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解读吉利并购宝腾莲花

2017-06-23 17:14出处:刘强 [原创]责编:田大鹏

  作为最懂汽车的经济学家,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爱车、玩车的同时,往往能从经济学家的角度,为我们剖析汽车事件背后的经济动因,并以此判断未来中国汽车,乃至世界汽车的走势。那么对于吉利并购宝腾莲花这一中国汽车行业的里程碑事件,李稻葵教授又有哪些独特的见解?

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汽车商报:您是最懂汽车的经济学家,对于吉利并购莲花宝腾事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您的关注点在哪里?

  李稻葵:从吉利并购莲花宝腾事件可以看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全球布局的速度正在加速。这也透露出吉利汽车征战全球汽车版图的野心和雄心。同时,也说明目前吉利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特别是在SUV市场和B级车市场。

  在我看来,未来中国会有两三家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吉利汽车就是其中之一,它会成为全世界举足轻重的一个汽车厂商。2010年,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了,第二年沃尔沃就扭亏为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吉利汽车的实力和潜力。

  汽车商报:有人说吉利并购莲花宝腾,开创了中国品牌汽车“技术换市场”的先河,您怎么看?

  李稻葵: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觉得还不够精准。严格意义上讲,吉利汽车是在用中国的综合优势换市场、打市场,我觉得可以将之总结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吉利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就在于雄厚的资金、领先的商业模式、优秀的成本控制、浙商的管理模式等等。李书福正在以中国的庞大市场为基础,完善自己的汽车版图,并进一步整合全球的优秀技术。

  汽车商报:吉利收购莲花宝腾之际,也正是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之时,以东南亚市场为例,您觉得潜力和市场有多大?

  李稻葵:吉利收购莲花宝腾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汽车企业践行一带一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东南亚市场是“一带一路”最大的桥头堡,也最重要的桥头堡。

  据我判断,东南亚市场是世界经济中的下一个中国,其作用远比印度重要。目前,东南亚已经处在一个飞跃的节点。东南亚6亿人口,市场一体化大背景下,真正有购买力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印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南亚未来二十年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变化会和过去二十年中国带来的影响相当。所以说,李书福和吉利的这步棋走得很有智慧。

  汽车商报:那对开始布局“一带一路”的汽车企业,您有哪些建议?

  李稻葵: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土化。很多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本土生产,用本土的人。这考验的是一个企业和领导人的智慧。另外,东南亚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环境湿热,在这些方面要充分考虑。此外,要多倾听当地消费者的声音。

  汽车商报:在吉利汽车频频出售布局全球的时候,在大洋彼岸,通用正在全面收缩,福特也刚刚炒掉了自己的CEO,您觉得这种反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稻葵: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本土市场没做好。要扩张,前提是大本营的市场要做好。也正因为如此,从成长性来看,一些老牌车企,可能都已经不如吉利汽车了。

  从更层次的原因来看,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在中国。不管从绝对量,还是技术赶超的速度来看都是如此,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中国培养的工程师靠谱,劳动力的成本也低,可以说又便宜有好用。可以说,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程师教育非常成功,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像华为,大疆,当然也包括吉利。这是一个大现象、大趋势。德国和日本都有他们的传统优势,也搭上了中国市场的便车。美国尽管特朗普一直在呼吁,但有趋势表明,其制造业还会进一步的萎缩。

  汽车商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品牌汽车的进步非常快,而吉利汽车更是其中佼佼者,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李书福的吉利汽车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李稻葵:中国人以前觉得汽车很神秘,好像我们就是搞不过美国、搞不过德国,现在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也基本看透了,其实没什么好神秘的。无非是怎样将汽车产品生产的又好又便宜。一个是核心技术,另一个就是配套,配套搞得好,成本就低,质量就好。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的优势也慢慢凸显出来,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我可以乐观点说,汽车行业,中国已经基本搞定了。下一个就是大飞机了。德国、美国要注意了,中国来了。

责任编辑:田大鹏 
V讯网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解读吉利并购宝腾莲花

2017-06-23 出处:刘强 [原创] 责编:田大鹏

  作为最懂汽车的经济学家,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爱车、玩车的同时,往往能从经济学家的角度,为我们剖析汽车事件背后的经济动因,并以此判断未来中国汽车,乃至世界汽车的走势。那么对于吉利并购宝腾莲花这一中国汽车行业的里程碑事件,李稻葵教授又有哪些独特的见解?

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汽车商报:您是最懂汽车的经济学家,对于吉利并购莲花宝腾事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您的关注点在哪里?

  李稻葵:从吉利并购莲花宝腾事件可以看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全球布局的速度正在加速。这也透露出吉利汽车征战全球汽车版图的野心和雄心。同时,也说明目前吉利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特别是在SUV市场和B级车市场。

  在我看来,未来中国会有两三家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吉利汽车就是其中之一,它会成为全世界举足轻重的一个汽车厂商。2010年,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了,第二年沃尔沃就扭亏为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吉利汽车的实力和潜力。

  汽车商报:有人说吉利并购莲花宝腾,开创了中国品牌汽车“技术换市场”的先河,您怎么看?

  李稻葵: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觉得还不够精准。严格意义上讲,吉利汽车是在用中国的综合优势换市场、打市场,我觉得可以将之总结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吉利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就在于雄厚的资金、领先的商业模式、优秀的成本控制、浙商的管理模式等等。李书福正在以中国的庞大市场为基础,完善自己的汽车版图,并进一步整合全球的优秀技术。

  汽车商报:吉利收购莲花宝腾之际,也正是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之时,以东南亚市场为例,您觉得潜力和市场有多大?

  李稻葵:吉利收购莲花宝腾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汽车企业践行一带一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东南亚市场是“一带一路”最大的桥头堡,也最重要的桥头堡。

  据我判断,东南亚市场是世界经济中的下一个中国,其作用远比印度重要。目前,东南亚已经处在一个飞跃的节点。东南亚6亿人口,市场一体化大背景下,真正有购买力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印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南亚未来二十年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变化会和过去二十年中国带来的影响相当。所以说,李书福和吉利的这步棋走得很有智慧。

  汽车商报:那对开始布局“一带一路”的汽车企业,您有哪些建议?

  李稻葵: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土化。很多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本土生产,用本土的人。这考验的是一个企业和领导人的智慧。另外,东南亚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环境湿热,在这些方面要充分考虑。此外,要多倾听当地消费者的声音。

  汽车商报:在吉利汽车频频出售布局全球的时候,在大洋彼岸,通用正在全面收缩,福特也刚刚炒掉了自己的CEO,您觉得这种反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稻葵: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本土市场没做好。要扩张,前提是大本营的市场要做好。也正因为如此,从成长性来看,一些老牌车企,可能都已经不如吉利汽车了。

  从更层次的原因来看,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在中国。不管从绝对量,还是技术赶超的速度来看都是如此,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中国培养的工程师靠谱,劳动力的成本也低,可以说又便宜有好用。可以说,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程师教育非常成功,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像华为,大疆,当然也包括吉利。这是一个大现象、大趋势。德国和日本都有他们的传统优势,也搭上了中国市场的便车。美国尽管特朗普一直在呼吁,但有趋势表明,其制造业还会进一步的萎缩。

  汽车商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品牌汽车的进步非常快,而吉利汽车更是其中佼佼者,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李书福的吉利汽车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李稻葵:中国人以前觉得汽车很神秘,好像我们就是搞不过美国、搞不过德国,现在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也基本看透了,其实没什么好神秘的。无非是怎样将汽车产品生产的又好又便宜。一个是核心技术,另一个就是配套,配套搞得好,成本就低,质量就好。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的优势也慢慢凸显出来,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我可以乐观点说,汽车行业,中国已经基本搞定了。下一个就是大飞机了。德国、美国要注意了,中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