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能环保”成为新车重要卖点的今天,汽车的“油耗”问题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5月13日,中国汽研发布停牌公告,称在自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公司所属检测中心车辆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缺陷。而在5月23日,工信部对中国汽研所属检测中心下达通知书,责令其自2014年6月1日起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整改。整改期间,工信部将暂停受理检测中心有关检测报告。
事实上,早在油耗“造假”事件曝光之前,官方公布的理论油耗数据已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而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又披露了中国汽车油耗检测机构测出的车辆油耗与实际车辆行驶油耗不符合的新闻,于是“官方油耗”的公信力更是大打折扣。
此次中国汽协自爆检测问题,工信部紧随其后做出指示,让很多消费者看到了相关部门整治油耗造假问题的决心。但有人指出,我国现行的油耗数据采集及监管措施,客观上使企业夸大油耗水平存在可能,如不杜绝这种可能,未来相关检测机构仍难保油耗“注水”。同时,为确保检测数据的公平公正,未来我国也应如美国环保部那样,在油耗检测环节中加入有效的惩罚措施与公众监督制度。
那么,今后六个月内中国汽研所属检测中心究竟将如何整改?是否会如人们希望的那样加入监督机制?让我们来听听相关负责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