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发现 > 正文

首个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结果将于10月发布

2014-08-27 17:43出处:V讯网 [原创]责编:刘强

        2014年8月26日,由寰球汽车传媒参与制定的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以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寰球汽车传媒、汽车知识杂志社等五家单位强强联手,旨在有序推进“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标准、标识和发布体系。此次上海工作会议透露,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其结果将在今年10月17-21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发布。

车内空气质量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经过半年左右的筹备,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个由第三方权威平台发起的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可谓是创行业之先河。该项评价工作前期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于7-8月开展了首轮摸底调查,其结果将在今年10月17-21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发布。

        会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宋向东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周卫东副会长分别致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谢鹏鸿处长对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情况作了介绍,汽车知识杂志社于昕旻社长对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的工作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贾国强副部长对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规范今后的工作设想作了扼要介绍。本次工作会议还发布了《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规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和《乘用车车内气味检测评价技术规范、乘用车内PM2.5评价规范》。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VOC实验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以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为检测依据,同时参考国外相关标准、法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以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寰球汽车传媒、汽车知识杂志社等五家单位强强联手,共同启动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难的原则,将分步骤、有序推进“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标准、标识和发布体系。

车内空气质量

        今年4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其他四家单位在北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家单位将在节能环保汽车产品和技术认证、全国性展览展示、重点城市促销巡展、共同发起成立节能环保汽车组织、标准、标识和商标体系建设、技术引导和宣传、签约双方共同开发其他衍生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在未来五年内,五家战略合作单位将全力以赴,积极地、分步骤地、系统地推进各项合作事宜的实施,打造一个国内最为先进、最为完备、最为权威,以及国际一流水平的节能环保汽车产业专业服务平台和运营体系。

       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是五家单位合作的第一个子项目。4月15日,召开了第一次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研讨会,获得了各大车企、行业专家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对《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要求》(讨论稿)进行了修改。5月16日,第二次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人员在车内空气质量认证范围、可行性、设备和环境、定性定量、测试和替代方法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7月10日至8月20日,又开展了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摸底测试,此次摸底测试将为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正式开展提供数据和技术等全方面支撑。相关数据和结果将在今年10月17-21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发布。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指出,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有上百种之多,包括烃类、醛类、酮类物质等,而国家标准中只要求检测8种挥发性有机物,这意味着车内近百种排放物还存在检测真空。此外,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条件、宣传和使用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直接影响了国家标准的正确实施。国内尚无中立的权威机构对车内空气质量结果进行定期发布。

        随着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买车和卖车,行业监管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领域,社会和消费者存在巨大需求,行业缺乏标准和规范,企业往往自说自话,很难让大众信服。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出台一个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第三方权威的评价和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认证的结果也需要有公共的发布渠道,以便于社会各方常态化地获取评价信息。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五家单位强强联手,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品牌优势,不断强化服务宗旨,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共同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在提升自身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广普及健康消费和绿色出行理念。

        宋向东副主任在会上表示:“五家单位联合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通过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对不同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权威、公正、客观评价,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能够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据周卫东副会长透露,除了线下车展、活动推广外,我们也非常重视舆论引导,把舆论推广和实物推广相结合,重视开展线上和媒体宣传推广工作,进行立体、全方位、长期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蓝天、绿树、碧水,清洁的空气,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诉求和美好的憧憬。”周卫东说,“令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具有独特的社会和行业价值,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平台,可谓是创行业之先河。通过这个系统,我们的目标是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相应的自愿性认证、评价体系,这个平台主要包括检测、评价、发布和使用四大功能板块。在发布和使用方面,我们主要侧重评价结果的展览展示以及媒体宣传、舆论引导和市场推广方面,这一切都是希望使这个平台更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科学、客观、禁得起推敲,能够切实为社会、用户、行业和企业服务。”

        寰球汽车传媒副总裁李鸿武表示,对于车内空气质量这一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评价工作取样困难,缺乏统一可行的标准,环境等外部监测因素复杂多样等等。此次,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以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寰球汽车传媒、汽车知识杂志社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第三方权威平台的身份,建立相应的标准、标识和发布体系。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相关单位,以及众多汽车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此外,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该标准的制定也将为他们购车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
 

责任编辑:刘强 
V讯网

首个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结果将于10月发布

2014-08-27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刘强

        2014年8月26日,由寰球汽车传媒参与制定的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以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寰球汽车传媒、汽车知识杂志社等五家单位强强联手,旨在有序推进“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标准、标识和发布体系。此次上海工作会议透露,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其结果将在今年10月17-21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发布。

车内空气质量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经过半年左右的筹备,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个由第三方权威平台发起的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可谓是创行业之先河。该项评价工作前期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于7-8月开展了首轮摸底调查,其结果将在今年10月17-21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发布。

        会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宋向东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周卫东副会长分别致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谢鹏鸿处长对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情况作了介绍,汽车知识杂志社于昕旻社长对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的工作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贾国强副部长对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规范今后的工作设想作了扼要介绍。本次工作会议还发布了《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规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和《乘用车车内气味检测评价技术规范、乘用车内PM2.5评价规范》。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VOC实验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以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为检测依据,同时参考国外相关标准、法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以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寰球汽车传媒、汽车知识杂志社等五家单位强强联手,共同启动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难的原则,将分步骤、有序推进“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标准、标识和发布体系。

车内空气质量

        今年4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其他四家单位在北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家单位将在节能环保汽车产品和技术认证、全国性展览展示、重点城市促销巡展、共同发起成立节能环保汽车组织、标准、标识和商标体系建设、技术引导和宣传、签约双方共同开发其他衍生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在未来五年内,五家战略合作单位将全力以赴,积极地、分步骤地、系统地推进各项合作事宜的实施,打造一个国内最为先进、最为完备、最为权威,以及国际一流水平的节能环保汽车产业专业服务平台和运营体系。

       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是五家单位合作的第一个子项目。4月15日,召开了第一次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研讨会,获得了各大车企、行业专家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对《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要求》(讨论稿)进行了修改。5月16日,第二次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人员在车内空气质量认证范围、可行性、设备和环境、定性定量、测试和替代方法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7月10日至8月20日,又开展了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摸底测试,此次摸底测试将为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正式开展提供数据和技术等全方面支撑。相关数据和结果将在今年10月17-21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览会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展览会上发布。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指出,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有上百种之多,包括烃类、醛类、酮类物质等,而国家标准中只要求检测8种挥发性有机物,这意味着车内近百种排放物还存在检测真空。此外,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条件、宣传和使用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直接影响了国家标准的正确实施。国内尚无中立的权威机构对车内空气质量结果进行定期发布。

        随着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买车和卖车,行业监管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领域,社会和消费者存在巨大需求,行业缺乏标准和规范,企业往往自说自话,很难让大众信服。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出台一个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第三方权威的评价和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认证的结果也需要有公共的发布渠道,以便于社会各方常态化地获取评价信息。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五家单位强强联手,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品牌优势,不断强化服务宗旨,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共同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在提升自身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广普及健康消费和绿色出行理念。

        宋向东副主任在会上表示:“五家单位联合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通过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对不同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权威、公正、客观评价,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能够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据周卫东副会长透露,除了线下车展、活动推广外,我们也非常重视舆论引导,把舆论推广和实物推广相结合,重视开展线上和媒体宣传推广工作,进行立体、全方位、长期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蓝天、绿树、碧水,清洁的空气,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诉求和美好的憧憬。”周卫东说,“令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具有独特的社会和行业价值,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平台,可谓是创行业之先河。通过这个系统,我们的目标是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相应的自愿性认证、评价体系,这个平台主要包括检测、评价、发布和使用四大功能板块。在发布和使用方面,我们主要侧重评价结果的展览展示以及媒体宣传、舆论引导和市场推广方面,这一切都是希望使这个平台更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科学、客观、禁得起推敲,能够切实为社会、用户、行业和企业服务。”

        寰球汽车传媒副总裁李鸿武表示,对于车内空气质量这一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关键问题,中国汽车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评价工作取样困难,缺乏统一可行的标准,环境等外部监测因素复杂多样等等。此次,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以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寰球汽车传媒、汽车知识杂志社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第三方权威平台的身份,建立相应的标准、标识和发布体系。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相关单位,以及众多汽车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此外,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该标准的制定也将为他们购车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