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中国品牌该如何发展?

2014-09-27 22:36出处:王双双 [原创]责编:王双双

  9月25日,中国品牌汽车宣传工作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十三家汽车企业代表、行业主流媒体代表、汽车行业资深专家针对中国品牌目前市场表现、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中国品牌未来突破途径积极献计献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在会议开始说道:“中国品牌出现‘十二连降’有多种原因,但是大部分原因短时间不能改变。"比如,竞争对手实力强,中国品牌实力弱的问题,力量对比不能马上改变;技术法规在进步,中国品牌技术储备不足,价格空间窄,同样的技术和成本投入,合资品牌产品涨价一样受关注,而中国品牌一涨价,就超出了用户接受空间。再比如,国企竞争力的问题,也不是短期可以得到改变的。

  董扬表示,尽管中国品牌的发展存在很多困难,但必须要看到中国品牌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一点不带夸张地说中国品牌的乘用车,真的是已经很好。” 设计上,中国品牌完全逆向设计几乎没有,绝大部分品牌都是正向研究。技术方面,中国品牌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像直喷增压的汽油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离合器。产品配置上,比很多同级别合资品牌还要高。安全性方面,很多中国品牌产品都是五星级。从可靠性来说,根据JD.Power 最近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品牌与合资产品、外资品牌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也就差个四五年。

  与会代表对中国品牌发展的瓶颈问题、市场占有率下降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交流了自主品牌传播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了企业与媒体的合作方式,对如何推动交流平台的建立,为中国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副部长 董修惠

        发展成功需要两大因素

  中国品牌发展成功需要两大因素,一是要有清晰的品牌战略。汽车是完全开放、完全自主和自由竞争的行业,所以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2010年一汽集团进行了品牌战略调整,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解放、红旗、一汽乘用车三大品牌,核心是品质制胜和技术突破。因此,近些年来,一汽集团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建设都是围绕这个品牌战略来推进的。品牌战略调整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要有一个周期。

  二是要有清晰的产品战略,产品战略需要产品组合来支撑。以大众、丰田为例,他们的产品组合和品台都不复杂,但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所以我们要做的提升产品力,而产品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品质,这是中国品牌的一个门槛儿,包括我们常说的可靠性问题等。从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品牌产品可靠性、精细化水平以及产品魅力尽管与合资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都在逐渐缩小。一汽奔腾品牌产品系列B50、B70、X80等的市场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就是技术,技术需要积累。德国走的是增压技术,所以在排放、油耗方面有一定储备,日本是混合动力路线,但是在传统技术方面同样具有完善的储备。相反,自主品牌储备远远不够,更多的是跟随,质量品质和技术决定产品力,要在品牌战略下推产品。未来需要通过更多的技术积累实现产品和技术领域的突破。

  上汽集团公关部执行总监 朱湘君

  不要与合资品牌相对立

  第一,不要把自主品牌发展和合资企业对立起来,今年是上海大众成立三十周年,当时的老领导及国家领导人都对合资国产化问题做了多重指示。从现状来看,当时如果没有国产化打下的基础,中国品牌不可能发展这么好。比如说五菱和宝骏,虽然是合资企业,但是是一个彻底的自主品牌,它就是复制了上海通用的管理体系,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五菱走的是产学研的道路,品牌建设上也走了差异化的道路。五菱虽然是微车,但是赞助了中国的举重队。在农村建设红十字站,也为他们赢得了很多的品牌美誉。所以我第一个观点是不要把自主和合资对立起来。

  第二个是自主品牌的对策,要寻找市场和环境差异化的空间,而且要坚持走创新的道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还有跨界的需求。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唯有创新才是自主品牌的出路。另外一个我们在着重前瞻技术的发展,我们重视的就是新能源新技术、

  第三个是宣传的建议,现在消费者对宣传更多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多是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来出发,我认为,两个地方寻求突破,一个是情感,如果我们说自主品牌的情感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能不能从建立信心的角度,从市场调研来看,愿意买自主品牌的比例很低。从信心的角度来看,是不是能够有所挖掘。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副部长赵焱

  要坚持品牌独立性

  回归市场的本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户肯定喜欢价格便宜的,质量好的。首先要非常重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北汽新能源,新能源既然定为国策之后,我们对新能源发展是要起来的,新能源的发展与传统车的发展没有矛盾,如果能得到政府大力的倡导,也会发展的不错。

  第二是政策指引和支持,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只能买什么车,政府采购等也是一个侧面,此外,还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大型活动,北汽参与了APEC赞助,一汽和吉利也参与了赞助,但是经过跟市政府的沟通我们还是积极的推进用自主车型。

  要坚持自主品牌的独立性,我们的绅宝就是坚持得比较好,我觉得起到很好的作用就是逐步提升自己的品牌。如果自主品牌就闷在那,那就不用做了,对自主品牌未来发展极为不利,自主品牌不见得要悲观,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目前最大的难点其实是合资品牌下探,我们认为着对合资品牌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比如北京奔驰持续产品和价格下探,他们的品牌已经不像原来那么高大上了,大家只是认为奔驰品质非常好,已经不是对奔驰那么的崇拜了,自主品牌可以理解为用销量换取品牌。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下探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自主品牌的发展基础。在传播中要引导消费者对某一款产品本身的帮助,比如绅宝我们没有特别强调很多是我们自己做的,刻意的模糊自主的概念,强调北欧运动性,效果很好,我相信有十年的时间,中国品牌的影响力肯定也会逐年提升。

  另外在传播和宣传上还是有很多机会点。我们觉得互联网思维是自主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机会点,一个是销售渠道的畅通,互联网有可能帮我们在渠道和推广上,帮我们突破市场下沉的局限。无论是销售还是自主品牌品牌提升上,都是一个机会。

  “汽车行业在建成汽车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能量。”董扬认为,“自主品牌之间不能互相拆台,要认识到品牌比产品更重要,每个企业都要形成有差异化的品牌的特征。企业是中国品牌宣传的主体,要学会与媒体相结合,一定要重视品牌的宣传工作。”
责任编辑:王双双 
V讯网

中国品牌该如何发展?

2014-09-27 出处:王双双 [原创] 责编:王双双

  9月25日,中国品牌汽车宣传工作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十三家汽车企业代表、行业主流媒体代表、汽车行业资深专家针对中国品牌目前市场表现、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中国品牌未来突破途径积极献计献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在会议开始说道:“中国品牌出现‘十二连降’有多种原因,但是大部分原因短时间不能改变。"比如,竞争对手实力强,中国品牌实力弱的问题,力量对比不能马上改变;技术法规在进步,中国品牌技术储备不足,价格空间窄,同样的技术和成本投入,合资品牌产品涨价一样受关注,而中国品牌一涨价,就超出了用户接受空间。再比如,国企竞争力的问题,也不是短期可以得到改变的。

  董扬表示,尽管中国品牌的发展存在很多困难,但必须要看到中国品牌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一点不带夸张地说中国品牌的乘用车,真的是已经很好。” 设计上,中国品牌完全逆向设计几乎没有,绝大部分品牌都是正向研究。技术方面,中国品牌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像直喷增压的汽油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离合器。产品配置上,比很多同级别合资品牌还要高。安全性方面,很多中国品牌产品都是五星级。从可靠性来说,根据JD.Power 最近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品牌与合资产品、外资品牌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也就差个四五年。

  与会代表对中国品牌发展的瓶颈问题、市场占有率下降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交流了自主品牌传播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了企业与媒体的合作方式,对如何推动交流平台的建立,为中国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副部长 董修惠

        发展成功需要两大因素

  中国品牌发展成功需要两大因素,一是要有清晰的品牌战略。汽车是完全开放、完全自主和自由竞争的行业,所以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2010年一汽集团进行了品牌战略调整,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解放、红旗、一汽乘用车三大品牌,核心是品质制胜和技术突破。因此,近些年来,一汽集团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建设都是围绕这个品牌战略来推进的。品牌战略调整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要有一个周期。

  二是要有清晰的产品战略,产品战略需要产品组合来支撑。以大众、丰田为例,他们的产品组合和品台都不复杂,但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所以我们要做的提升产品力,而产品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品质,这是中国品牌的一个门槛儿,包括我们常说的可靠性问题等。从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品牌产品可靠性、精细化水平以及产品魅力尽管与合资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都在逐渐缩小。一汽奔腾品牌产品系列B50、B70、X80等的市场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就是技术,技术需要积累。德国走的是增压技术,所以在排放、油耗方面有一定储备,日本是混合动力路线,但是在传统技术方面同样具有完善的储备。相反,自主品牌储备远远不够,更多的是跟随,质量品质和技术决定产品力,要在品牌战略下推产品。未来需要通过更多的技术积累实现产品和技术领域的突破。

  上汽集团公关部执行总监 朱湘君

  不要与合资品牌相对立

  第一,不要把自主品牌发展和合资企业对立起来,今年是上海大众成立三十周年,当时的老领导及国家领导人都对合资国产化问题做了多重指示。从现状来看,当时如果没有国产化打下的基础,中国品牌不可能发展这么好。比如说五菱和宝骏,虽然是合资企业,但是是一个彻底的自主品牌,它就是复制了上海通用的管理体系,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五菱走的是产学研的道路,品牌建设上也走了差异化的道路。五菱虽然是微车,但是赞助了中国的举重队。在农村建设红十字站,也为他们赢得了很多的品牌美誉。所以我第一个观点是不要把自主和合资对立起来。

  第二个是自主品牌的对策,要寻找市场和环境差异化的空间,而且要坚持走创新的道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还有跨界的需求。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唯有创新才是自主品牌的出路。另外一个我们在着重前瞻技术的发展,我们重视的就是新能源新技术、

  第三个是宣传的建议,现在消费者对宣传更多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多是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来出发,我认为,两个地方寻求突破,一个是情感,如果我们说自主品牌的情感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能不能从建立信心的角度,从市场调研来看,愿意买自主品牌的比例很低。从信心的角度来看,是不是能够有所挖掘。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副部长赵焱

  要坚持品牌独立性

  回归市场的本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户肯定喜欢价格便宜的,质量好的。首先要非常重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北汽新能源,新能源既然定为国策之后,我们对新能源发展是要起来的,新能源的发展与传统车的发展没有矛盾,如果能得到政府大力的倡导,也会发展的不错。

  第二是政策指引和支持,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只能买什么车,政府采购等也是一个侧面,此外,还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大型活动,北汽参与了APEC赞助,一汽和吉利也参与了赞助,但是经过跟市政府的沟通我们还是积极的推进用自主车型。

  要坚持自主品牌的独立性,我们的绅宝就是坚持得比较好,我觉得起到很好的作用就是逐步提升自己的品牌。如果自主品牌就闷在那,那就不用做了,对自主品牌未来发展极为不利,自主品牌不见得要悲观,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目前最大的难点其实是合资品牌下探,我们认为着对合资品牌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比如北京奔驰持续产品和价格下探,他们的品牌已经不像原来那么高大上了,大家只是认为奔驰品质非常好,已经不是对奔驰那么的崇拜了,自主品牌可以理解为用销量换取品牌。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下探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自主品牌的发展基础。在传播中要引导消费者对某一款产品本身的帮助,比如绅宝我们没有特别强调很多是我们自己做的,刻意的模糊自主的概念,强调北欧运动性,效果很好,我相信有十年的时间,中国品牌的影响力肯定也会逐年提升。

  另外在传播和宣传上还是有很多机会点。我们觉得互联网思维是自主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机会点,一个是销售渠道的畅通,互联网有可能帮我们在渠道和推广上,帮我们突破市场下沉的局限。无论是销售还是自主品牌品牌提升上,都是一个机会。

  “汽车行业在建成汽车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能量。”董扬认为,“自主品牌之间不能互相拆台,要认识到品牌比产品更重要,每个企业都要形成有差异化的品牌的特征。企业是中国品牌宣传的主体,要学会与媒体相结合,一定要重视品牌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