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为什么中国没出特斯拉?

2013-08-29 18:12出处:缪云渠 [原创]责编:赵颖
        上周,笔者走访了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在加州的总部,亲身感受了一下该公司的运作模式、产品特色,也算是以朝圣的心情见证伟大。毕竟亲历一家正在创造前所未有历史的公司,并不是常有的;而在见到该公司采用的多种产自中国的零部件时,不禁连想: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特斯拉呢?

        笔者虽然也关注这家公司多年,但以所在零部件行业经验看,要求公司出货成为特斯拉供应商,而年仅提供数千辆车的量,生意场上几乎不符合逻辑。正因如此,该公司从生产数辆车到年产5000辆,整整走过了10年的过程;然而,2013成为了特斯拉的起飞元年,接下来的发展速度将可比拟滚着下山的雪球——越来越快。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特斯拉自身拥有的技术支撑,使得产品本身得到了用户认可。同样,曾经的电动汽车明星Coda、菲斯科相继破产,都成了明日黄花。特斯拉能成功,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正在于:该公司自己掌控了电机、电池和系统集体的技术,然而菲斯科等却只有造型一招走天下,其电池、电控寄托于供应商。技术层面上,特斯拉当初的许多选择,是许多汽车专家所不认可的,如今回头再看,却恰恰拯救了该公司。

         这也不得不让人承认公司创始人穆斯克的眼光独到。

         穆斯克一直认为,与其等待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成熟的汽车专用电池,还不如采用现有的成熟(电脑)电池技术。只要在串联并联技术的组合使用上多下功夫,就可以达到汽车对电池输出功率的需求。特斯拉是在加州,而不是在底特律成功,其软件和电控技术工程师应该起了相当的作用(当然汽车整体研发上,他们还是从汽车城挖了不少专家去)。电动汽车最关键的三点: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路跑里程数)、功率密度(决定电动汽车性能)和循环寿命(充电放电的次数),特斯拉均走在了业界的最前端。反观:菲斯科押宝在新型电池商A123身上,自然一损俱损。另外,电机马达对于电动汽车的重要性相当于汽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也是特斯拉的过人之处。例如:电机的“涟漪”效应,直接影响到驾驶人的手感,这些技术完全寄希望于供应商,显然有很大风险。特斯拉的电机、电控已是非常优秀的了,能拿下众多汽车知名人投票选出的2013Motor Trend年度最佳车,可说是既有型也有料,就是最好证明。

        其次,特斯拉对成本控制有着强烈认知。即便老板穆斯克有钱,加上美国能源部给的4.65亿美元的联邦政府贷款,特斯拉还是数次濒临破产。该公司在烧了10年钱之后,今年首次一季度净利润达到1100万美元,无论是在加强供应商管理、优化库存管理 、改进生产流程,还是完善车辆整体设计上,特斯拉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进步,终于有了回报。特斯拉还打算持续降低成本,计划在每辆车上省下1.8万美元左右,来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再则,今年特斯拉的利好消息不断。除了上述的年度最佳车大奖,然后是激起网络热议和纽约时报的大论战(究竟里程数是否为真),再到一季度首次盈利,以及8月被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委员会评为“最安全汽车”,如今的特斯拉,可以说是名声大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其产品供不应求,股票比一年前翻了近8倍。该公司目前的产量虽仍是平均每天77辆,但消费者需求强劲。因此公司规划的到今年年底产销2万多辆,3年内产销5万辆的目标基本不是问题。实际上,按该公司对供应商的内部要求,未来几年他们绝不会是这个销售数字。今年的加州豪华车销售排行榜,特斯拉已经超过雷克萨斯。作为特斯拉投资人之一的丰田汽车公司,不知道是应该开心,还是担心。

        最后, 公司创始人及总裁穆斯克本人的明星式经历,和他正在其他领域获得的成功,使得他拥有一批可与苹果公司原CEO乔布斯似的粉丝们的追捧。

        从被供应商轻视,到从客户到社会大众的趋之若鹜,特斯拉为“十年磨一剑”做了最好的注解。下一个10年,该公司将成为令其他汽车厂商生畏的竞争对手。特斯拉在所有安全评比项目中获得五星级之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委员会已经要求其他汽车厂商向其学习,从这也可以看出端倪。
责任编辑:赵颖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