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层面讲,以“三包”为起点,消费者也要对自己的汽车产品更加重视。比如如果企业对某一时间段内生产的某款产品进行召回,消费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要认为自己的车目前没有出现问题,就以麻烦为借口忽略召回信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如果未来在召回期之外,汽车真的出了问题,就又需要去面对跟主机厂、经销商之间“扯皮”的过程,并且厂商很可能会以“我提出召回但你没有把车送回来”这样的理由为借口推脱责任。
《北京娱乐信报》汽车版主编 孟京涛
无论“三包”与否,企业都要自律
我最近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3+1+5=9,就是“3·15”等于“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年一到3·15,“三包”也好,召回也罢,我们讨论的话题总是那么几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三包”还是召回条例,这些都是外围的因素,我想说的是,作为媒体,应该有义务倡导、督促厂家自主、自觉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换句话说,企业要有自律。
中国汽车市场上,关于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很多企业可以说是“没底线”的:为什么一款有质量问题的汽车产品在国外就可以召回、零部件产品可以停产,在中国就可以不召回、就可以继续生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过往,很多厂家与经销商在面对维权的消费者时,不仅不给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处处推脱,通过各种各样的话术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就可以置之不理,从而将矛盾与外界关注的视线转嫁。
虽然去年10月“三包”出台让很多人认为政策层面对于企业行为有了制约,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不同渠道、尤其大小车展上,看到针对不同品牌的消费者的维权行为,而这些消费者中,很大一部分至今并没有得到答复。这说明什么?从另一个角度发问,“三包”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制约力度到底有多大,这是需要质疑的。也就是说,无论外围有什么样的政策、法规来制约企业,企业依然需要自律:如何对待自己的品牌、如何对待自己的产品、如何服务于消费者,这才是关键,即便是没有任何的法律法规,也应该解决产品质量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不自律,对于品牌与销量上带来的负面影响早晚有一天会爆发。
(作者: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