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特约评论 > 正文

菲斯克对中国车企缺少核心吸引力

2013-04-17 11:30出处:丁华杰 [转载]责编:雅楠

  笔者一直认为吉利、东风抢购菲斯克“不靠谱成分居多”,果不其然,日前媒体报道,在吉利决定不按原计划收购菲斯克仅4天之后,东风也宣告退出收购谈判,同时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汽车公司已从Kirkland & Ellis律师事务所聘请了破产重组律师,为申请破产保护做准备。

  事实上,无论是吉利汽车还是东风汽车,进行国际并购都有几个基本的驱动力,这也是自主汽车“原始冲动”:购买品牌来增大消费者的认知度、购买传统车企沉淀的技术来提升自身技术含金量、靠购买车企赚取利润,除此之外,作为国有自主汽车还要满足相应的政治任务。

  笔者认为,菲斯克汽车收购案还不能和沃尔沃收购案或者萨博收购案相提并论。因为沃尔沃或者萨博都具有核心吸引力,这二者或多或少具有完整的研发及生产体系、一定数量的忠实消费者,以及完善的管理和资金注入可以快速进行盈利,这些对于菲斯克汽车来讲,也是从未经历的、梦寐以求的事情。

  菲斯克品牌价值不足、技术积累有限。事实上,菲斯克车企的名气远不如设计师菲斯克大。从品牌来看,这家企业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然而著名设计师菲斯克,恰恰是两周前,这位理想的设计师还辞职离开了。

  归结到技术和车型上面,甚至到目前,这家公司整车加工中心还是委托代工。这样的一家企业,和中方需求的品牌、技术都相差甚远。

  中国车企对于现有品牌的渴求超出你我想象,从“两庞”萨博收购案“失败告终”之后,青年汽车继续不舍地追逐破产的萨博可见一斑。

  从新能源发展趋势看,新能源汽车在当下缺少利润,投钱看不到回报。当下电动车车企盈利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植,由于成本高、充电时间长、公共基础设施有限,与燃油汽车比起来,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理想。

  中国车市消费者购车行为多数属于第一辆车,购买第一辆车总是偏向于成熟技术、性价比高的汽车。如果换到多年前的美国或者欧洲也是这样,初期的我们对于油耗没有概念,对于汽车日常油耗的成本也没有概念。所以从这点来讲,中国消费者,现阶段的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电动车。况且,菲斯克做的是电动车里的超级跑车,在中国玩超级跑车的人少之又少,即使玩跑车怎么可能选择这个非著名品牌的跑车呢?再退一步来讲,电动跑车价格不菲,买得起的人会选择本土生产的电动超跑吗?至少当下的中国市场还没有这个苗头。

  第三个方面,“美国制造复兴”提出本土制造压垮中国车企的希望。没钱赚、技术底子一般、品牌认知不强,这样的企业如果被中国收购,只能存在一个可能性,政治任务。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提出了几个方面电动车发展目标,其一是2015年实现50万辆、2020年500万辆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政府提出来很简单,车企的压力则是山大的。笔者此前分析,如果中国国有自主汽车购买了新能源整车企业,其主要动力就是通过并购满足政府的需求。

  但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由于当下尴尬的就业率,奥巴马政府对于制造业的热衷众所周知,去年的时候,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都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热点话题,就是福特汽车准备在美国增加七千个就业岗位,被众多美国媒体称之为“七千岗位计划”,以此来提升就业率,事实上,这些新增的岗位更多体现在福特汽车为了担负本土责任,将墨西哥、加拿大等地的一些工厂迁往美国。

  当然,这个事件还有反复的过程,里面的种种因素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就像A123虽然受到了美国政界多方干扰,最终被万向收购一样,这里面的诸多变化,菲斯克汽车的妥协程度、中国车企的政治任务都会给这项并购带来很多变数。

 

责任编辑:雅楠 
V讯网

菲斯克对中国车企缺少核心吸引力

2013-04-17 出处:丁华杰 [转载] 责编:雅楠

  笔者一直认为吉利、东风抢购菲斯克“不靠谱成分居多”,果不其然,日前媒体报道,在吉利决定不按原计划收购菲斯克仅4天之后,东风也宣告退出收购谈判,同时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汽车公司已从Kirkland & Ellis律师事务所聘请了破产重组律师,为申请破产保护做准备。

  事实上,无论是吉利汽车还是东风汽车,进行国际并购都有几个基本的驱动力,这也是自主汽车“原始冲动”:购买品牌来增大消费者的认知度、购买传统车企沉淀的技术来提升自身技术含金量、靠购买车企赚取利润,除此之外,作为国有自主汽车还要满足相应的政治任务。

  笔者认为,菲斯克汽车收购案还不能和沃尔沃收购案或者萨博收购案相提并论。因为沃尔沃或者萨博都具有核心吸引力,这二者或多或少具有完整的研发及生产体系、一定数量的忠实消费者,以及完善的管理和资金注入可以快速进行盈利,这些对于菲斯克汽车来讲,也是从未经历的、梦寐以求的事情。

  菲斯克品牌价值不足、技术积累有限。事实上,菲斯克车企的名气远不如设计师菲斯克大。从品牌来看,这家企业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优秀的领军人物,然而著名设计师菲斯克,恰恰是两周前,这位理想的设计师还辞职离开了。

  归结到技术和车型上面,甚至到目前,这家公司整车加工中心还是委托代工。这样的一家企业,和中方需求的品牌、技术都相差甚远。

  中国车企对于现有品牌的渴求超出你我想象,从“两庞”萨博收购案“失败告终”之后,青年汽车继续不舍地追逐破产的萨博可见一斑。

  从新能源发展趋势看,新能源汽车在当下缺少利润,投钱看不到回报。当下电动车车企盈利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植,由于成本高、充电时间长、公共基础设施有限,与燃油汽车比起来,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理想。

  中国车市消费者购车行为多数属于第一辆车,购买第一辆车总是偏向于成熟技术、性价比高的汽车。如果换到多年前的美国或者欧洲也是这样,初期的我们对于油耗没有概念,对于汽车日常油耗的成本也没有概念。所以从这点来讲,中国消费者,现阶段的消费者还没有接受电动车。况且,菲斯克做的是电动车里的超级跑车,在中国玩超级跑车的人少之又少,即使玩跑车怎么可能选择这个非著名品牌的跑车呢?再退一步来讲,电动跑车价格不菲,买得起的人会选择本土生产的电动超跑吗?至少当下的中国市场还没有这个苗头。

  第三个方面,“美国制造复兴”提出本土制造压垮中国车企的希望。没钱赚、技术底子一般、品牌认知不强,这样的企业如果被中国收购,只能存在一个可能性,政治任务。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提出了几个方面电动车发展目标,其一是2015年实现50万辆、2020年500万辆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政府提出来很简单,车企的压力则是山大的。笔者此前分析,如果中国国有自主汽车购买了新能源整车企业,其主要动力就是通过并购满足政府的需求。

  但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由于当下尴尬的就业率,奥巴马政府对于制造业的热衷众所周知,去年的时候,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都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热点话题,就是福特汽车准备在美国增加七千个就业岗位,被众多美国媒体称之为“七千岗位计划”,以此来提升就业率,事实上,这些新增的岗位更多体现在福特汽车为了担负本土责任,将墨西哥、加拿大等地的一些工厂迁往美国。

  当然,这个事件还有反复的过程,里面的种种因素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就像A123虽然受到了美国政界多方干扰,最终被万向收购一样,这里面的诸多变化,菲斯克汽车的妥协程度、中国车企的政治任务都会给这项并购带来很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