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稿 > 正文

相关媒体

经销商与汽车电商应是合作关系

2014-04-08 14:24出处:林雷 [原创]责编:赵颖
        汽车电商这几年刚刚在中国开始兴起,汽车主要的销售方式还不是电商这种模式,由于近几年电商高速增长以后,电商在汽车领域也有了新的安排,所以还很难说O2O模式是不是未来汽车电商的唯一模式。汽车电商目前很多方都在进行尝试,有厂商的,有独立电商的等等这些形式,但未来会不会是主流,现在还很难讲,哪一种未来会是最成功的,也很难说。在美国汽车销量的百分之十是通过电商来销的,欧洲也差不多这个比例,在国外所有这些形式也都有过,有厂商为主导的,也有厂商和经销商共同来开发的,也有独立的第三方开发的。

        现在这一两年很多公司也在进行尝试,比如吉利和smart都在网上进行销售,这个市场也很难说是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1500万台了,而且是由十几个主流厂商在进行销售,谁也不可能包揽这些销量,每个品牌都可以进行尝试,可以自己尝试,也可以和经销商共同尝试,我认为很难有人可以抢占这块,或者抢占后就成为龙头老大,在汽车电商这块还看不到这种趋势。

        汽车是个销售链比较长,服务链也比较长的产品,我们买个电器,买完销售部分就结束了,那服务部分相对不会很频繁,汽车一年总有两到三次保养,平时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跟经销商,厂商进行交流,所以从这样的特性来看呢,我认为厂商,经销商或者专业的汽车网站,这样的经营者对于汽车更熟悉一些,他们可以给汽车用户提供更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会更有效一些。

         现在还处于探索化的阶段,谈不上常态化的生存。我认为离常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大家通过网上搜索去了解车的性能,品质和口碑,使用前后的具体评价和使用结果,这个基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能不能在网上试车,直接付钱,在家里等待提车,这些等等问题,目前还在摸索,所以目前还是个试错的过程,谈不上常态化生存,要试到和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相结合,和中国付费能力和成本相结合,才能谈到常态化问题。

        首先我认为这个模式还没有完全打通,部分功能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实现,但完全打通是不实际的。在部分情况下实现是成功的,但不存在大规模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况看,包括美国这样的市场,电商的交易量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从这个角度看不会对经销商的整体利益造成影响。汽车这个物件需要试车,维修保养,还有交付,现在由厂商脱离了经销商独立完成,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从厂商角度上讲,没有网络去做到那三点的话,也是很难实现那些功能的,所以我认为经销商是厂商在国内形成的很完善的网络,现在也没有其他网络可以代替这个,所以电商不可能损害经销商的根本利益。

        经销商和电商是相互配合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侵占,电商在后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后市场分为很多种服务,一些香水啊,坐垫啊,保养套啊,这些现在很多是实体店来卖的,未来电商都可以通过网上销售。还有就是保养这块,现在一些符合标准的保养品,也可以在网上卖,然后找一些有资质的地方去修理。还有就是保险也可以在网上卖,比如提供一些汽车金融业务,所以电商在后市场这块是很有作为的,特别是80后和90后,他们更多依赖于网购,网上的服务。
责任编辑:赵颖 
V讯网

经销商与汽车电商应是合作关系

2014-04-08 出处:林雷 [原创] 责编:赵颖

        汽车电商这几年刚刚在中国开始兴起,汽车主要的销售方式还不是电商这种模式,由于近几年电商高速增长以后,电商在汽车领域也有了新的安排,所以还很难说O2O模式是不是未来汽车电商的唯一模式。汽车电商目前很多方都在进行尝试,有厂商的,有独立电商的等等这些形式,但未来会不会是主流,现在还很难讲,哪一种未来会是最成功的,也很难说。在美国汽车销量的百分之十是通过电商来销的,欧洲也差不多这个比例,在国外所有这些形式也都有过,有厂商为主导的,也有厂商和经销商共同来开发的,也有独立的第三方开发的。

        现在这一两年很多公司也在进行尝试,比如吉利和smart都在网上进行销售,这个市场也很难说是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1500万台了,而且是由十几个主流厂商在进行销售,谁也不可能包揽这些销量,每个品牌都可以进行尝试,可以自己尝试,也可以和经销商共同尝试,我认为很难有人可以抢占这块,或者抢占后就成为龙头老大,在汽车电商这块还看不到这种趋势。

        汽车是个销售链比较长,服务链也比较长的产品,我们买个电器,买完销售部分就结束了,那服务部分相对不会很频繁,汽车一年总有两到三次保养,平时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跟经销商,厂商进行交流,所以从这样的特性来看呢,我认为厂商,经销商或者专业的汽车网站,这样的经营者对于汽车更熟悉一些,他们可以给汽车用户提供更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会更有效一些。

         现在还处于探索化的阶段,谈不上常态化的生存。我认为离常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大家通过网上搜索去了解车的性能,品质和口碑,使用前后的具体评价和使用结果,这个基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能不能在网上试车,直接付钱,在家里等待提车,这些等等问题,目前还在摸索,所以目前还是个试错的过程,谈不上常态化生存,要试到和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相结合,和中国付费能力和成本相结合,才能谈到常态化问题。

        首先我认为这个模式还没有完全打通,部分功能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实现,但完全打通是不实际的。在部分情况下实现是成功的,但不存在大规模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况看,包括美国这样的市场,电商的交易量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从这个角度看不会对经销商的整体利益造成影响。汽车这个物件需要试车,维修保养,还有交付,现在由厂商脱离了经销商独立完成,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从厂商角度上讲,没有网络去做到那三点的话,也是很难实现那些功能的,所以我认为经销商是厂商在国内形成的很完善的网络,现在也没有其他网络可以代替这个,所以电商不可能损害经销商的根本利益。

        经销商和电商是相互配合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侵占,电商在后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后市场分为很多种服务,一些香水啊,坐垫啊,保养套啊,这些现在很多是实体店来卖的,未来电商都可以通过网上销售。还有就是保养这块,现在一些符合标准的保养品,也可以在网上卖,然后找一些有资质的地方去修理。还有就是保险也可以在网上卖,比如提供一些汽车金融业务,所以电商在后市场这块是很有作为的,特别是80后和90后,他们更多依赖于网购,网上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