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商道 > 经销商专栏 > 正文

未来三成经销商关停 车厂能否“猴得住”?

2016-02-18 08:58出处:搜狐汽车 [原创]责编:田大鹏

  2015年,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个重大转折点,这是最近十几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最低的一年。伴随着低增长、高库存、互联网的冲击,2016年经销商的寒冬还将继续。

  业界更是大胆预测“结构性产能过剩”或将引发2016汽车厂家合纵连横,但是也有经济学家曾提醒:“兼并重组不是万能钥匙,搞不好会出现经济断崖式下滑。”

  经销商出局与价格战相伴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车市还是创下了全球新高,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汽车产销量超过2450万辆,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2000万辆大关,已达到汽车总量的86%。但值得注意的是,产销分别只是比上年分别增长3.3%和4.7%,增速连续两年下滑。

  与销量下滑并行的更惨烈的数据是,2015年中国车市有11个月库存预警线处于警戒线之上,经销商日子苦不堪言。还有一组数据更需要引发业界的关注:从企业公布的产能利用率来看,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6%,但是利用率严重不均,有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5%,有的产能利用率低于40%。

  一方面,销量下滑、经销商库存高企;另一方面,厂家产能利用率低,有些自主品牌甚至产能利用率不足40%,由此引发的产能过剩问题再次成为业界焦点。

  但是这组矛盾的集合体在2016年并没有减弱之势,只是越发积累。连续几年快速扩张,中国汽车产能已经高达4000万辆,不过即使按最乐观估计,2016年产销也仅为2700万辆左右。

  不仅如此,各大车企还在大肆的圈地,加速布局。以一汽-大众为例,已在吉林长春、广东佛山、四川成都三地拥有多个工厂的一汽-大众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销售300万辆汽车,并于去年在山东青岛奠基建设新工厂,一期规划为年产30万辆,2016年还将在天津建一所新工厂。然而2015年,一汽-大众全年销量仅实现163.4万辆,同比下跌6.2%。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2015年,北京现代在河北沧州和重庆,几乎同时开两座新工厂;东风悦达起亚也于2014年在江苏盐城动工新建第三工厂。

  然而,除了一众主流车企的跑马圈地还在继续外,2016年各大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也在谨慎攀升。2016年,或将会出现首个200万辆车企,且目标百万辆的企业增加不少。

  2016年持续的产能扩张、目标提升,加剧产能过剩,最受苦的就是经销商。业界预估,未来全国30%的经销商将会倒闭。目前,全国汽车4S店约有20000家,未来全国倒闭的汽车4S店将达到6000家。一方面,汽车销量下滑削减了利润;另一方面,大量汽车后市场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分食了维修保养的利润,使得经销商处境维艰。

  与之相伴随的是,2016年车市价格大战在所难免。

  价格战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手段之一,支撑不下去的经销商退出,更多小经销商抱团被经销商集团兼并。如此看来,历经了豪华品牌经销商倒戈事件之后,经销商之间的较量在2016年将更加白热化。

  兼并重组也有风险

  车市“新常态”再也禁不住“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倒性伤害。随着汽车经销商4S店的大面积倒闭以及关停并转,2016年或将迎来汽车厂家之间的合纵连横来解决这一状况。

  在此之前,2015年底,工信部网站公示14家汽车企业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已经暂停,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即俗称的14家“僵尸车企”将退市。

  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透露,除了已经公布的第一批退市名单,随后第二批公示名单也将发布。

  “这项工作我们想按照长期的工作制度坚持下去,为所谓的‘僵尸车企’建立起顺畅的退出机制,将来实行有进有退的政策。”

  苗圩表示,“尽管我国汽车市场已经是第一大产国和第一大销国,但是大而不强。”

  目前,从分布来看,汽车整车的生产企业数量还是偏多、个头比较小。据介绍,这几年通过竞争,目前中国前10家汽车企业的集中度达到了90%。前5家企业的集中度超过了50%。然而,全国现在仍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84家,如果按集团的口径来统计,也有76家之多。另外,改装车企业更是多达1056家。

  苗圩表示:“总体上看,汽车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建立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主要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如果达不到,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不断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

  有进有退,让市场来决定

  对于兼并重组,著名经济学家、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则表示,“化解过剩产能是重要的抓手,主要的方式是兼并重组,但是我觉得兼并重组不足以有效地化解过剩产能。处理不好的话,很难避免一个经济断崖式下滑的过程,但我觉得没有这个过程,恐怕我们的产能是化解不掉的,结构是调整不过来的。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释放,这个时候考验政策操作,考验我们所谓推动供给者改革的艺术,可能的确是到了一个真正关键的时候。”

  有进有退,有喜有忧。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2016年也许会新晋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产生。据悉,新能源车的生产资质门槛或将放宽。目前有几十家非汽车企业正在积极申请新能源车生产资质中。

责任编辑:田大鹏 

未来三成经销商关停 车厂能否“猴得住”?

2016-02-18 出处:搜狐汽车 [原创] 责编:田大鹏

  2015年,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个重大转折点,这是最近十几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最低的一年。伴随着低增长、高库存、互联网的冲击,2016年经销商的寒冬还将继续。

  业界更是大胆预测“结构性产能过剩”或将引发2016汽车厂家合纵连横,但是也有经济学家曾提醒:“兼并重组不是万能钥匙,搞不好会出现经济断崖式下滑。”

  经销商出局与价格战相伴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车市还是创下了全球新高,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汽车产销量超过2450万辆,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2000万辆大关,已达到汽车总量的86%。但值得注意的是,产销分别只是比上年分别增长3.3%和4.7%,增速连续两年下滑。

  与销量下滑并行的更惨烈的数据是,2015年中国车市有11个月库存预警线处于警戒线之上,经销商日子苦不堪言。还有一组数据更需要引发业界的关注:从企业公布的产能利用率来看,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6%,但是利用率严重不均,有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5%,有的产能利用率低于40%。

  一方面,销量下滑、经销商库存高企;另一方面,厂家产能利用率低,有些自主品牌甚至产能利用率不足40%,由此引发的产能过剩问题再次成为业界焦点。

  但是这组矛盾的集合体在2016年并没有减弱之势,只是越发积累。连续几年快速扩张,中国汽车产能已经高达4000万辆,不过即使按最乐观估计,2016年产销也仅为2700万辆左右。

  不仅如此,各大车企还在大肆的圈地,加速布局。以一汽-大众为例,已在吉林长春、广东佛山、四川成都三地拥有多个工厂的一汽-大众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销售300万辆汽车,并于去年在山东青岛奠基建设新工厂,一期规划为年产30万辆,2016年还将在天津建一所新工厂。然而2015年,一汽-大众全年销量仅实现163.4万辆,同比下跌6.2%。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2015年,北京现代在河北沧州和重庆,几乎同时开两座新工厂;东风悦达起亚也于2014年在江苏盐城动工新建第三工厂。

  然而,除了一众主流车企的跑马圈地还在继续外,2016年各大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也在谨慎攀升。2016年,或将会出现首个200万辆车企,且目标百万辆的企业增加不少。

  2016年持续的产能扩张、目标提升,加剧产能过剩,最受苦的就是经销商。业界预估,未来全国30%的经销商将会倒闭。目前,全国汽车4S店约有20000家,未来全国倒闭的汽车4S店将达到6000家。一方面,汽车销量下滑削减了利润;另一方面,大量汽车后市场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分食了维修保养的利润,使得经销商处境维艰。

  与之相伴随的是,2016年车市价格大战在所难免。

  价格战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手段之一,支撑不下去的经销商退出,更多小经销商抱团被经销商集团兼并。如此看来,历经了豪华品牌经销商倒戈事件之后,经销商之间的较量在2016年将更加白热化。

  兼并重组也有风险

  车市“新常态”再也禁不住“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倒性伤害。随着汽车经销商4S店的大面积倒闭以及关停并转,2016年或将迎来汽车厂家之间的合纵连横来解决这一状况。

  在此之前,2015年底,工信部网站公示14家汽车企业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已经暂停,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即俗称的14家“僵尸车企”将退市。

  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透露,除了已经公布的第一批退市名单,随后第二批公示名单也将发布。

  “这项工作我们想按照长期的工作制度坚持下去,为所谓的‘僵尸车企’建立起顺畅的退出机制,将来实行有进有退的政策。”

  苗圩表示,“尽管我国汽车市场已经是第一大产国和第一大销国,但是大而不强。”

  目前,从分布来看,汽车整车的生产企业数量还是偏多、个头比较小。据介绍,这几年通过竞争,目前中国前10家汽车企业的集中度达到了90%。前5家企业的集中度超过了50%。然而,全国现在仍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84家,如果按集团的口径来统计,也有76家之多。另外,改装车企业更是多达1056家。

  苗圩表示:“总体上看,汽车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建立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主要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如果达不到,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不断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

  有进有退,让市场来决定

  对于兼并重组,著名经济学家、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则表示,“化解过剩产能是重要的抓手,主要的方式是兼并重组,但是我觉得兼并重组不足以有效地化解过剩产能。处理不好的话,很难避免一个经济断崖式下滑的过程,但我觉得没有这个过程,恐怕我们的产能是化解不掉的,结构是调整不过来的。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释放,这个时候考验政策操作,考验我们所谓推动供给者改革的艺术,可能的确是到了一个真正关键的时候。”

  有进有退,有喜有忧。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2016年也许会新晋新能源车的生产企业产生。据悉,新能源车的生产资质门槛或将放宽。目前有几十家非汽车企业正在积极申请新能源车生产资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