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长期规划”未来8年20大核心任务

2017-04-26 09:04出处:V讯网 [转载]责编:田大鹏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这份规划中,不难发现2025年成为了规划中经常提及的时间节点,而对于中国品牌,有关主管部门也制定了全面的发展规划。

  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将2020年以及2025年作为时间节点,针对中国品牌发展、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划中指出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将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等8大工程实施。

  此外,为了保证汽车产业能够实现制定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国家还将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方式确保规划的实施以及实现十年迈入世界汽车强国。

  接下来汽车预言家梳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一同看看规划有何亮点。

  规划目标: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于汽车产业制定出了发展目标,力争在十年的时间内,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此外,规划还针对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全产业链、中国汽车品牌、新型产业生态、国际影响力以及绿色发展水平做出了目标规划。

  关键技术方面,规划指出要实现重大突破,在动力系统、高效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节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到8年智能汽车进入先进行列

  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同步发展。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全产业链要实现安全可控,突破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等先进汽车电子以及轻量化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等产业链短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

  3年内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中国品牌汽车全面发展,针对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规划中指出自主品牌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品牌认可度、产品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

  3-8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进入全球前十

  到2020年,打造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商用车安全性能大幅提高。

  到2025年,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新型产业生态方面,规划要求完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一体化智能转型,实现人、车和环境设施的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形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能源、环保等融合发展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

  3-8年提升智能化水平

  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45%以上。

  到2025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55%以上。

  国际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在国际市场中,规划要求中国品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形成从技术到资本、营销、品牌等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3年内自主品牌出口发达国家

  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逐步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在全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汽车方面,规划要求大幅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及汽车节能环保水平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

  8年后,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到4.0升/百公里

  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

  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商用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实际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规划目标,着重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十年时间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规划针对上文提到的六个目标,对应提出了六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重点任务是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发展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建立跨产业协同平台,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组建汽车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攻关核心共性技术。

  二、强化基础能力,贯通产业链条体系。推动整车与相关行业企业、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和资本合作,发展先进车用材料及制造装备,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建立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

  三、突破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汽车先进技术,推广成熟节能技术,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布局。

  四、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以互联网应用为抓手,推动汽车服务业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五、提升质量品牌,打造国际领军企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加强品牌培育,深化国企改革,鼓励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六、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引导企业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加快实现全球发展布局。

  建立8个重点工程 支撑汽车行业发展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为了支撑和实现6项重点任务,规划提出建设包括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汽车+”跨界融合工程、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海外发展工程在内的8个重点工程。

  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规划要求制定节能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轻量化、汽车制造等技术路线图,引导汽车及相关行业自主集成现有创新资源,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面向行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3-8年创新中心具备国际竞争力

  到2020年,完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运作。

  到2025年,创新中心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规划指出支持优势特色零部件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领军企业。针对产业短板,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鼓励发展模块化供货等先进模式以及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等高端零部件。

  3-8年零部件企业形成规模

  到2020年,形成若干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到2025年,形成若干产值规模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规划要求掌握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增程式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革命性突破,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扶持政策体系。

  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

  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汽车行业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着力推动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3-8年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市场

  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需求。

  到2025年,汽车DA、PA、CA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规划要求依托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建立联合攻关平台,重点攻克先进发动机、混合动力、先进电子电器等乘用车节能环保技术和高压共轨喷射系统、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总成、高效尾气处理装置等商用车节能环保技术。通过节能汽车车船税优惠、汽车消费税等税收政策,引导、鼓励小排量节能型乘用车消费。

  3-8年节能技术普遍应用

  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升/百公里、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应用率超过50%;

  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比2020年降低20%、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实现普遍应用。

  “汽车+”跨界融合工程,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跨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3-8年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

  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未来10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针对汽车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国汽车质量品牌培育和发展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建立和推广中国汽车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汽车品牌价值专业评价工作,引导行业企业加强品牌培育;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和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的跨越发展。

  2025年新车故障率与国际同等水平

  到2020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4%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5年下降30%,形成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6%左右,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海外发展工程,基于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达成。鼓励重点企业深化国际合作,在重点国家布局汽车产业园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品牌商用车与国际工程项目“协同出海”。引导组建汽车产业对外合作联盟,提升汽车企业海外发展服务能力。

  3-8年自主品牌车型占有率提高

  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实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批量出口。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实现全球化发展布局。

  财税金融支持或称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针对《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和发展方面,也制定了充分的保障措施。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规划指出将继续深化改革汽车产业管理体制,强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法制化、集约化、国际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力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企业退出机制。在产品研发投放市场方面,实施事前的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制度,事中的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及车辆维修信息公开、生产一致性核查制度,事后的缺陷产品召回和环保召回制度“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财税金融支持方面,规划要求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等8大工程实施。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落实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政策。加大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规划指出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促进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汽车标准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规划指出要加强对汽车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汽车人才培养及管理模式等专项研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规划指出要着力提高汽车产品节能、环保、安全、智能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研究机制,对事故车辆存在质量问题的依法追究生产改装企业责任。加快研究制定规范管理低速电动车的指导意见,从源头解决非法生产销售问题。

  行业组织方面,规划指出要发挥行业组织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

责任编辑:田大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长期规划”未来8年20大核心任务

2017-04-26 出处:V讯网 [转载] 责编:田大鹏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这份规划中,不难发现2025年成为了规划中经常提及的时间节点,而对于中国品牌,有关主管部门也制定了全面的发展规划。

  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将2020年以及2025年作为时间节点,针对中国品牌发展、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划中指出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将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等8大工程实施。

  此外,为了保证汽车产业能够实现制定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国家还将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方式确保规划的实施以及实现十年迈入世界汽车强国。

  接下来汽车预言家梳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一同看看规划有何亮点。

  规划目标: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于汽车产业制定出了发展目标,力争在十年的时间内,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此外,规划还针对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全产业链、中国汽车品牌、新型产业生态、国际影响力以及绿色发展水平做出了目标规划。

  关键技术方面,规划指出要实现重大突破,在动力系统、高效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节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到8年智能汽车进入先进行列

  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同步发展。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全产业链要实现安全可控,突破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等先进汽车电子以及轻量化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等产业链短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

  3年内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中国品牌汽车全面发展,针对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规划中指出自主品牌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品牌认可度、产品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

  3-8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进入全球前十

  到2020年,打造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商用车安全性能大幅提高。

  到2025年,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新型产业生态方面,规划要求完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一体化智能转型,实现人、车和环境设施的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形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能源、环保等融合发展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

  3-8年提升智能化水平

  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45%以上。

  到2025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55%以上。

  国际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在国际市场中,规划要求中国品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形成从技术到资本、营销、品牌等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3年内自主品牌出口发达国家

  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逐步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在全球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汽车方面,规划要求大幅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以及汽车节能环保水平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

  8年后,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到4.0升/百公里

  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

  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商用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实际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规划目标,着重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十年时间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规划针对上文提到的六个目标,对应提出了六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重点任务是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发展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建立跨产业协同平台,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组建汽车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攻关核心共性技术。

  二、强化基础能力,贯通产业链条体系。推动整车与相关行业企业、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和资本合作,发展先进车用材料及制造装备,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建立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

  三、突破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汽车先进技术,推广成熟节能技术,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布局。

  四、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以互联网应用为抓手,推动汽车服务业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五、提升质量品牌,打造国际领军企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加强品牌培育,深化国企改革,鼓励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六、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发展能力。引导企业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加快实现全球发展布局。

  建立8个重点工程 支撑汽车行业发展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为了支撑和实现6项重点任务,规划提出建设包括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汽车+”跨界融合工程、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海外发展工程在内的8个重点工程。

  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规划要求制定节能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轻量化、汽车制造等技术路线图,引导汽车及相关行业自主集成现有创新资源,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面向行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3-8年创新中心具备国际竞争力

  到2020年,完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运作。

  到2025年,创新中心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工程,规划指出支持优势特色零部件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领军企业。针对产业短板,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鼓励发展模块化供货等先进模式以及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等高端零部件。

  3-8年零部件企业形成规模

  到2020年,形成若干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到2025年,形成若干产值规模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规划要求掌握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增程式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革命性突破,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扶持政策体系。

  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

  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汽车行业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着力推动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3-8年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市场

  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满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设需求。

  到2025年,汽车DA、PA、CA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提升工程,规划要求依托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建立联合攻关平台,重点攻克先进发动机、混合动力、先进电子电器等乘用车节能环保技术和高压共轨喷射系统、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总成、高效尾气处理装置等商用车节能环保技术。通过节能汽车车船税优惠、汽车消费税等税收政策,引导、鼓励小排量节能型乘用车消费。

  3-8年节能技术普遍应用

  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升/百公里、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应用率超过50%;

  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比2020年降低20%、怠速启停等节能技术实现普遍应用。

  “汽车+”跨界融合工程,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跨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3-8年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

  到2020年,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未来10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汽车质量品牌建设工程,针对汽车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国汽车质量品牌培育和发展机制,鼓励行业组织建立和推广中国汽车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汽车品牌价值专业评价工作,引导行业企业加强品牌培育;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和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的跨越发展。

  2025年新车故障率与国际同等水平

  到2020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4%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5年下降30%,形成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到2025年,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6%左右,骨干企业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海外发展工程,基于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达成。鼓励重点企业深化国际合作,在重点国家布局汽车产业园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品牌商用车与国际工程项目“协同出海”。引导组建汽车产业对外合作联盟,提升汽车企业海外发展服务能力。

  3-8年自主品牌车型占有率提高

  到2020年,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实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批量出口。

  到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实现全球化发展布局。

  财税金融支持或称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针对《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和发展方面,也制定了充分的保障措施。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规划指出将继续深化改革汽车产业管理体制,强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法制化、集约化、国际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力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企业退出机制。在产品研发投放市场方面,实施事前的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制度,事中的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及车辆维修信息公开、生产一致性核查制度,事后的缺陷产品召回和环保召回制度“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财税金融支持方面,规划要求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等8大工程实施。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落实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政策。加大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规划指出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促进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汽车标准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规划指出要加强对汽车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汽车人才培养及管理模式等专项研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规划指出要着力提高汽车产品节能、环保、安全、智能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研究机制,对事故车辆存在质量问题的依法追究生产改装企业责任。加快研究制定规范管理低速电动车的指导意见,从源头解决非法生产销售问题。

  行业组织方面,规划指出要发挥行业组织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