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谁将引领汽车安全3.0时代 李书福论战IT大佬(4)

2013-12-17 11:40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王思


  吴迎秋:刚才讲的很好,李总刚才讲的未来汽车概念,我把它浓缩一下传统汽车是交给人脑去管,未来汽车是交给电脑去管。IT我们首先想到是什么?就是电脑,未来汽车交给了电脑就交给了IT,是不是同意这样的观点呢?特斯拉没有搞过汽车,谷歌也没有搞过汽车,但是它搞的汽车全世界都关注它,电脑到底能比人脑快多少?电脑能不能决定汽车?

  王小川:我觉得这个时代到来还需要一点时间,因为我自己比较关注像这种自动驾驶技术,不管是谷歌的自动驾驶,还是清华大学在理解怎么做自动驾驶,我自己尝试着能够商用里面偶尔体验一下自动驾驶的情况。基本上我想谈两件事情,对于互联网或者是新兴技术中间容易有一种误解,就是怎么智能化,其实这个地方本身不是大家所去赞扬的IT,或者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所在,很多IT并不是代表着技术至高无上的堡垒,通常我们年轻人对互联网企业有很大热情,医院不好互联网公司来干,汽车互联网公司来干。他们有两点对互联网公司的理解,第一点是免费,这一点本身是不太现实的,我也不这么认同。第二点就是说体验会提升,这个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怎么真正能够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这样一个公司形态。我们看到ipone5S有一个指纹识别的扭,这个我觉得是一个进步。互联网以网民为中心,换到汽车产业是以用户为中心。像后视镜,大门还记得几分之一吗?左右还不太一样,你让大家去理解非常难,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人有想法,一种情况是我扫你的眼睛自动取调,这个技术比自动化驾驶会简单非常多,或者是后视镜变成一种摄象头然后去拍,战后去整理这个图像,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个事情互联网思路是在于通过网络的连接使得这个策略和最后的决策能够做的更加好。

  回到刚才的题目我其实蛮惊讶的,技术能做多高?我今年的时候体验了一辆简单自动驾驶的车,我们公司出厂的。我发现这个车虽然很安全,能够避免撞车,但是我的体验并不舒服,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常行驶的,时候它太保守了,给前面留了比较多的距离,我估计是它认为前面的车随时可能会停下来,中国的道路里面不断有超车,因为我跟前面的车速是一定的,不断的有车会插进来,然后它再跟人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我记得个路前面路口已经停了一辆车在等红绿灯了,我离它挺远的,我知道红灯有一段时间还要放行,当我开到它面前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的,这个时候就变得很激进,它认为前面100米是没有车的,冲到快跟前的时候才刹车,所以它跟人的思考还是不一样的,这个技术真的要做到一个舒服的自动驾驶,这个距离还是挺远的,这个时候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包括利用互联网的体验的思路,各种测量在能使得在安全和舒适层面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咱们这个时候不要逼着厂商往前去走,我觉得已经很领先了,我不知道这个沃尔沃的XC90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

  吴迎秋:王小川对汽车行业很树立,互联网对汽车已经了解这儿多了,说了汽车这么多的不足,或者体验方面有明显的差距,反过来说汽车行业对IT也到底了解多少呢?李总先思考一下,先请高旭,假如说你今天站在另外一个侧面上,你对现在的IT行业,你觉得它有什么不足?

  高旭:回到刚才我讲的就是说汽车总体的复杂性,从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如果说IT企业有那些不足的话,对汽车行业有哪些不了解的话,对于汽车产品复杂性的了解可能是比较低估的,不仅仅是IT行业,很多行外的人士谈到汽车行业的时候,说汽车为什么把这个产品搞的这么复杂,但是汽车产品确实是很复杂,这个复杂从开发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很大的投入和我们其他行业的对它的了解,这个差距是最大的差距。

  吴迎秋:你是特斯拉用户,买了特斯拉后悔没有?

  周航:当然没有。刚才高总说的,我觉得是整个汽车行业完全需要反思,为什么汽车这么一个东西为什么这么复杂?有必要这么复杂吗?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原来整个汽车产品的,我认为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你看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往往都是先有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胎压的问题,先通过传感器再通过数据线再传回来,往往我们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先有局部问题要综合的处理,再拉走。导致我们整个汽车产品没有一整套的一体化的计算能力,它不是一个一体化的一个架构,所以还要导致它极其的复杂,但是我认为如果换一个思维重新思考一个汽车,你先思考一个统一的计算能力,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一套技术价格出来,然后配套是什么呢?一定是多传感器,先作为企业,手机我觉得好多的应用空间足够的大,电力足够的多。所以说汽车本身是应该有巨大的空间去容量多传感器的,不管车内传感器还是车外传感器还是设备传感器,我理解如果企业本身要智能化,传感器的拥有量如果是现在的N倍,可能会成为真正的智能汽车。我们开了那么多的车,为什么不做一点?就是时时在线,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车这一端,不管是服务,还是云才能时时的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有了云端,有了统一的操作系统就好办了,最后一点我非常希望的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开放应用数据、传感、开放,然后支持大量的后端和第三方应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到下一代的智能汽车,它应该模模糊糊是什么样的。

  吴迎秋:汽车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这是IT的一个忠告。

责任编辑:王思 
V讯网

谁将引领汽车安全3.0时代 李书福论战IT大佬(4)

2013-12-17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思



  吴迎秋:刚才讲的很好,李总刚才讲的未来汽车概念,我把它浓缩一下传统汽车是交给人脑去管,未来汽车是交给电脑去管。IT我们首先想到是什么?就是电脑,未来汽车交给了电脑就交给了IT,是不是同意这样的观点呢?特斯拉没有搞过汽车,谷歌也没有搞过汽车,但是它搞的汽车全世界都关注它,电脑到底能比人脑快多少?电脑能不能决定汽车?

  王小川:我觉得这个时代到来还需要一点时间,因为我自己比较关注像这种自动驾驶技术,不管是谷歌的自动驾驶,还是清华大学在理解怎么做自动驾驶,我自己尝试着能够商用里面偶尔体验一下自动驾驶的情况。基本上我想谈两件事情,对于互联网或者是新兴技术中间容易有一种误解,就是怎么智能化,其实这个地方本身不是大家所去赞扬的IT,或者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所在,很多IT并不是代表着技术至高无上的堡垒,通常我们年轻人对互联网企业有很大热情,医院不好互联网公司来干,汽车互联网公司来干。他们有两点对互联网公司的理解,第一点是免费,这一点本身是不太现实的,我也不这么认同。第二点就是说体验会提升,这个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怎么真正能够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这样一个公司形态。我们看到ipone5S有一个指纹识别的扭,这个我觉得是一个进步。互联网以网民为中心,换到汽车产业是以用户为中心。像后视镜,大门还记得几分之一吗?左右还不太一样,你让大家去理解非常难,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人有想法,一种情况是我扫你的眼睛自动取调,这个技术比自动化驾驶会简单非常多,或者是后视镜变成一种摄象头然后去拍,战后去整理这个图像,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个事情互联网思路是在于通过网络的连接使得这个策略和最后的决策能够做的更加好。

  回到刚才的题目我其实蛮惊讶的,技术能做多高?我今年的时候体验了一辆简单自动驾驶的车,我们公司出厂的。我发现这个车虽然很安全,能够避免撞车,但是我的体验并不舒服,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常行驶的,时候它太保守了,给前面留了比较多的距离,我估计是它认为前面的车随时可能会停下来,中国的道路里面不断有超车,因为我跟前面的车速是一定的,不断的有车会插进来,然后它再跟人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我记得个路前面路口已经停了一辆车在等红绿灯了,我离它挺远的,我知道红灯有一段时间还要放行,当我开到它面前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的,这个时候就变得很激进,它认为前面100米是没有车的,冲到快跟前的时候才刹车,所以它跟人的思考还是不一样的,这个技术真的要做到一个舒服的自动驾驶,这个距离还是挺远的,这个时候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包括利用互联网的体验的思路,各种测量在能使得在安全和舒适层面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咱们这个时候不要逼着厂商往前去走,我觉得已经很领先了,我不知道这个沃尔沃的XC90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

  吴迎秋:王小川对汽车行业很树立,互联网对汽车已经了解这儿多了,说了汽车这么多的不足,或者体验方面有明显的差距,反过来说汽车行业对IT也到底了解多少呢?李总先思考一下,先请高旭,假如说你今天站在另外一个侧面上,你对现在的IT行业,你觉得它有什么不足?

  高旭:回到刚才我讲的就是说汽车总体的复杂性,从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如果说IT企业有那些不足的话,对汽车行业有哪些不了解的话,对于汽车产品复杂性的了解可能是比较低估的,不仅仅是IT行业,很多行外的人士谈到汽车行业的时候,说汽车为什么把这个产品搞的这么复杂,但是汽车产品确实是很复杂,这个复杂从开发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很大的投入和我们其他行业的对它的了解,这个差距是最大的差距。

  吴迎秋:你是特斯拉用户,买了特斯拉后悔没有?

  周航:当然没有。刚才高总说的,我觉得是整个汽车行业完全需要反思,为什么汽车这么一个东西为什么这么复杂?有必要这么复杂吗?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原来整个汽车产品的,我认为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你看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往往都是先有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胎压的问题,先通过传感器再通过数据线再传回来,往往我们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先有局部问题要综合的处理,再拉走。导致我们整个汽车产品没有一整套的一体化的计算能力,它不是一个一体化的一个架构,所以还要导致它极其的复杂,但是我认为如果换一个思维重新思考一个汽车,你先思考一个统一的计算能力,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一套技术价格出来,然后配套是什么呢?一定是多传感器,先作为企业,手机我觉得好多的应用空间足够的大,电力足够的多。所以说汽车本身是应该有巨大的空间去容量多传感器的,不管车内传感器还是车外传感器还是设备传感器,我理解如果企业本身要智能化,传感器的拥有量如果是现在的N倍,可能会成为真正的智能汽车。我们开了那么多的车,为什么不做一点?就是时时在线,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车这一端,不管是服务,还是云才能时时的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有了云端,有了统一的操作系统就好办了,最后一点我非常希望的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开放应用数据、传感、开放,然后支持大量的后端和第三方应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看到下一代的智能汽车,它应该模模糊糊是什么样的。

  吴迎秋:汽车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这是IT的一个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