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不适合做汽车
《21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合资股比政策放开,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的产品根本竞争不过外国品牌,您怎么看?
马宇:首先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生产者的利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本差异在于,计划经济首先考虑的是生产者利益,以生产者为中心,消费者居于从属地位,生产者生产什么东西,消费者就购买什么,生产者定价是多少,消费者就接受什么价格。市场经济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者的产品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要求生产者的产品必须物美价廉,消费者才会购买。
所以,政府在处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保护消费者利益。如果政府要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生产者就是违背市场规律,被保护的产业肯定不会长久存在也不会做好。
无数事例证明,只要以生产者为中心设计产业政策和市场结构,必然会毁掉这个产业,因为它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选择商品有限,市场竞争不充分,生产者没有创新动力,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与物美价廉的市场诉求完全背道而驰。
《21世纪》: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所以有一种建议是,我们应该对汽车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以培育自主品牌的发展环境,或者再将合资股比政策延长5—10年,给自主品牌爬坡提升实力争取时间。
马宇:这是一种完全缺乏自尊的说法。能不能发展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机制问题。汽车业合资30年已经获得了巨额利润,上千亿的利润收入没能研发出有竞争力的自主车型,如果再给你10年、30年的时间,自主品牌依然无法在市场立足,因为这是机制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30年前就在喊,要做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车,到现在也没做出来,30年的合资利润都去哪儿了?我认为,延长5年10年的说法,完全是缓兵之计,国企领导有的只考虑眼前,想把棘手问题交给下一届领导解决。
有人说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太远需要发展时间。但我们的程控交换机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做,比汽车产业起步晚,技术要求高,没有保护政策,华为也做出来了,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事实上现在汽车已经成为大众产品,随便一个企业都可以做汽车。当初吉利进入汽车领域也是零技术、跨行业,但是李书福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并购了沃尔沃。
现在有些企业占用国家资源,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也没有把汽车做好,没有把企业的竞争力做起来,这实质上就是出卖国家利益,破坏汽车产业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消费者。
当初加入WTO时,汽车产业以幼稚产业的身份加入,承诺的过渡期是5年到6年,现在已经13年了。
《21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汽车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就业,需要保护。
马宇:越是关联度高的产业越需要充分市场竞争。没有产业链的行业,集中国家力量去做就可以了,但汽车不行。比如,我们可以拿一千亿元搞神舟飞船,但不能打造出一个通用、大众式的企业。因为汽车的产业链关联很复杂,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微小的零部件出现问题就得召回,所以它不是举国之力就能做成的,必须要让市场活跃起来充分竞争。
我认为,国有企业根本不能做汽车。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有企业做汽车做成功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韩国、日本尽管对汽车实行了关税保护,但他们成功的车企也是来源于民营资本。
汽车行业的关联性太强,国有资本不可能组织高效率的生产,它的管理能力不够,研发动力不足,质量控制也做不好,所以国企的管理根本达不到要求,最终的结果也是必死无疑。所以只能由民营资本搞汽车。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4-03-12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 责编:王思
国有企业不适合做汽车
《21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合资股比政策放开,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的产品根本竞争不过外国品牌,您怎么看?
马宇:首先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生产者的利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本差异在于,计划经济首先考虑的是生产者利益,以生产者为中心,消费者居于从属地位,生产者生产什么东西,消费者就购买什么,生产者定价是多少,消费者就接受什么价格。市场经济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者的产品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要求生产者的产品必须物美价廉,消费者才会购买。
所以,政府在处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保护消费者利益。如果政府要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生产者就是违背市场规律,被保护的产业肯定不会长久存在也不会做好。
无数事例证明,只要以生产者为中心设计产业政策和市场结构,必然会毁掉这个产业,因为它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选择商品有限,市场竞争不充分,生产者没有创新动力,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与物美价廉的市场诉求完全背道而驰。
《21世纪》: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所以有一种建议是,我们应该对汽车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以培育自主品牌的发展环境,或者再将合资股比政策延长5—10年,给自主品牌爬坡提升实力争取时间。
马宇:这是一种完全缺乏自尊的说法。能不能发展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机制问题。汽车业合资30年已经获得了巨额利润,上千亿的利润收入没能研发出有竞争力的自主车型,如果再给你10年、30年的时间,自主品牌依然无法在市场立足,因为这是机制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30年前就在喊,要做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车,到现在也没做出来,30年的合资利润都去哪儿了?我认为,延长5年10年的说法,完全是缓兵之计,国企领导有的只考虑眼前,想把棘手问题交给下一届领导解决。
有人说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太远需要发展时间。但我们的程控交换机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做,比汽车产业起步晚,技术要求高,没有保护政策,华为也做出来了,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事实上现在汽车已经成为大众产品,随便一个企业都可以做汽车。当初吉利进入汽车领域也是零技术、跨行业,但是李书福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并购了沃尔沃。
现在有些企业占用国家资源,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也没有把汽车做好,没有把企业的竞争力做起来,这实质上就是出卖国家利益,破坏汽车产业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消费者。
当初加入WTO时,汽车产业以幼稚产业的身份加入,承诺的过渡期是5年到6年,现在已经13年了。
《21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汽车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就业,需要保护。
马宇:越是关联度高的产业越需要充分市场竞争。没有产业链的行业,集中国家力量去做就可以了,但汽车不行。比如,我们可以拿一千亿元搞神舟飞船,但不能打造出一个通用、大众式的企业。因为汽车的产业链关联很复杂,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微小的零部件出现问题就得召回,所以它不是举国之力就能做成的,必须要让市场活跃起来充分竞争。
我认为,国有企业根本不能做汽车。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有企业做汽车做成功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韩国、日本尽管对汽车实行了关税保护,但他们成功的车企也是来源于民营资本。
汽车行业的关联性太强,国有资本不可能组织高效率的生产,它的管理能力不够,研发动力不足,质量控制也做不好,所以国企的管理根本达不到要求,最终的结果也是必死无疑。所以只能由民营资本搞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