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特约评论 > 正文

中国“汽车”民企“钱”进美国

2013-05-24 16:30出处:缪云渠 [原创]责编:杜洋

  中国企业来美国并购有技术、有市场的美国公司,早已经不再是新闻。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成为汽车城底特律及周边地区一些美国中小公司的新东家,却是一个新现象。

   

  国内许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将汽车产业做为当地的主打经济来推,问题是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如发动机ECU管理系统、电喷系统、自动变速器系统等等,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绝大多数民族企业仍只能拼劳力,靠低工资粗加工式的制造业吃饭。于此同时,整体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当中。以宁波为例:这些年城市常驻人口基本未变,大批制造业就业人口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该市工业总产值并未受太大冲击,一直在稳步提高中,过去两年均超过1万亿人民币。工人数目少了,产值却在升高,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宁波市自己的工业统计数据,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了41.9%,专利授权增长了82.8%。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迅速提高。

   

  挟丰裕民间资本和较高自动化生产的技术能力,民企到美国闯荡,大有可为。受汇率、运输成本等各种因素影响,美国制造业近年来快速恢复。淅江一家民企负责人在回答笔者询问:他们来美国投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很简单:“美国生意好做,而且得美国者得天下,我能拿到美国订单,就能拿到欧洲、南美的订单”。

   

  前些年的京西重工并购德尔福,有首钢撑腰;太平洋世纪买下耐思特,中航集团才是真正的操盘手;甚至吉利汽车拿下沃尔沃,背后也隐隐有国有石油公司的影子。这些大型国际企业,虽然都在某方面有其过人之处,但并非一般的民企能买能起;一旦出现营运困难,也非他们能承担得起。不同于国营企业,民企生存危机要更为强烈,决策过程相对更为迅速、对市场和新技术的的渴求,也较为深刻。

   

  三年前的金融危机又驱使不少优质美国中小企业进入破产甚至拍卖程序,吸引了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全世界买家前来“血拼”。许多有远见、有智慧的中国民企,敏锐地捕捉到美国汽车界孕育的机会,正在悄悄布局,以期站在世界舞台。近期的案例如万向、中山大洋电机、宁波精益微型轴等公司均在努力之中。

   

  民企出来创荡,尤其是汽车界的一些优秀民企,已经在尝试买下一些核心技术或周边相关技术的公司。仅底特律而言,前来参观并想购买新材料公司、云计算公司、车用智能APP公司、电机电控公司的中国民企络绎不绝。中资公司通过注资或合作开发这样的型式取得与处在革新前沿地位的美国中小型技术公司同步开发,好比是和围棋9段天天下棋,时间一长进步明显。即便是一些传统机加工技术,有些也有其可取之处。

   

  另外,美国开公司的成本曾经看起来可怕,但随着国内也渐水涨船高的物价和薪资水平,国外从劳资到固定资产价值等,吸引力已然增强。以密歇根为例,在此落地的中国汽车类企业近百家。笔者询问过多家公司,延锋伟世通、福耀玻璃、恒隆转向器等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现在的美国正是投资的最佳选择。这些公司不仅站住了脚跟,而且均在迅速成长过程中;而长安美国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美国技术员工开发专门针对中国的汽车底盘,更是引来了纽约时报的报道。

   

  房价、水电、物流、人力,少了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这些都是中国民企“钱”进美国的原因。假以时日,中国民企在国外状大之后反哺国内母公司,这也不失是一条10年后出现优秀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道路。 

责任编辑:杜洋 
V讯网

中国“汽车”民企“钱”进美国

2013-05-24 出处:缪云渠 [原创] 责编:杜洋

  中国企业来美国并购有技术、有市场的美国公司,早已经不再是新闻。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成为汽车城底特律及周边地区一些美国中小公司的新东家,却是一个新现象。

   

  国内许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将汽车产业做为当地的主打经济来推,问题是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如发动机ECU管理系统、电喷系统、自动变速器系统等等,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绝大多数民族企业仍只能拼劳力,靠低工资粗加工式的制造业吃饭。于此同时,整体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当中。以宁波为例:这些年城市常驻人口基本未变,大批制造业就业人口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该市工业总产值并未受太大冲击,一直在稳步提高中,过去两年均超过1万亿人民币。工人数目少了,产值却在升高,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宁波市自己的工业统计数据,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了41.9%,专利授权增长了82.8%。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迅速提高。

   

  挟丰裕民间资本和较高自动化生产的技术能力,民企到美国闯荡,大有可为。受汇率、运输成本等各种因素影响,美国制造业近年来快速恢复。淅江一家民企负责人在回答笔者询问:他们来美国投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很简单:“美国生意好做,而且得美国者得天下,我能拿到美国订单,就能拿到欧洲、南美的订单”。

   

  前些年的京西重工并购德尔福,有首钢撑腰;太平洋世纪买下耐思特,中航集团才是真正的操盘手;甚至吉利汽车拿下沃尔沃,背后也隐隐有国有石油公司的影子。这些大型国际企业,虽然都在某方面有其过人之处,但并非一般的民企能买能起;一旦出现营运困难,也非他们能承担得起。不同于国营企业,民企生存危机要更为强烈,决策过程相对更为迅速、对市场和新技术的的渴求,也较为深刻。

   

  三年前的金融危机又驱使不少优质美国中小企业进入破产甚至拍卖程序,吸引了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全世界买家前来“血拼”。许多有远见、有智慧的中国民企,敏锐地捕捉到美国汽车界孕育的机会,正在悄悄布局,以期站在世界舞台。近期的案例如万向、中山大洋电机、宁波精益微型轴等公司均在努力之中。

   

  民企出来创荡,尤其是汽车界的一些优秀民企,已经在尝试买下一些核心技术或周边相关技术的公司。仅底特律而言,前来参观并想购买新材料公司、云计算公司、车用智能APP公司、电机电控公司的中国民企络绎不绝。中资公司通过注资或合作开发这样的型式取得与处在革新前沿地位的美国中小型技术公司同步开发,好比是和围棋9段天天下棋,时间一长进步明显。即便是一些传统机加工技术,有些也有其可取之处。

   

  另外,美国开公司的成本曾经看起来可怕,但随着国内也渐水涨船高的物价和薪资水平,国外从劳资到固定资产价值等,吸引力已然增强。以密歇根为例,在此落地的中国汽车类企业近百家。笔者询问过多家公司,延锋伟世通、福耀玻璃、恒隆转向器等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现在的美国正是投资的最佳选择。这些公司不仅站住了脚跟,而且均在迅速成长过程中;而长安美国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美国技术员工开发专门针对中国的汽车底盘,更是引来了纽约时报的报道。

   

  房价、水电、物流、人力,少了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这些都是中国民企“钱”进美国的原因。假以时日,中国民企在国外状大之后反哺国内母公司,这也不失是一条10年后出现优秀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