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三包”权责模糊 消费者维权仍不易
目前我国针对汽车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除了全民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外,主要有两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三包”)。其中前者主要是对生产者经营行为的限定,消费者用以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主要是三包政策。
2013年10月1日,国内汽车三包新规正式实施,新规中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三包有效期内,出现以下4类情形的,消费者可以申请退车,即三包有限期内车辆存在严重安全性故障累计2次修理还没能解决的;2、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3、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轿、车身等因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4、因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35日,或因同一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可申请退车。
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发动机、变速器的主要零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发动机、变速器。这与韩国、欧盟等国家相比,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此外,新规中还指出“消费者自行改装、调整、拆卸”或是“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抑或是“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等原因导致的产品损坏,经营者均可以不承担责任。这便给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诿提供了有力的庇护。
至于消费者与经营者针对汽车质量进行争议时,消费者寻求维权的途径有四种:1、与经营者协商;2、向消协等第三方机构寻求调解;3、向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进行申诉;4、根据协议申请仲裁或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与前述几个国家相比而言,过程更为复杂。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消费者协会拥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然而在中国目前消费者协会尚未实行会员制,也不代表会员的利益,为会员谋权益的执行力相对而言也打了很多折扣。
此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车企还制定了部分霸王条款,如不去4S店保养就不“三包”,从而使得消费者维权之路更加艰难。总的来说,三包新规的出台的确多了几分强制力,但若是守法不严、执法不力,最终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4-03-04 出处:盖世汽车网 [转载] 责编:王思
中国:“汽车三包”权责模糊 消费者维权仍不易
目前我国针对汽车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除了全民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外,主要有两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三包”)。其中前者主要是对生产者经营行为的限定,消费者用以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主要是三包政策。
2013年10月1日,国内汽车三包新规正式实施,新规中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三包有效期内,出现以下4类情形的,消费者可以申请退车,即三包有限期内车辆存在严重安全性故障累计2次修理还没能解决的;2、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3、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轿、车身等因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4、因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35日,或因同一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可申请退车。
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发动机、变速器的主要零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发动机、变速器。这与韩国、欧盟等国家相比,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此外,新规中还指出“消费者自行改装、调整、拆卸”或是“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抑或是“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等原因导致的产品损坏,经营者均可以不承担责任。这便给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诿提供了有力的庇护。
至于消费者与经营者针对汽车质量进行争议时,消费者寻求维权的途径有四种:1、与经营者协商;2、向消协等第三方机构寻求调解;3、向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进行申诉;4、根据协议申请仲裁或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与前述几个国家相比而言,过程更为复杂。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消费者协会拥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然而在中国目前消费者协会尚未实行会员制,也不代表会员的利益,为会员谋权益的执行力相对而言也打了很多折扣。
此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车企还制定了部分霸王条款,如不去4S店保养就不“三包”,从而使得消费者维权之路更加艰难。总的来说,三包新规的出台的确多了几分强制力,但若是守法不严、执法不力,最终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