空子,那么这些空子就应该进行完善,该更改的更改、该废除的废除,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源,也是我们需要的汽车反垄断。
第二、新一轮的反垄断会让竞争更加激烈、自主不占据优势。
如果真的汽车反垄断让诸多合资汽车以及外资汽车降价的话,非但不会像媒体报道中的“欧美日系汽车急刹车”,笔者认为它们会侵蚀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下中国市场竞争持续升温,前段时间有家合资汽车制造商推出一款售价三万多元的合资汽车,虽然号称是合资自主,大家都懂得的,当时和朋友讨论这个情况,为什么中国自主汽车已经开始主打高端了,他们还持续下探,售价三万多元的车辆,即便技术陈旧,从物料成本上来分析,这个车的利润很小。
反思之后,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主打销量赢取口碑,这家具有日系背景的合资汽车制造商表现还算可以,这次下探超出了以往合资汽车的底线,这里面有着很多可能的情况,更多通过这个车型接触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从此实现自己造车、销售里面的传递,这是笔者的想法,多年前曾经建议自主汽车也是用类似的办法,消除很多消费者对于自主汽车的误解,但是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效果恰恰相反。
第二使用销量换取盈利车型生存空间,大家都知道A00级车辆油耗是非常低的,这个时候来讲,我们国家此前颁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办法”里面提到的“平均二字”,对于多数汽车制造商来讲,盈利的主要依据是大排量售价高的车型,这些车型的油耗都是超出国家门槛线的,这个时候来讲,依靠大数量的低油耗车型拉低整体的平均油耗,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目前来讲,这种方式是一种双赢。
话题远了,更进一步来讲,外资已经开始下探与自主汽车去竞争剩下的市场份额了,这个时候随着反垄断的进行,更多的车型在售价、售后服务方面会持续下探。如果在高位的时候,咱们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去竞争,它们开始下探了,我们又要采用什么样的举措进行对应?
目前来讲,自主汽车来讲不占据优势,即便是几家逐渐售价超出十万的车型,在竞争中也不占据优势,这个时候来讲,更为明智的举措是从整体上,首先打破行业内的潜规则,进行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营销政策、售后政策推出,这些可能才是主动解决、赢取未来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