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商道 > 电商观察 > 正文

听惯了专家谈新能源 看看车企领域如何谈论

2016-11-16 08:58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田大鹏

  11月1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汽车产业青年领军者峰会” 在青岛即墨市举办。寰球汽车V讯网受邀参加此次峰会报道,本届峰会主题为“把握时代脉搏 引领创新创业风潮”为年度主题。

  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吉利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执行总经理李岩松、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江崇龙、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林密、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郭永光、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能源驱动总监朱朝宏。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会议由嘉宾单独发言进入到群体讨论。本次环节讨论主题为“未来汽车前瞻”。寰球汽车V讯网从嘉宾发言中总结概括出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技术解决社会和政策的痛点,车企如何把控充电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的思考,关于无人驾驶技术如何应用到市场中去这四大版块内容。以下是详细内容: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技术解决社会和政策的痛点

  李岩松:在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新能源市场的陌生,需要一个市场教化的过程,现在从国家到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鼓励的政策正在摸索探寻的过程当中,准确的来说,中国今天的新能源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靠政策补贴下的市场。

  林密:电动车的推广和普及是一场旅程,目前现状只是在旅程刚开头,这个过程肯定是比较艰难,旅程中的困难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各地的政策不同,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政策的覆盖、政策的整个推广和推进的方式还没有覆盖到全国范围,这都是一场不确定的旅程。

  我们并不认为是互联网+汽车的时代,而是+互联网的概念,最实际的反应就是,第一是车本身应该以客户为本,根据客户的满意度去设计车。第二,汽车更多的当做一种电子化的产品,个人消费的产品,包括一些营销方式、服务方式应该都能够更多的考虑一些互联网的应用。

  江崇龙:清洁能源的替代技术发展未来大势,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都代表了未来驱动技术的发展;其次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将为消费者的出行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第三在模式转变上,消费者将从传统购买。拥有汽车转向获取服务、使用汽车来解决出行问题。对于车企来讲,也将由传统的企业制造向服务类,综合解决出行方案的提供商角度转变。

  以例子说明,就是戴姆勒在德国投入以SMART为载体,更多的是奔驰租赁的解决形式的出行解决方案;此外还推出一款融合像出租车、大巴、公共轨道交通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APP,为用户出行规划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出行路径。目前业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大规模的推广,包括在中国。

  传统车企应该借鉴新兴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创新模式、智能互联、以及在运作速度等能力。

  车企如何把控充电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趋

  郭永光:充电基础网络的建设制约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2016年上半年开始,整个国家导向开始注重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的推广。完善充电桩的建设重点,一个是网络要密集化,二是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设更加方便、有效、安全、快捷的充电基础设施。

  此外充电的模式目前最主流的就是有线的充电方式,而包括无线充电等大型的充电站的模式,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朱朝宏:在传统汽车方面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在新能源行业技术的差距,中西差距较小,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汽车工业很明显的突破点之一。此外,中国新能源发展,应该根据中国汽车市场的需要,根据个企业自身各定位的策略,结合传统的供应商来共同合力发展汽车工业,在这一方面会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的思考

  江崇龙: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比较尴尬,一旦抛开目前的补贴政策就面临产业可持续性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术需要突破,比如充电方面的,充电桩、充电速度,只有这些问题充分解决之后,消费者才能更容易的接受整个新能源产业。

  当然,未来电动车或许能像智能手机这样迅速的普及,拥有汽车变成一个使用汽车服务的概念。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车辆本身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李岩松:时代给新能源历史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从事新能源汽车所从事的事业、追求的目标更有一些使命感、有意义的含义在里面。

  最重要的是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哪一个企业甚至是哪一个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协同整个社会的资源,需要给消费者有充电的机会,需要各个企业走到一起,一起来规划、投入、一起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

  郭永光: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在2020年约有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在这500万辆里更多的是公交车和网约车。数字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市场才是新能源真正的购买力,新能源发展更多的是靠企业和消费者,而不是国家的规划。

  另一方面,国家的补贴政策在未来一定会全面取消,虽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从国家战略角度上考虑去扶持新能源产业,但这只是一个时间和期限的问题。从新能源汽车本身角度考虑,新能源汽车价格主要制约因素是电池的价格,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电池性能每年以15%的性能在提升,价格以15%的速度在下降。随意从经济角度上讲,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很快就可以得到实现。

  关于无人驾驶技术如何应用到市场中的讨论

  江崇龙:我不认同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足够成熟,无人驾驶是一个综合体系,目前企业的创新都在车体身上体现。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还要取决于非常多的基础设施的改造,比如车要跟车之间要互联,车要跟城市的基础设施红绿灯系统、道路的管理系统要互联,而且车甚至要和行人互联,在这些技术上,包括整个体系化的改造和提升上,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还是相对比较悲观一点,我觉得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另外,从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无人驾驶对于这个社会来讲是不是必需品,这值得考虑。真正的未来无人驾驶的技术实施取决于基础设施的系统化的提升和改造,包括我们政策法规甚至消费者的出行理念的变化,这些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李岩松:从新能源车的角度来说,无人驾驶意义更多的在于激发更前沿的技术的探索,包括其中的一部分的技术应用在今天的车上,对产业的带动、技术的带动。

  林密: 无人驾驶我的看法是三点,一是无人驾驶的技术会走在前面,但是可应用的环境可能需要慢慢的跟上,所以它有分两步走的问题;第二,无人驾驶其实是一种选项而不是一种必需品, 第三,无人驾驶认为会到达一个必须的基础才会往上走。

  郭永光:我认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来临的速度可能远远要超出自身的想象,充电基础设施厂商应该思考如何迎接未来智能化、电动化汽车时代的到来。借助于电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情况下,做所谓能源的替换或者是能源的管理系统。

  朱朝宏:欧洲和德国有一个很大的汽车公司无人驾驶因为一个法律问题暂停,当无人驾驶汽车遇到险情的时候,一方面前面有一堵墙,另外一边儿是很多人,这个程序是首先保护这个车还是怎么样?是撞到人上还是撞到墙上?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新兴技术不光是整个企业、技术的集成。更多的或者是更新的是社会、政策、政治方面的考量,我认为中国的无人驾驶未来和西方目前还谈不上有真正的差距,或者是进步程度、落后程度,实际上大家都处在一个琢磨和思索、观望阶段,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持一定程度的观望态度。

责任编辑:田大鹏 

听惯了专家谈新能源 看看车企领域如何谈论

2016-11-16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田大鹏

  11月1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即墨市汽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汽车产业青年领军者峰会” 在青岛即墨市举办。寰球汽车V讯网受邀参加此次峰会报道,本届峰会主题为“把握时代脉搏 引领创新创业风潮”为年度主题。

  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吉利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执行总经理李岩松、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江崇龙、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林密、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郭永光、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能源驱动总监朱朝宏。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会议由嘉宾单独发言进入到群体讨论。本次环节讨论主题为“未来汽车前瞻”。寰球汽车V讯网从嘉宾发言中总结概括出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技术解决社会和政策的痛点,车企如何把控充电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的思考,关于无人驾驶技术如何应用到市场中去这四大版块内容。以下是详细内容: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技术解决社会和政策的痛点

  李岩松:在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新能源市场的陌生,需要一个市场教化的过程,现在从国家到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鼓励的政策正在摸索探寻的过程当中,准确的来说,中国今天的新能源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靠政策补贴下的市场。

  林密:电动车的推广和普及是一场旅程,目前现状只是在旅程刚开头,这个过程肯定是比较艰难,旅程中的困难最大的原因来自于各地的政策不同,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政策的覆盖、政策的整个推广和推进的方式还没有覆盖到全国范围,这都是一场不确定的旅程。

  我们并不认为是互联网+汽车的时代,而是+互联网的概念,最实际的反应就是,第一是车本身应该以客户为本,根据客户的满意度去设计车。第二,汽车更多的当做一种电子化的产品,个人消费的产品,包括一些营销方式、服务方式应该都能够更多的考虑一些互联网的应用。

  江崇龙:清洁能源的替代技术发展未来大势,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都代表了未来驱动技术的发展;其次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将为消费者的出行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第三在模式转变上,消费者将从传统购买。拥有汽车转向获取服务、使用汽车来解决出行问题。对于车企来讲,也将由传统的企业制造向服务类,综合解决出行方案的提供商角度转变。

  以例子说明,就是戴姆勒在德国投入以SMART为载体,更多的是奔驰租赁的解决形式的出行解决方案;此外还推出一款融合像出租车、大巴、公共轨道交通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APP,为用户出行规划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出行路径。目前业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大规模的推广,包括在中国。

  传统车企应该借鉴新兴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创新模式、智能互联、以及在运作速度等能力。

  车企如何把控充电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趋

  郭永光:充电基础网络的建设制约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2016年上半年开始,整个国家导向开始注重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的推广。完善充电桩的建设重点,一个是网络要密集化,二是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设更加方便、有效、安全、快捷的充电基础设施。

  此外充电的模式目前最主流的就是有线的充电方式,而包括无线充电等大型的充电站的模式,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朱朝宏:在传统汽车方面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在新能源行业技术的差距,中西差距较小,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汽车工业很明显的突破点之一。此外,中国新能源发展,应该根据中国汽车市场的需要,根据个企业自身各定位的策略,结合传统的供应商来共同合力发展汽车工业,在这一方面会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的思考

  江崇龙: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比较尴尬,一旦抛开目前的补贴政策就面临产业可持续性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术需要突破,比如充电方面的,充电桩、充电速度,只有这些问题充分解决之后,消费者才能更容易的接受整个新能源产业。

  当然,未来电动车或许能像智能手机这样迅速的普及,拥有汽车变成一个使用汽车服务的概念。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车辆本身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李岩松:时代给新能源历史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从事新能源汽车所从事的事业、追求的目标更有一些使命感、有意义的含义在里面。

  最重要的是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哪一个企业甚至是哪一个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协同整个社会的资源,需要给消费者有充电的机会,需要各个企业走到一起,一起来规划、投入、一起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

  郭永光: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在2020年约有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在这500万辆里更多的是公交车和网约车。数字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市场才是新能源真正的购买力,新能源发展更多的是靠企业和消费者,而不是国家的规划。

  另一方面,国家的补贴政策在未来一定会全面取消,虽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从国家战略角度上考虑去扶持新能源产业,但这只是一个时间和期限的问题。从新能源汽车本身角度考虑,新能源汽车价格主要制约因素是电池的价格,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电池性能每年以15%的性能在提升,价格以15%的速度在下降。随意从经济角度上讲,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很快就可以得到实现。

  关于无人驾驶技术如何应用到市场中的讨论

  江崇龙:我不认同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足够成熟,无人驾驶是一个综合体系,目前企业的创新都在车体身上体现。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还要取决于非常多的基础设施的改造,比如车要跟车之间要互联,车要跟城市的基础设施红绿灯系统、道路的管理系统要互联,而且车甚至要和行人互联,在这些技术上,包括整个体系化的改造和提升上,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还是相对比较悲观一点,我觉得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另外,从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无人驾驶对于这个社会来讲是不是必需品,这值得考虑。真正的未来无人驾驶的技术实施取决于基础设施的系统化的提升和改造,包括我们政策法规甚至消费者的出行理念的变化,这些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李岩松:从新能源车的角度来说,无人驾驶意义更多的在于激发更前沿的技术的探索,包括其中的一部分的技术应用在今天的车上,对产业的带动、技术的带动。

  林密: 无人驾驶我的看法是三点,一是无人驾驶的技术会走在前面,但是可应用的环境可能需要慢慢的跟上,所以它有分两步走的问题;第二,无人驾驶其实是一种选项而不是一种必需品, 第三,无人驾驶认为会到达一个必须的基础才会往上走。

  郭永光:我认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来临的速度可能远远要超出自身的想象,充电基础设施厂商应该思考如何迎接未来智能化、电动化汽车时代的到来。借助于电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情况下,做所谓能源的替换或者是能源的管理系统。

  朱朝宏:欧洲和德国有一个很大的汽车公司无人驾驶因为一个法律问题暂停,当无人驾驶汽车遇到险情的时候,一方面前面有一堵墙,另外一边儿是很多人,这个程序是首先保护这个车还是怎么样?是撞到人上还是撞到墙上?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新兴技术不光是整个企业、技术的集成。更多的或者是更新的是社会、政策、政治方面的考量,我认为中国的无人驾驶未来和西方目前还谈不上有真正的差距,或者是进步程度、落后程度,实际上大家都处在一个琢磨和思索、观望阶段,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持一定程度的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