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模式”的开放
3月2日,在北京市发布第一批《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之后,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汽集团等单位联手合作推行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公益活动。期间,不仅仅是上汽荣威E50、比亚迪E6等纯电动车型出现在活动当中,而上汽荣威550 Plug In、比亚迪秦等混合动力车型同样在车队巡游当中亮相。参与巡游的车企则纷纷表示,上海此次以开放的心态为新能源汽车产品搭建平台,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做法为推广新能源车的试点城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除此之外,从2013年1月28日第一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发布到2014年3月6日第六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的发布,包括上汽、上汽通用、比亚迪、江淮、奇瑞、力帆、北汽七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真正做到了打破地方区域的开放程度;在具体车型当中既包括上汽荣威E50、北汽E15等纯电动车型,还包括上汽荣威550 Plug In、比亚迪秦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而在具体的财政补贴层面,记者查阅最近两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目录发现,在“可申请上海市政府补贴”一项当中有一些外地企业的补贴金额暂时显示待定。但是据媒体透露,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日前曾表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已经获得中央财政国补和上海地补共计6.5万元的补贴,同时消费者购买时还将随车获得上海车牌。这一传闻也预示着上海地方性政策开始向非上海地方企业敞开地方性补贴大门。
就像董扬所说,“北京作为首都,应该大气一些。其他地方政府可以做的事,北京不可做”,但现在看来,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其他地方政府”已经逐步加大开放程度的时间点上,北京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的做法确实显得有些小气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4-03-13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陈冬菊
“上海模式”的开放
3月2日,在北京市发布第一批《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之后,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汽集团等单位联手合作推行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公益活动。期间,不仅仅是上汽荣威E50、比亚迪E6等纯电动车型出现在活动当中,而上汽荣威550 Plug In、比亚迪秦等混合动力车型同样在车队巡游当中亮相。参与巡游的车企则纷纷表示,上海此次以开放的心态为新能源汽车产品搭建平台,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做法为推广新能源车的试点城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除此之外,从2013年1月28日第一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发布到2014年3月6日第六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的发布,包括上汽、上汽通用、比亚迪、江淮、奇瑞、力帆、北汽七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真正做到了打破地方区域的开放程度;在具体车型当中既包括上汽荣威E50、北汽E15等纯电动车型,还包括上汽荣威550 Plug In、比亚迪秦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而在具体的财政补贴层面,记者查阅最近两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目录发现,在“可申请上海市政府补贴”一项当中有一些外地企业的补贴金额暂时显示待定。但是据媒体透露,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日前曾表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已经获得中央财政国补和上海地补共计6.5万元的补贴,同时消费者购买时还将随车获得上海车牌。这一传闻也预示着上海地方性政策开始向非上海地方企业敞开地方性补贴大门。
就像董扬所说,“北京作为首都,应该大气一些。其他地方政府可以做的事,北京不可做”,但现在看来,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其他地方政府”已经逐步加大开放程度的时间点上,北京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的做法确实显得有些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