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商道 > 电商观察 > 正文

韩国电池企业SK在华建厂计划搁浅的背后

2016-11-29 09:00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曹邯月

  11月25日,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鲜京集团旗下公司SK Innovation(以下简称SKI)宣布在华暂停在在中国和其合资伙伴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厂的计划。

  韩国SKI表示,这是考虑到中国的2017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时而做出的决定。

  在这所提到的2017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就是前不久即11月22日,工信部在官网公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

  按照《意见稿》的对汽车的基本要求一项中,明确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

  而韩国的另两家在华建厂的电池企业三星SDI和LG化学将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两家的年生产能力为20亿-30亿瓦时,距离最低标准要求的80亿瓦时相差50亿瓦时。韩国在华电池企业若想达标,则必须再将产能提高3-4倍。

  作为韩国的第三大企业集团鲜京集团旗下公司SKI如果想达到工信部意见稿的要求则必须要达到80亿瓦时的最低要求。

  汽车预言家通过对韩国SKI公司梳理发现,SKI是在1996年开始启动锂离子电池开发,先后建成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生产线,生产消费电子类电池、动力电池。目前,SKI动力电池基地位于韩国瑞山,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初步投产。其常规年产能只有2亿瓦时,按照计划发展,SKI将在2020年将瑞山基地产能提升到30亿瓦时,远低于中国工信部要求的80亿瓦时。仅仅以SKI目前在韩国的产能要求是达不到中国工信部要求的。

  以韩国另两家电池企业三星SDI、LG化学在华建厂为例,分别投资为6亿美元和5亿美元。以这样的资金投其最高产能才打到30亿瓦时,查阅韩国SK集团在去年整年的营业收入得知,SK集团在2015年亏损达506.6百万美元,若想在华投资建厂对于SK集团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些现实因素也不得不让SKI在华建厂的计划暂时搁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国SKI无论是在产能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要想在华建厂并且符合工信部的标准要求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但韩国电池企业并不甘心放弃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前十月新能源的累计销量达到33.7万辆,同比增长达到82.2%。

  此外通过对韩国SKI的梳理得知,SKI的产品已成为德国戴姆勒(Daimler)集团旗下三菱扶桑(MitsubishiFuso)、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以及现代起亚集团等跨国汽车公司的供应商。韩国电池更是不会放过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能源市场。

  针对韩国电池企业在华出现的这些问题,早在今年的6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韩国国务总理黄教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黄教安请求中国积极解决三元锂电池事态,李克强表示将研究解决方法。这表明韩系电池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达到目的,不过现状表明这一行动并未凑效。

  目前,符合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要求的仅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

  自今年5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以来,并多次公布“电池目录”日韩系电池也均未进入。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国家在为国内本土企业营造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机遇的良好时机,这个时期约有1-3年。而韩系电池是不会放弃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他们会迟早达到国家规定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标准。

责任编辑:曹邯月 

韩国电池企业SK在华建厂计划搁浅的背后

2016-11-29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曹邯月

  11月25日,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鲜京集团旗下公司SK Innovation(以下简称SKI)宣布在华暂停在在中国和其合资伙伴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厂的计划。

  韩国SKI表示,这是考虑到中国的2017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时而做出的决定。

  在这所提到的2017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就是前不久即11月22日,工信部在官网公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

  按照《意见稿》的对汽车的基本要求一项中,明确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

  而韩国的另两家在华建厂的电池企业三星SDI和LG化学将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两家的年生产能力为20亿-30亿瓦时,距离最低标准要求的80亿瓦时相差50亿瓦时。韩国在华电池企业若想达标,则必须再将产能提高3-4倍。

  作为韩国的第三大企业集团鲜京集团旗下公司SKI如果想达到工信部意见稿的要求则必须要达到80亿瓦时的最低要求。

  汽车预言家通过对韩国SKI公司梳理发现,SKI是在1996年开始启动锂离子电池开发,先后建成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生产线,生产消费电子类电池、动力电池。目前,SKI动力电池基地位于韩国瑞山,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初步投产。其常规年产能只有2亿瓦时,按照计划发展,SKI将在2020年将瑞山基地产能提升到30亿瓦时,远低于中国工信部要求的80亿瓦时。仅仅以SKI目前在韩国的产能要求是达不到中国工信部要求的。

  以韩国另两家电池企业三星SDI、LG化学在华建厂为例,分别投资为6亿美元和5亿美元。以这样的资金投其最高产能才打到30亿瓦时,查阅韩国SK集团在去年整年的营业收入得知,SK集团在2015年亏损达506.6百万美元,若想在华投资建厂对于SK集团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些现实因素也不得不让SKI在华建厂的计划暂时搁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国SKI无论是在产能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要想在华建厂并且符合工信部的标准要求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但韩国电池企业并不甘心放弃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前十月新能源的累计销量达到33.7万辆,同比增长达到82.2%。

  此外通过对韩国SKI的梳理得知,SKI的产品已成为德国戴姆勒(Daimler)集团旗下三菱扶桑(MitsubishiFuso)、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以及现代起亚集团等跨国汽车公司的供应商。韩国电池更是不会放过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能源市场。

  针对韩国电池企业在华出现的这些问题,早在今年的6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韩国国务总理黄教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黄教安请求中国积极解决三元锂电池事态,李克强表示将研究解决方法。这表明韩系电池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达到目的,不过现状表明这一行动并未凑效。

  目前,符合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要求的仅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

  自今年5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以来,并多次公布“电池目录”日韩系电池也均未进入。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国家在为国内本土企业营造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机遇的良好时机,这个时期约有1-3年。而韩系电池是不会放弃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他们会迟早达到国家规定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