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言论 > 正文

相关媒体

汽车强国建设需要正确的战略判断(4)

2014-01-15 10:25出处:赵福全 [原创]责编:赵颖

  四、正确看待能源、环境和基础建设等汽车产业的制约。

  当前汽车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在中国已经显现出来,比较严重的包括:能源,环境,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全国不少城市陆续推出了限行、限购等控制性措施,一时之间汽车产业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似乎唯有限制发展一途了。然而,这些制约因素变得如此尖锐,到底是不是汽车产业的过错?解决这些问题又是否应该“一限了之”呢?

  实际上这些汽车社会病并非新鲜事物,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并非无药可医,之所以在中国问题显得格外突出,表层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太快,以至于中国在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跌跌撞撞迈进了汽车社会。但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这种快速发展毫无预判,没有做基本的战略准备,从而未能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倘若二十年前我们就预估到了今天汽车产业的规模,那么从能源环保角度,我们可以加大力度要求和刺激技术创新与升级,大力提倡低能耗的小型车,提前推进传统动力技术的优化和新能源技术的攻关,鼓励不同地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替代燃料,更严更快地推动汽车节能减排法规的落实,特别是加快对老旧车辆的强制淘汰。从交通基建角度,我们可以系统规划城际、城乡间的交通模式,可以采用全新理念的城市规划,如建设卫星城、广建停车场、扩宽马路,同时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运输和私人汽车的有效组合。试想,如果这些举措都列入此前的国家战略规划,并已变成现实,今天我们还会如此狼狈吗?这些问题未能从国家战略层面有效规划和系统解决,却把一切统统归咎于汽车产业发展太快,这既不公平,也不科学,更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即使是“事后诸葛亮”的理性反思今天似乎也并不多见。如果说上述种种举措未能及时采取已成事实,那么至少应该从现在就行动起来,未来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否则只是一味的限购、限行,即便短期内能有些“治标”的功效,长期看又怎么可能真正“治本”,从而适应并推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走向强大呢?!这实在不是国家战略所应采取的短视行为!

汽车强国需要正确的战略判断

  我始终认为,正确的战略判断是中国最终做强汽车产业的前提和基本出发点。而制定及实施正确、科学、有效的汽车强国战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责任编辑:赵颖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