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车上市 > 国内新车 > 正文

未来汽车向我们走来

2015-04-07 12:15出处:牛立志 [原创]责编:田大鹏

  Nacy是底特律一家IT公司的设计总监,这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然后泡上一杯咖啡,打开今天的报纸……收拾完毕,她来到车库将连接汽车和墙上电源的充电线收起来放在后备厢。这是一辆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汽车,一路上她丝毫不用担心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来到公司,将连接汽车电线插到墙上,立刻办公室的灯亮了起来。汽车成了一个电源提供者。

  下午下班后,Nacy约了朋友一起去郊区度假。考虑到需要一辆越野性能好的SUV,Nacy给厂家打了个电话。没过多久,一辆工程车赶到,在工程车的帮助下,刚才那辆轿车的车顶被“摘”了下来,换上了一辆SUV的外壳,底盘也随之自动上升了几公分。这一系列动作都在短短10来分钟内完成了。

  路上,Nacy开累了,随手将“键盘”向右一滑动,朋友接过“键盘”继续驾驶……

  2002年1月的北美车展上,当通用汽车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燃料电池概念车“自主魔力”(Autonomy)以上述视频中的“动作”石破天惊般登场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感到惊讶。

  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理查德·瓦格纳对这项将代表汽车工业明天的创新技术形容为:“‘自主魔力’不仅仅是一部新型概念车,而且将引发一场汽车设计、生产和使用领域的重大变革。”

  闪亮登场的“Hy-Wire”

  9个月后,法国嘎纳西部的一个废弃机场上,一辆非常独特的汽车停在跑道上,隔着护栏,不少法国人在围观。见到我们走近这辆车拍照,一位年岁稍大的人问:是什么车?在哪生产?当得知这是世界上首辆可驾驶的线传操控燃料电池车时,围观的人群感叹不已。

  这就是被人称之为汽车革命的概念车———“Hy-Wire”,之前两个多月刚刚在巴黎国际车展上亮相。美国《时代》周刊称它是2002年最伟大的发明。

  “Hy-Wire”为“Hydrogen”与“by-wire”的合成词,意为氢燃料驱动———线传操控。它是在2002年初底特律车展推出的“自主魔力”(AUTO nomy)概念车的基础上开发的。“自主魔力”在当时引起极大地轰动。它是第一款从零开始全新设计,使用燃料电池驱动系统的车型,也是第一款将燃料电池与线传操控技术相结合的车型。其所有的关键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组和车载氢燃料存储系统,都非常整齐地安装在形状酷似滑板的底盘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租用多种车身,自主随意地变换使用。由于采用了线传操控技术,该车的转向、制动系统完全由电子操控。传统汽车上的转向柱与方向盘,由一个粉色的小屏幕和两个手柄代替。

  “自主魔力”的概念汽车还不能开,但仅仅9个月后,闪亮登场的“Hy-Wire”却可以让我们驾驶了。

  坐进车内才发现,这个车没有传统的油门、离合、刹车踏板,也没有仪表板。由于没有发动机,车内空间很大。拿起一个像电脑键盘一样的称为X-drive的操作件,轻触键盘,操纵手柄就从副驾驶座位移到我这一侧。启动后,左右手轻柔转动手柄,车速渐渐快了起来,习惯了换挡踩油门加速,完全靠转动手柄还真有些不适应。松开手柄,车速放慢,捏紧手柄,车子停了下来。

  通用汽车负责研发及规划的副总裁波世达介绍说,Hy-Wire从灵感的产生到概念的形成只用了9个月时间。通用汽车美国的设计师负责车身和底盘的设计,以及整个电气系统的集成。在德国的欧宝研究中心负责开发燃料动力装置,并将它与车身匹配。整个设计过程,与意大利的Bertone设计室密切合作。总部在瑞典的SKF则负责线传技术的工作。

  波世达自豪地说,“Hy-Wire”总有一天会被珍藏在博物馆,同世界上第一辆不用马拉的奔驰汽车以及福特的T型轿车放在一起。

  2003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制开发。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封闭研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0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第4代无人驾驶汽车试验成功,最高时速达76km,创下国内最高纪录。2003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国一汽联合研发的红旗无人驾驶轿车高速公路试验成功,自主驾驶最高稳定时速130km,其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更多的是“模拟场地”测试,并没有达到道路测试的阶段。

  2004年

  从2004年开始,美国和欧洲各国就以举办无人驾驶汽车比赛的方式,推动该技术的发展。近来,德国自由大学的MIG无人驾驶汽车、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无人驾驶汽车和美国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都纷纷开始上路测试。

  2008年

  一辆由大众帕萨特轿车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斯坦福大学的JUNIOR以40km/h的速度驶过了两个街区,在一个写有“停”的指示牌前停止了信号接收。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从“模拟”、“比赛”阶段,上升为真实道路测试。

  2010年

  2010年10月9日,谷歌公司在官方博客中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目标是通过改变汽车的基本使用方式,协助预防交通事故,将人们从大量的驾车时间中解放出来,

  并减少碳排放。截止目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里程已经接近20万公里。

  2012年

  2012年9月,三辆无人驾驶的沃尔沃汽车,在一辆有人驾驶的卡车带领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公路上,以90km/h时速完成欧洲环保型道路安全列队行车(SARTRE)的测试项目。沃尔沃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在开放的高速公路实现完全自动跟车测试的汽车厂商。2013年12月,沃尔沃汽车开始在哥德堡进行全球首个大型公共自动驾驶路测项目“Drive Me”。这个项目在规模上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它不是在封闭的道路上进行测试,而是在真实的城市交通状态下去测试,并第一次把实际交通环境中的所有因素囊括了进来,是自动驾驶测试中相关参与方最多、合作程度最深入的项目。

  2014年

  IT界有这样一种说法:1996年,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瀛海威那块著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才刚刚竖起。此时,丁磊还在攒钱开公司,李彦宏尚未收到让他写书的邀请,马云则在出租车上痛苦呢喃:“北京,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转眼,2014年9月,马云率领的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当日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位列苹果、谷歌、微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市值科技公司,更是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也是在这一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智能汽车”,市场上出现了“互联网汽车”一词。这些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试图将汽车与环境进行“链接”。

  与此同时,国际巨头如奔驰、宝马、奥迪等企业的无人驾驶测试仍在全球不同区域测试。

  2015年

  2015年2月,沃尔沃“Drive Me”项目来到中国,在中国北京的六环路上完成了中国首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奔驰在201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发布全新研发的F015 Luxury in Motion概念车,为我们勾勒出自动驾驶的美好未来。德尔福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也于3月22日从旧金山出发,主要沿高速路一路向东横穿美国,预计一周后抵达纽约,全程约3500英里(约合5600KM)。

责任编辑:田大鹏 
V讯网

未来汽车向我们走来

2015-04-07 出处:牛立志 [原创] 责编:田大鹏

  Nacy是底特律一家IT公司的设计总监,这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然后泡上一杯咖啡,打开今天的报纸……收拾完毕,她来到车库将连接汽车和墙上电源的充电线收起来放在后备厢。这是一辆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汽车,一路上她丝毫不用担心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来到公司,将连接汽车电线插到墙上,立刻办公室的灯亮了起来。汽车成了一个电源提供者。

  下午下班后,Nacy约了朋友一起去郊区度假。考虑到需要一辆越野性能好的SUV,Nacy给厂家打了个电话。没过多久,一辆工程车赶到,在工程车的帮助下,刚才那辆轿车的车顶被“摘”了下来,换上了一辆SUV的外壳,底盘也随之自动上升了几公分。这一系列动作都在短短10来分钟内完成了。

  路上,Nacy开累了,随手将“键盘”向右一滑动,朋友接过“键盘”继续驾驶……

  2002年1月的北美车展上,当通用汽车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燃料电池概念车“自主魔力”(Autonomy)以上述视频中的“动作”石破天惊般登场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感到惊讶。

  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理查德·瓦格纳对这项将代表汽车工业明天的创新技术形容为:“‘自主魔力’不仅仅是一部新型概念车,而且将引发一场汽车设计、生产和使用领域的重大变革。”

  闪亮登场的“Hy-Wire”

  9个月后,法国嘎纳西部的一个废弃机场上,一辆非常独特的汽车停在跑道上,隔着护栏,不少法国人在围观。见到我们走近这辆车拍照,一位年岁稍大的人问:是什么车?在哪生产?当得知这是世界上首辆可驾驶的线传操控燃料电池车时,围观的人群感叹不已。

  这就是被人称之为汽车革命的概念车———“Hy-Wire”,之前两个多月刚刚在巴黎国际车展上亮相。美国《时代》周刊称它是2002年最伟大的发明。

  “Hy-Wire”为“Hydrogen”与“by-wire”的合成词,意为氢燃料驱动———线传操控。它是在2002年初底特律车展推出的“自主魔力”(AUTO nomy)概念车的基础上开发的。“自主魔力”在当时引起极大地轰动。它是第一款从零开始全新设计,使用燃料电池驱动系统的车型,也是第一款将燃料电池与线传操控技术相结合的车型。其所有的关键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组和车载氢燃料存储系统,都非常整齐地安装在形状酷似滑板的底盘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租用多种车身,自主随意地变换使用。由于采用了线传操控技术,该车的转向、制动系统完全由电子操控。传统汽车上的转向柱与方向盘,由一个粉色的小屏幕和两个手柄代替。

  “自主魔力”的概念汽车还不能开,但仅仅9个月后,闪亮登场的“Hy-Wire”却可以让我们驾驶了。

  坐进车内才发现,这个车没有传统的油门、离合、刹车踏板,也没有仪表板。由于没有发动机,车内空间很大。拿起一个像电脑键盘一样的称为X-drive的操作件,轻触键盘,操纵手柄就从副驾驶座位移到我这一侧。启动后,左右手轻柔转动手柄,车速渐渐快了起来,习惯了换挡踩油门加速,完全靠转动手柄还真有些不适应。松开手柄,车速放慢,捏紧手柄,车子停了下来。

  通用汽车负责研发及规划的副总裁波世达介绍说,Hy-Wire从灵感的产生到概念的形成只用了9个月时间。通用汽车美国的设计师负责车身和底盘的设计,以及整个电气系统的集成。在德国的欧宝研究中心负责开发燃料动力装置,并将它与车身匹配。整个设计过程,与意大利的Bertone设计室密切合作。总部在瑞典的SKF则负责线传技术的工作。

  波世达自豪地说,“Hy-Wire”总有一天会被珍藏在博物馆,同世界上第一辆不用马拉的奔驰汽车以及福特的T型轿车放在一起。

  2003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制开发。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封闭研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0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第4代无人驾驶汽车试验成功,最高时速达76km,创下国内最高纪录。2003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国一汽联合研发的红旗无人驾驶轿车高速公路试验成功,自主驾驶最高稳定时速130km,其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更多的是“模拟场地”测试,并没有达到道路测试的阶段。

  2004年

  从2004年开始,美国和欧洲各国就以举办无人驾驶汽车比赛的方式,推动该技术的发展。近来,德国自由大学的MIG无人驾驶汽车、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无人驾驶汽车和美国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都纷纷开始上路测试。

  2008年

  一辆由大众帕萨特轿车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斯坦福大学的JUNIOR以40km/h的速度驶过了两个街区,在一个写有“停”的指示牌前停止了信号接收。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从“模拟”、“比赛”阶段,上升为真实道路测试。

  2010年

  2010年10月9日,谷歌公司在官方博客中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目标是通过改变汽车的基本使用方式,协助预防交通事故,将人们从大量的驾车时间中解放出来,

  并减少碳排放。截止目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里程已经接近20万公里。

  2012年

  2012年9月,三辆无人驾驶的沃尔沃汽车,在一辆有人驾驶的卡车带领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公路上,以90km/h时速完成欧洲环保型道路安全列队行车(SARTRE)的测试项目。沃尔沃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在开放的高速公路实现完全自动跟车测试的汽车厂商。2013年12月,沃尔沃汽车开始在哥德堡进行全球首个大型公共自动驾驶路测项目“Drive Me”。这个项目在规模上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它不是在封闭的道路上进行测试,而是在真实的城市交通状态下去测试,并第一次把实际交通环境中的所有因素囊括了进来,是自动驾驶测试中相关参与方最多、合作程度最深入的项目。

  2014年

  IT界有这样一种说法:1996年,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瀛海威那块著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才刚刚竖起。此时,丁磊还在攒钱开公司,李彦宏尚未收到让他写书的邀请,马云则在出租车上痛苦呢喃:“北京,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转眼,2014年9月,马云率领的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当日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位列苹果、谷歌、微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市值科技公司,更是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也是在这一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智能汽车”,市场上出现了“互联网汽车”一词。这些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试图将汽车与环境进行“链接”。

  与此同时,国际巨头如奔驰、宝马、奥迪等企业的无人驾驶测试仍在全球不同区域测试。

  2015年

  2015年2月,沃尔沃“Drive Me”项目来到中国,在中国北京的六环路上完成了中国首秀。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奔驰在201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发布全新研发的F015 Luxury in Motion概念车,为我们勾勒出自动驾驶的美好未来。德尔福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也于3月22日从旧金山出发,主要沿高速路一路向东横穿美国,预计一周后抵达纽约,全程约3500英里(约合56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