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李万里:中国汽车产业融入世界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8-10-12 23:37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责编:田大鹏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在江西赣州成功召开。在新时代、新阶段背景下,大会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聚集国家部委、智库机构及行业专家权威发声。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连续9年位列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同时,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市场先机,在跌宕起伏的产业变革下把握技术升级,实现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内各界关注的重大命题。

  峰会邀请国内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领域主管部委领导、行业专家、各地汽车产业主管部门、重点自主品牌整车和龙头零部件企业、发展成就突出的开发园区负责人等共计500余人,以“新时代 新战略 新蓝图”为年度主题,深入研讨交流,为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聚拢资源、建言献策。

5.png

  以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 李万里发言实录:

  今天给大家汇报四个部分的情况:一个是回顾一下汽车行业,从管理的角度,是怎么样融入世界的。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中美贸易摩擦对汽车工业的影响。第三个部分是关于未来中国企业工业与世界的融合路径,我自己的一点思考。第四部分是实现汽车强国应该具备的能力。

  第一个部分是讲怎么融入世界,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介绍。第一方面就是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功过成败要历史评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最艰难的发展时期,上世纪的70年代末期国家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有控制的对外合作,经过四年的艰苦谈判,1983年,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成立。当时的中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都艰苦: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础,同时也看不到大规模市场化的预期。后来北京之后是上海大众,然后是广州标致,最后形成了合资合作的局面,现在形成这样的局面这么繁荣,可是从30年前、40年前最初的起步阶段算起,是相当艰苦,像推动合资合作都很难。

  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阶段,中国到底得到了什么,功过成败,历史评说,我说我的三个观点:第一从产业而言,在国产化率挂钩的级差关税政策的引导下,启动了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链的建设进程。按照总成系统及零部件的制造特点和分工的形式,形成了整车与零部件的供需链与供应链,这两块链条才建立了汽车工业的基础。第二个,对于合资企业的中方而言,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领会到现代化的制造体系、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市场化营销服务的全新理念。第三个也特别重要,对弱小的地方国企、迷茫的军工企业和草创的民营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在起步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几个方面的好处,一个是可以从合资合作已经形成的零部件基础当中获取已经国产化的零部件,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它最初初期的创业成本。

  经过十余年的奋斗,中国企业逐渐形成了技术链,特别是企业供需链,现在形成了技术链,进而形成了有机的价值链,价值链才能体现出产业本身的重要性。产业纵向的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的合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协同效应逐渐显著,产业链区域性的成效日益显著,空间特质开始出现,中国汽车产业完整产业链体系开始形成。合资合作萌发出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给汽车产业的初创者们带来了信心,有了美好的春天。

  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段的情况,走向世界的过程当中,总结,我觉得有这么几句话:汽车开放初期,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核心诉求,就是要一定要对外开放、拼搏求存在、争取发展的利益。

  另外,回顾加入WTO之后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出乎意料的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遭到了强烈的抵御。

  第一个事件就是中国加入WTO交锋中,当时有两个条款,一个是整车的50%,一个是发动机的50%。WTO这样的谈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期,为中国汽车企业,中国品牌的发展,至少赢得了20年的发展期。第二方面也是一个故事,打破常规,率先对内开放。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家国情怀高度融合,打破常规上下一致,巩固国家发展利益和产业安全成为了当时的主旋律。从此中国品牌的轿车企业比例逐渐提升,外资的品牌价格一度下滑,汽车工业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支柱产业。第三个故事,进入WTO之后,到了2009年在融入全球的过程中,要尽快地熟悉新的环境和适应新的规则,既要坚决地维护国家和产业的发展利益,又要与国际的各种规则协定协调融合。

  这一段时期管理的核心诉求,或者产业政策的核心诉求,就是一句话,争取站稳脚跟。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深度开放、努力提升、巩固发展利益。

  第二部分讲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及股比放开等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中美贸易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而言,我个人认为不是太大。着眼于国内市场,有一年达到100万辆,之后都在几十万辆的水平。进口零部件的替代性很强,对美进口的依赖性不高。中国对美投资会受到阻碍,对华进口将伤害美国制造商的利益。因此我个人觉得,短期内影响不大。关于放开股比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习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也讲过:放开股比、降低关税、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第三部分,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与世界融合的路径。第一是国家确立大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二是全面对外开放势不可挡。中长期发展我自己归纳了六个指标:大时代、大目标、大安全、大国际、大品牌、大协同。大时代:现在的时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大目标,国家是两个百年的目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三就是中长期规划提出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强国的目标。

  大安全,后合资时代的时候,用八个指标来评价:一是坚持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二要呈现技术贡献的双向性;体现产品研发的互补性;鼓励品牌建设的共享性;坚持国内外市场的开放性;维护供应链选择和定价的互利性;增强合资企业中方的能动性;提升构建全球价值链能力的主动性。这八个或多或少部分实现或者全部实现,才能反映出整个产业安全。

  大协同,在中长期规划反复强调的大协同中,体制机制协同更为迫切,第一个是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协同,第二是海外合作基并购的国际协同,第三国内外合资企业中外之间的包容协同,以及传统汽车也与造车新势力的禀赋协同等。

  大品牌,中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品牌这样的概念,过去叫自主品牌,后来讲自主品牌有点狭义,要求中国品牌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后面的措施非常重要。

  大国际,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优势企业牢固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进行海外布局,融入国际市场。

  最后,关于建设汽车强国的四个能力的几点思考。第一个叫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一般制造业特征的汽车产业,就是要以中长期规划提出汽车+的新理念,要尽可能地把当代人类社会各领域创造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的技术最新的成果通过触类旁通,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的创新路径,运用低碳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市场定位、系列产品定义、技术迭代及品牌建设等技术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第二方面,传递价值效率的能力,商业模式的功能是传递价值,制造过程本身也是传递价值的过程,甚至制造过程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当中,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共享众筹用户体验的商业方式,来使传递价值的新形势提高创造价值,通过传递价值的新形势来提高创造价值本身的效率。

  第三,运用资源配置的“赋能”力,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进入智能网联时代,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企业边界的逐渐聚焦,成为主要矛盾。左总也说,叫做重要的不再是拥有资源的能力,而是支配资源的能力,是促进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抓手,汽车+的优势就在于创造价值,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提高传递价值的效率,汽车+、互联网+之间互相赋能,一定会产生非线性的能力。

  第四是关于竞合力,中国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是零和,而竞和,要返回优势,创造互惠互赢的过程,中国也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尤其通过几次重大的国际博弈,使中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希望中国汽车产业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下,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的中国汽车产业和企业的小诉求要符合国家的大诉求,要调整心态,全身投入,抓住机遇,砥砺前行,努力实现国家汽车强国的宏伟愿景。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万里:中国汽车产业融入世界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8-10-12 出处:汽车预言家 [原创] 责编:田大鹏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与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在江西赣州成功召开。在新时代、新阶段背景下,大会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聚集国家部委、智库机构及行业专家权威发声。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连续9年位列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同时,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市场先机,在跌宕起伏的产业变革下把握技术升级,实现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内各界关注的重大命题。

  峰会邀请国内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领域主管部委领导、行业专家、各地汽车产业主管部门、重点自主品牌整车和龙头零部件企业、发展成就突出的开发园区负责人等共计500余人,以“新时代 新战略 新蓝图”为年度主题,深入研讨交流,为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聚拢资源、建言献策。

5.png

  以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 李万里发言实录:

  今天给大家汇报四个部分的情况:一个是回顾一下汽车行业,从管理的角度,是怎么样融入世界的。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中美贸易摩擦对汽车工业的影响。第三个部分是关于未来中国企业工业与世界的融合路径,我自己的一点思考。第四部分是实现汽车强国应该具备的能力。

  第一个部分是讲怎么融入世界,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介绍。第一方面就是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功过成败要历史评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最艰难的发展时期,上世纪的70年代末期国家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有控制的对外合作,经过四年的艰苦谈判,1983年,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成立。当时的中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都艰苦: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础,同时也看不到大规模市场化的预期。后来北京之后是上海大众,然后是广州标致,最后形成了合资合作的局面,现在形成这样的局面这么繁荣,可是从30年前、40年前最初的起步阶段算起,是相当艰苦,像推动合资合作都很难。

  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阶段,中国到底得到了什么,功过成败,历史评说,我说我的三个观点:第一从产业而言,在国产化率挂钩的级差关税政策的引导下,启动了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链的建设进程。按照总成系统及零部件的制造特点和分工的形式,形成了整车与零部件的供需链与供应链,这两块链条才建立了汽车工业的基础。第二个,对于合资企业的中方而言,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领会到现代化的制造体系、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市场化营销服务的全新理念。第三个也特别重要,对弱小的地方国企、迷茫的军工企业和草创的民营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在起步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几个方面的好处,一个是可以从合资合作已经形成的零部件基础当中获取已经国产化的零部件,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它最初初期的创业成本。

  经过十余年的奋斗,中国企业逐渐形成了技术链,特别是企业供需链,现在形成了技术链,进而形成了有机的价值链,价值链才能体现出产业本身的重要性。产业纵向的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的合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协同效应逐渐显著,产业链区域性的成效日益显著,空间特质开始出现,中国汽车产业完整产业链体系开始形成。合资合作萌发出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给汽车产业的初创者们带来了信心,有了美好的春天。

  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段的情况,走向世界的过程当中,总结,我觉得有这么几句话:汽车开放初期,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核心诉求,就是要一定要对外开放、拼搏求存在、争取发展的利益。

  另外,回顾加入WTO之后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出乎意料的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遭到了强烈的抵御。

  第一个事件就是中国加入WTO交锋中,当时有两个条款,一个是整车的50%,一个是发动机的50%。WTO这样的谈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期,为中国汽车企业,中国品牌的发展,至少赢得了20年的发展期。第二方面也是一个故事,打破常规,率先对内开放。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家国情怀高度融合,打破常规上下一致,巩固国家发展利益和产业安全成为了当时的主旋律。从此中国品牌的轿车企业比例逐渐提升,外资的品牌价格一度下滑,汽车工业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支柱产业。第三个故事,进入WTO之后,到了2009年在融入全球的过程中,要尽快地熟悉新的环境和适应新的规则,既要坚决地维护国家和产业的发展利益,又要与国际的各种规则协定协调融合。

  这一段时期管理的核心诉求,或者产业政策的核心诉求,就是一句话,争取站稳脚跟。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深度开放、努力提升、巩固发展利益。

  第二部分讲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及股比放开等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中美贸易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而言,我个人认为不是太大。着眼于国内市场,有一年达到100万辆,之后都在几十万辆的水平。进口零部件的替代性很强,对美进口的依赖性不高。中国对美投资会受到阻碍,对华进口将伤害美国制造商的利益。因此我个人觉得,短期内影响不大。关于放开股比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习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也讲过:放开股比、降低关税、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第三部分,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与世界融合的路径。第一是国家确立大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二是全面对外开放势不可挡。中长期发展我自己归纳了六个指标:大时代、大目标、大安全、大国际、大品牌、大协同。大时代:现在的时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大目标,国家是两个百年的目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三就是中长期规划提出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强国的目标。

  大安全,后合资时代的时候,用八个指标来评价:一是坚持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二要呈现技术贡献的双向性;体现产品研发的互补性;鼓励品牌建设的共享性;坚持国内外市场的开放性;维护供应链选择和定价的互利性;增强合资企业中方的能动性;提升构建全球价值链能力的主动性。这八个或多或少部分实现或者全部实现,才能反映出整个产业安全。

  大协同,在中长期规划反复强调的大协同中,体制机制协同更为迫切,第一个是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协同,第二是海外合作基并购的国际协同,第三国内外合资企业中外之间的包容协同,以及传统汽车也与造车新势力的禀赋协同等。

  大品牌,中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品牌这样的概念,过去叫自主品牌,后来讲自主品牌有点狭义,要求中国品牌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后面的措施非常重要。

  大国际,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优势企业牢固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进行海外布局,融入国际市场。

  最后,关于建设汽车强国的四个能力的几点思考。第一个叫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一般制造业特征的汽车产业,就是要以中长期规划提出汽车+的新理念,要尽可能地把当代人类社会各领域创造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的技术最新的成果通过触类旁通,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的创新路径,运用低碳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市场定位、系列产品定义、技术迭代及品牌建设等技术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第二方面,传递价值效率的能力,商业模式的功能是传递价值,制造过程本身也是传递价值的过程,甚至制造过程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当中,要通过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共享众筹用户体验的商业方式,来使传递价值的新形势提高创造价值,通过传递价值的新形势来提高创造价值本身的效率。

  第三,运用资源配置的“赋能”力,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进入智能网联时代,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企业边界的逐渐聚焦,成为主要矛盾。左总也说,叫做重要的不再是拥有资源的能力,而是支配资源的能力,是促进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抓手,汽车+的优势就在于创造价值,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提高传递价值的效率,汽车+、互联网+之间互相赋能,一定会产生非线性的能力。

  第四是关于竞合力,中国产业之间的博弈不是零和,而竞和,要返回优势,创造互惠互赢的过程,中国也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尤其通过几次重大的国际博弈,使中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希望中国汽车产业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下,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的中国汽车产业和企业的小诉求要符合国家的大诉求,要调整心态,全身投入,抓住机遇,砥砺前行,努力实现国家汽车强国的宏伟愿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