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工信部那边早就提了,工信部那边有个劝退,有四十多家企业,但时间也不是马上,就像前两天宝马的召回,明知道有问题,但是要到明年才召回,这个有点说不过去,明知有问题就该马上召回,还要等到明年,到底是有没有问题啊。所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从意义来讲是一样的。从管理的角度说,一方面国务院常务规定以后注册公司一块钱就能注册,降低准入限制,那边又在劝你退出,其实没有必要。
按照国家管理汽车的角度讲,其实管几个点就够了,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来搞,但产品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安全性的,舒适性的,经济性的,几个标准你都定了,比如能耗指标,安全性碰撞指标等等都定了。定了后,任何一个人生产一辆车出来,只要你通过检查便可以了。然后在出一些一次性的指标,比如样车是通过了,那么批量生产的车有没有这个条件,能不能通过,都达标了你就可以做了嘛。至于你是做一辆,一百辆还是一万辆,这个就不用管了,企业自己去掌握,亏损了他混不下去了你不劝他他也退出,你要劝他留的他也不会留。所以政府从管理角度来讲,没必要在这方面下太多的精力,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由市场决定。
不完全是你做的不好,如果你做的不达标,比如安全性不够。你很便宜,卖的也很多,但安全性不够,就是不允许你卖。这个都是有硬指标的,比如说能耗指标,现在都说要节能减排么,如果你很便宜但是油耗很高的话也不能生产销售。这些指标卡住了,有些企业混不混得下去,特别是一些改装车,一些奢侈品牌的车,比如国际上有些豪车是手工敲的,一年也就百八十辆或者千百辆,这个根据我们的标准肯定就开不下去了,这是不合理的。改装车有时候有特殊的对象,它可能就是一个小批量,多品种,甚至是很多品种,我就是为了满足特殊需要,专门做一两辆。做一两辆可能因为我这个企业不大,也没有那么多需要养活的人,做一两辆就行,比如我给南极考察专门做一个车,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所以我觉得政府在管理方面没有必要硬管。
回过头来说,企业要发展需要资金,需要去银行借贷,银行不要去问信贷额度,自己去考虑一下风险就完了,如果我觉得贷给你,你还不回来的,银行就不要贷了,不用政府去卡贷款指标,这样自然融资难也就解决了,就完全可以市场化。
如果说它能够批量生产,但生产的东西不达标的话你让不让它生产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就卡死,能耗指标,经济性指标,一次性指标,几个指标卡死了,能生存就生存,不能生存就不生存,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中国永远出不了特斯拉这样的公司。现有很多车企他们是没有动力的,只有新的车企冒出来才行,特斯拉也是三大之外的,不在传统领域跟你竞争,就在电动车领域独树一帜的发展。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这种管理模式是扼杀创新的,所以我觉得政府在管理制度上是很有问题的。
实际上这个企业可能已经没有了,只不过在目录上或者工商登记上这个企业还挂着,就类似于僵尸户还在那放着,所以你说这种整顿到底有多大作用,你是为了起到什么效果还是只是为了做个秀,似乎管理部门是在做工作,但其实只是无用功,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有没有必要,当然我们是作为旁观者看的,当事人可能还做的不亦乐乎。
准入制度一定要设,就是说车辆的经济性,安全性,一致性,一辆样车和批量生产必须能够保持一致,有些指标在能做到的情况下,至于你一年只生产一辆还是一万辆,还是一百万辆,这个你不用过多的干预的,企业是有把握的。这个正常生产都不用去干预,它生产一辆也行啊,它只要活得下去。有些企业生产只是捎带的,就像恒大,人家做房地产,捎带玩玩体育,也玩的挺好。按照现在的制度来讲根本不可能让他进来,做房地产的怎么能来做体育。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没必要都管,只需要管好几个大的指标就行了,进入的门槛是一定要有的,但要以质量来界定,而不是产量,你就以国家总的要求,从节能环保,保护消费者安全等这些方面限定了指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