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讯网 陈喆言论]近两周以来,长城汽车旗下高端SUV车型哈弗H8延迟交付成为了汽车行业热炒的新闻。我注意到,长城汽车除了发布一则简短的声明外,并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给出更多的回应,尽管长城汽车内部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但面对外界的批评依然淡然处之。
而不少业内人士则抓住这个机会集中火力对长城汽车进行口诛笔伐,大家的依据在于,哈弗H8多次延迟交付意味着长城汽车研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长 城汽车股价的大幅下挫更意味着资本市场看空长城汽车,更让外界的批评找到了理由。至于哈弗H8抄袭奔驰某款产品的说法,从来没有得到任何证实,现在看来只 是一种猜测。
我想说的是,单就这一事件而言,长城的冷处理显然是个聪明的做法,说多了反而会给外界留下更多的口实。当然,对于媒体来说,批评和监督企业是崇高的自由,尤其对于自主品牌企业,体现了爱之深、恨之切,只不过是批评的方法、尺度和时机值得探讨。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破窗效应”,其实是由传统犯罪学理论引申而来:一栋大楼,如果有一个窗户的玻璃破了而不及时修补的话,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玻璃被打破,直到所有玻璃都被打破而导致局面不可收拾。
这一轮对长城汽车的批评是典型的的“破窗效应”,一旦有批评的声音出现,就迅速有无数的声音跟进。其实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批评的点抓的准不准,时机抓 的对不对。从新闻操作的角度看,时机的确是抓对了,长城哈弗H8再度延迟交付无疑是热点事件;但从批评的角度和准确性方面来看,则需要再进一步探讨。
这让我想起了2012年深圳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一次高速碰撞中导致的起火事件,外界同样对比亚迪展开了一轮批评风暴,直指E6存在质量缺陷,甚至 引申到电动车的安全问题。直到最后调查结果公布后,证明这是一次在时速100km的极端条件下发生的个案,并不意味着电池存在质量问题后,大家的批评才偃 旗息鼓。
回到哈弗H8事件,我想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一方面,外界对哈弗H8延迟交付的批评大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由于长城汽车方面的拒绝 采访,导致很少有人能够挖掘出H8延迟交付的真正原因,只能围绕长城汽车的研发和股价下挫做文章。以猜测作为报道和批评的依据,显然就会难以把握准确的方 向。
而且实事求是地讲,自主品牌这么多年来发展不易,长城汽车一度是行业内学习的标兵,在当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已经遭到合资品牌不断挤压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优秀的自主车企应该足够的宽容,给出足够的犯错空间,即便是批评,也要批到点上,不能出点问题就盲目的一棍子打死。
更何况,长城汽车在自主品牌领域的建树有目共睹,研发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自主高端产品的尝试就算遇到了暂时的挫折,起码也是勇气可嘉,批评也好,肯定也罢,大家肯定希望长城汽车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另一方面,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找出产品的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用一款质量上乘的产品说话,补上那块招致批评的“破窗”,才不至于让一个孤立的事件演变成整个企业需要解决的品牌危机。
还是那句话,对于处于困难期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需要的是媒体建设性的意见和适当的呵护,而不是“破窗效应”下的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