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更担心车辆维修时挨宰

2014-03-25 10:26出处:叶青 [原创]责编:赵颖

        今年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有专家表示,它将与去年10月实施的汽车“三包”相配合,为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中保驾护航。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中国人与欧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欧美人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加上欧美的人工费很高,喜欢自己维修车辆,因此,对车的状况比较了解,维修花的钱算的很是仔细。中国人这方面比较欠缺,车辆维修挨宰是常事。因此,投诉也多。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维权年度报告2013黄皮书》显示,去年我国汽车投诉量相比2012年增长了55.5%。

        根据黄皮书调查,2013年中国乘用车新售千辆车投诉率平均值约为2,即全国每售出1000辆新车,就会发生近2起投诉,相比2012年增长了近3倍。同时,黄皮书还调查发现,2013年汽车消费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差、配置以次充好、车辆及配件新旧难辨以及售后服务差等。而消费者投诉难主要体现在:举证不力、鉴定无门、维权成本高以及解决效率低。

        为此,黄皮书还提出建议:汽车厂商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把好质量关;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和培训;汽车经销商应该加强自律;工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消费者协会组织应该积极履职;开展汽车品牌消费信用评级等。这些建议,汽车厂家、经销商、维修商能够采纳,自然是好事情,但是,要有如此理想的用车环境,还是需要等待。

        买车不同于买一件衣服。不仅买时要花一笔钱,用时也要花一笔钱。根据我的测算,整部车在使用的过程中花的各种钱相当于买车时一次性花的钱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比如,5000公里要保养,40000公里要一次大的保养。每次付费的时候都是有一种不清不楚的感觉,店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不清楚收费、配件、工时费的依据,或者说为什么要这么收。配件是否需要更换,更换的配件的价值几何,等等。

        其实,一开始买车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现在卖车与修车是一家,即4S店,买车时可以让一点,买家似乎占到便宜,殊不知,一次次的保养、修车、配件等早把你占的便宜收回去了。卖家的利润大部分来自修车,车主就只能是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感觉。尤其是进口车,由于价格高,工时费、配件价格更高,也不知道配件是真是假。2009年的一个数据表明,国际上汽车后市场服务业有“黄金产业”之称。美国的汽车后服务年产值高达1400亿美元,汽车维修业的利润率达27%。有人粗略估算中国的售后服务商利润率可高达40%。我们期待一个更加透明的售后服务市场,而且有一个度极高的大维修品牌的出现。有机构曾作过统计得出,在成熟的汽车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商约占20%,剩下60%的利润在服务市场中产生。据有关报道称,自2002年以来,国内汽车售后服务及零配件产业以28%左右的增速迅速崛起。这主要得益于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汽车服务业正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照此速度,到2010年,中国大陆已经形成1万亿—1.5万亿元的超大规模汽车后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车主还是担心花了多少冤枉钱。

        唯一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逃离4S店,自己到熟人开的小维修店去保养汽车,收费低一些,配件也不一定正宗,低价车往往会走这一条路。

        买车一次,修车50次(按照我一年开车3万公里,5000公里去一次4S店,一年6次,车用8年推算)。什么时候能够把配件的真正价格告诉车主,工时费的国家标准在哪里,保修承诺能否兑现等等。维修市场需要高度的透明。

 

责任编辑: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