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限牌后杭州首家4S店倒闭”的消息引爆了汽车圈。都说“同行是冤家”,但长安铃木杭州直营店的倒下让很多其他品牌的经销商“心有戚戚焉”。个中道理很简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限购的城市里,恐怕没有哪家经销商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活得很滋润或是能够生存。
在限购的大背景下,经销商要如何生存下去?已经限购的城市中,那些已经死亡和仍在挣扎的经销商又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教训?
京沪穗遭“严打” 自主品牌艰难度日
在已经实施限购的七个城市中,天津和杭州分别在去年年底和今年3月才实施限购,影响尚未充分“发酵”。石家庄和贵阳由于汽车保有量相对较小,并不具备很强的典型性。因此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的经销商才更具典型意义。
北京从2010年开始实施限购。2013年底,北京宣布从2014年起到2017年的四年间,增量小客车年度配置指标由24万个减少到15万个,将根据个人参加摇号的累计次数设置阶梯中签率,示范应用新能源车中的纯电动车将单独摇号。每两个月摇号一次,确保2017年机动车保有量不超过600万。
帝都此举算是进一步加强了限购措施。根据新政,北京市每年配置机动车指标都是15万辆,与现在的24万辆配额相比减少9万,再加上2万辆的新能源车指标,传统汽车指标只有13万辆,缩水超过四成。
在如此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北京部分经销商直接面临着退网的风险。北京市凭借庞大的汽车保有量,新车置换比例一直较大,但在2013年度的北京地区汽车交易数据显示,去年的北京新车交易量为58.25万辆,在全国汽车销量再创新高的同时,本地销量却比2012年微跌0.5%。这也就意味着汽车企业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在限购政策出台一年多时,自主品牌就受到很大影响,很多自主品牌4S店单月销量仅有20辆到30辆左右,吉利、比亚迪、奇瑞甚至走高端路线的上汽荣威和MG都很受影响,甚至还有多家自主品牌4S店倒闭。而在去年年底的新政出台后,对北京经销商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上海从1994年开始,就首度对新增的客车额度实行拍卖制度,开始对私车牌照实行有底价、不公开拍卖的政策,购车者凭着拍卖中标后获得的额度,可以去车管所为自己购买的车辆上牌。因此,上海经销商经过多年洗牌,发展程度相对较好,也吸引了天津经销商赴沪取经。尽管如此,去年还是有多家经销商退出上海。
在京沪穗三座城市中,广州经销商被限购政策“害得最惨”。在2012年7月实施限购后的一年内,广州就有11加经销商退网,其中自主品牌占了8家。奇瑞更是只剩下了一家4S店。
寒冬之下经销商如何生存?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限购限行成主流的天朝,经销商不得不四处寻找出路。从目前来看,各品牌经销商大都采取以下三招寻求生存。
“实行跨区域销售,是多数经销商的首选。” 上海某汽车品牌4S店负责人如是说,“当时经销商都已经看到了‘狼多肉少’的形势,我们只能到外地去找找出口,也就是向上海周边扩展业务。”
同时,经销商们也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推出便捷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一些保有量较大的经销商。王宏昌表示,对这部分经销商而言,售后维修的利润并不亚于新车销售,深化售后服务之后,汽车限购所带来的影响相对就小了很多。
此外,在各城市收紧小客车配额之后,新车销量已经难以维持汽车限购前的增长,许多经销商都将目光转到了二手车市场,汽车限购所带来的置换潮也使得这些城市有了充足的二手车货源。
限购当道,很多经销商依靠着这三招勉强度日,但这样的免死攻略是否能永远奏效,是否适用于全国各地,依然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