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09.5万辆和1185.03万辆,同比增长2.64%和1.43%,比上年同期回落6.96个百分点和6.93个百分点。而与惨淡的传统车销售市场截然相反,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却是一路“高歌猛进”。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4万辆,同比增长2.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6657辆,同比增长7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688辆,同比增长4.5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6395辆,同比增长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650辆,同比增长145%。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
8月6日,二级市场受多重利好消息的催化,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走强,包括凯恩股份、新宙邦、猛狮科技、比亚迪、当升科技、南都电源、亿纬锂能、科力远、奥特迅等超过20只新能源汽车股涨停。
众车企加码新能源
两年前,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仅有上汽、比亚迪、奇瑞、江淮和力帆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传统车企,而真正投向市场的量产车型更是不足10款。
如今,随着传统车市场的持续走低,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度也在逐渐加大。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此前曾表示:“2015年中国将成为新能源第一大市场,取代美国2014年11.7万销量第一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北汽将进一步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徐和谊说:“集团目前每年研发费用的1/3都用于新能源汽车,未来还要加大研发支持力度。”
除北汽集团外,江淮汽车7月销量逆势上扬,并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车同比增长20.5%至29.2万辆;其中江淮乘用车同比猛升80.7%至16.1万辆;而纯电动轿车上半年共销售2692辆,且由于受制於电池产能不足,其第五代电动车IEV5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下半年电池产能问题得到缓解,公司新能源车的销量将更上层楼。
7月18日,江淮汽车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江淮总产销量30%以上。形成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7月21日,江淮汽车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5亿元,投向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及纯电动 轻卡、高端商用车变速器等三个项目。
江淮汽车董秘冯梁森对此表示:“江淮汽车此次加码新能源并非是‘顺势跟风’。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并未完全成熟,但是此次新能源项目是江淮筹划已久的,可以说一经投产上线就能盈利”。
“江淮汽车很早就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经过多年积累,已经确立了在新能源汽车的综合优势。目前其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由技术准备阶段向大规模商品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同时,该公司纯电动技术路线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即定的优先发展路线相一致。未来,江淮汽车将其电动车技术横向拓展至轻型商用车领域,技术优势和传统轻卡市场优势的结合,将为公司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财达证券研究员阎立建说。
同样看好新能源项目的远不止上述两家整车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5月至今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就有比亚迪、长城汽车、力帆股份等多家上市整车企业宣布定增以发力新能源汽车,拟募集资金净额达到400亿元。上汽集团在此前也发布了自己的“蓝芯”(传统车)、“绿芯”(新能源)计划,并将新能源放到了与传统车同样的地位之上。同时,上汽集团还与万向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客车企业,并在杭州建立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公司规划目标为年产新能源客车达5000辆。
新能源电池产能瓶颈逐渐突破
除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外,上下游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加码新能源,这其中最“热门”的就是车辆储能设备——锂电池。
据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国内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达到1251.5亿元。
工信部8月6日披露,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累计完成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8%,完成税金总额同比增长43.1%。锂电池行业利润的快速上升,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放量密切相关。
据悉,锂电池制造企业安达科技作为比亚迪的供应商,于今年8月份将逐步释放电池产能,10月前将有一条新产线投运。公司董事长刘建波表示,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像比亚迪这样的两三家大公司,目前公司产能还不能满足现有订单,所以公司需要新建产线。据预计,安达科技在2015年底将产能扩大到1.5亿安时,并在2016年底将产能扩充到2.5亿安时。
动力电池上半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新能源汽车不能及时放量,随着电池企业扩产项目投产,电池产能的瓶颈正在逐渐突破。
扶持政策呼之欲出
“新能源汽车数量的猛增,券商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力推,加之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利好不断,新能源汽车股的集体涨停也就一蹴而就了。”有机构人士对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大涨并不感到意外。
上月,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指南》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即将公布,今年推进的还有电动车充电国家标准的修订。
同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预计于本月内颁布实施。中央财政将会按照充电设施建设的投资金额给予企业30%左右的补贴。
另外,能源局还将专门成立一个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联盟,“抱团”推进基础设施在全国各地的建设和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信息中心近日主办的全国汽车信息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双新处处长许心超透露,“目前,充电国标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始征求意见,有望在本月正式发布”。目前包括北京方面的充电桩正在加速建设,但是各个企业新能源车和充电桩并不具备兼容性。随着新充电国标的出台,这个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业内指出,随着充电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补贴政策及充电桩国标出台日趋临近,困扰充电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以及运营服务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将因各大企业加快进入并进行平台化运营而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从而有利于各地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有效消除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弊端,推动终端需求加快释放。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发展,而基础设施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近10万辆,已建成3万多个充电桩,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配置比例超3:1,而标配为1:1。
平安证券认为,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2个纲领性文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即将出台,《规划》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计,未来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放量,政策面“以充带车”战略的愈发明确,下半年还将会有更多的地方配套补贴落地,由此也会拉动下半年销量的上升。新能源汽车正迎来高景气度的发展时期。(汽车商报记者 赵成)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08-13 出处:赵成 [原创] 责编:赵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09.5万辆和1185.03万辆,同比增长2.64%和1.43%,比上年同期回落6.96个百分点和6.93个百分点。而与惨淡的传统车销售市场截然相反,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却是一路“高歌猛进”。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4万辆,同比增长2.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6657辆,同比增长7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688辆,同比增长4.5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6395辆,同比增长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650辆,同比增长145%。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
8月6日,二级市场受多重利好消息的催化,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走强,包括凯恩股份、新宙邦、猛狮科技、比亚迪、当升科技、南都电源、亿纬锂能、科力远、奥特迅等超过20只新能源汽车股涨停。
众车企加码新能源
两年前,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仅有上汽、比亚迪、奇瑞、江淮和力帆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传统车企,而真正投向市场的量产车型更是不足10款。
如今,随着传统车市场的持续走低,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度也在逐渐加大。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此前曾表示:“2015年中国将成为新能源第一大市场,取代美国2014年11.7万销量第一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北汽将进一步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徐和谊说:“集团目前每年研发费用的1/3都用于新能源汽车,未来还要加大研发支持力度。”
除北汽集团外,江淮汽车7月销量逆势上扬,并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车同比增长20.5%至29.2万辆;其中江淮乘用车同比猛升80.7%至16.1万辆;而纯电动轿车上半年共销售2692辆,且由于受制於电池产能不足,其第五代电动车IEV5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下半年电池产能问题得到缓解,公司新能源车的销量将更上层楼。
7月18日,江淮汽车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江淮总产销量30%以上。形成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7月21日,江淮汽车披露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5亿元,投向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及纯电动 轻卡、高端商用车变速器等三个项目。
江淮汽车董秘冯梁森对此表示:“江淮汽车此次加码新能源并非是‘顺势跟风’。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并未完全成熟,但是此次新能源项目是江淮筹划已久的,可以说一经投产上线就能盈利”。
“江淮汽车很早就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经过多年积累,已经确立了在新能源汽车的综合优势。目前其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由技术准备阶段向大规模商品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同时,该公司纯电动技术路线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即定的优先发展路线相一致。未来,江淮汽车将其电动车技术横向拓展至轻型商用车领域,技术优势和传统轻卡市场优势的结合,将为公司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财达证券研究员阎立建说。
同样看好新能源项目的远不止上述两家整车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5月至今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就有比亚迪、长城汽车、力帆股份等多家上市整车企业宣布定增以发力新能源汽车,拟募集资金净额达到400亿元。上汽集团在此前也发布了自己的“蓝芯”(传统车)、“绿芯”(新能源)计划,并将新能源放到了与传统车同样的地位之上。同时,上汽集团还与万向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客车企业,并在杭州建立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公司规划目标为年产新能源客车达5000辆。
新能源电池产能瓶颈逐渐突破
除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外,上下游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加码新能源,这其中最“热门”的就是车辆储能设备——锂电池。
据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国内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达到1251.5亿元。
工信部8月6日披露,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累计完成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8%,完成税金总额同比增长43.1%。锂电池行业利润的快速上升,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放量密切相关。
据悉,锂电池制造企业安达科技作为比亚迪的供应商,于今年8月份将逐步释放电池产能,10月前将有一条新产线投运。公司董事长刘建波表示,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像比亚迪这样的两三家大公司,目前公司产能还不能满足现有订单,所以公司需要新建产线。据预计,安达科技在2015年底将产能扩大到1.5亿安时,并在2016年底将产能扩充到2.5亿安时。
动力电池上半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新能源汽车不能及时放量,随着电池企业扩产项目投产,电池产能的瓶颈正在逐渐突破。
扶持政策呼之欲出
“新能源汽车数量的猛增,券商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力推,加之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利好不断,新能源汽车股的集体涨停也就一蹴而就了。”有机构人士对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大涨并不感到意外。
上月,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指南》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即将公布,今年推进的还有电动车充电国家标准的修订。
同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预计于本月内颁布实施。中央财政将会按照充电设施建设的投资金额给予企业30%左右的补贴。
另外,能源局还将专门成立一个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联盟,“抱团”推进基础设施在全国各地的建设和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信息中心近日主办的全国汽车信息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双新处处长许心超透露,“目前,充电国标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开始征求意见,有望在本月正式发布”。目前包括北京方面的充电桩正在加速建设,但是各个企业新能源车和充电桩并不具备兼容性。随着新充电国标的出台,这个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业内指出,随着充电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补贴政策及充电桩国标出台日趋临近,困扰充电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以及运营服务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将因各大企业加快进入并进行平台化运营而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从而有利于各地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有效消除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弊端,推动终端需求加快释放。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发展,而基础设施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近10万辆,已建成3万多个充电桩,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配置比例超3:1,而标配为1:1。
平安证券认为,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2个纲领性文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即将出台,《规划》到2020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计,未来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放量,政策面“以充带车”战略的愈发明确,下半年还将会有更多的地方配套补贴落地,由此也会拉动下半年销量的上升。新能源汽车正迎来高景气度的发展时期。(汽车商报记者 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