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萨博复产 蒋大龙跳“龙门”还是出“陷阱”

2013-12-26 10:03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责编:王思
  [V讯网 企业新闻]自接手萨博后,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 AB,简称“NEVS”)CEO兼主要股东蒋大龙选择在舆论上保持低调。尽管如此,11月底,“萨博9-3传统车即将复产”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对此,除了感慨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终于“复活”,外界也提出了些许质疑:此前一直宣称将萨博打造成纯电动汽车的蒋大龙,为什么选择继续生产传统能源车型?甚至有人指出,蒋大龙掉进了海外收购的“洋陷阱”中:在收购完成后,蒋大龙手中是一家曾经两度破产、早已被拆分得支离破碎的企业,人员流失、企业停产所带来的困难,要比想象中大的多,首先复产传统车型,是蒋大龙出于对现状的妥协不得已而为之。

萨博复产 蒋大龙跳“龙门”还是出“陷阱”
  当地时间12月2日,NEVS在位于瑞典特罗尔海坦的萨博总部宣布恢复萨博传统能源车型的生产。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受邀并参会的媒体,汽车商报记者于当地时间12月1日抵达特罗尔海坦。随着新车的下线与逐渐恢复的生产,NEVS对于萨博未来的规划也开始变得更加清晰。但是,面对外界的质疑,蒋大龙能否凭借他在收购萨博时展现出的魄力而再次力挽狂澜,使萨博品牌走上复兴之路?
  
  收购之初——陷阱?
  
  “虽然在收购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蒋大龙显然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的这个‘烂摊子’到底有多大。”11月31日,汽车商报记者联系到国内一位业内人士,在他看来,萨博之于蒋大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萨博几经易主,又连年亏损、两度遭遇破产,整个企业已经被通用与世爵瓜分得支离破碎,这对品牌是不小的伤害;另外,在破产后,萨博的大部分工程师也选择了离开。换句话说,除了工厂,蒋大龙一无所获。”

  不仅如此,该业内人士进一步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在收购成功之后,虽说债务剥离,但蒋大龙依然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运作萨博,或者说也没有得到萨博剩余资产相关方的承认:9-3的平台已经过于老旧,萨博旗下唯一盈利的萨博零部件也并没有被收纳到NEVS的体系之中,而对于萨博经典鹰狮标志收购的失败更能说明问题。这恐怕是蒋大龙在收购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

  其实,自2012年收购完成后,虽然很少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蒋大龙却已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对萨博的新一轮打造。召回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与青岛签订建厂协议、重新招募经销商与供应商、萨博传统车型复产,包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北京建立起未来为纯电动汽车配套的电池厂,蒋大龙用实际行动证明,他要努力把外人眼里的“烂摊子”打造得漂漂亮亮。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收购萨博到现在,头发白了一大半”。

  对于质疑,在能源界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蒋大龙显然没有过多的在意。12月3日下午,蒋大龙在瑞典的办公室中向汽车商报记者坦言,“萨博瑞典工厂破产前有4000人,而现在只有600人,当初出走的工程师大部分已经回归萨博,剩余的少部分人基本上也聚集在Combitech与Leanova两家技术公司内,为萨博承担技术顾问的工作,这就使NEVS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另外,破产后隶属于瑞典政府的Orio公司(原萨博零部件、萨博全球服务体系,编者注),NEVS原计划以15亿~20亿克朗收购,但随着萨博的复产,瑞典政府已经将其运营权免费移交给了NEVS,运营所得利润三七分成——NEVS占七、瑞典政府占三。”

  在萨博的工厂外,汽车商报记者注意到,Combitech距离工厂可谓“一步之遥”,而Leanova也坐落在萨博研发中心的旁边,这种地理距离上的天然优势,使NEVS可以更加专注于萨博未来的生产研发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在萨博国产落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青岛市政府,也于12月2日早间与NEVS签订了一份200辆纯电动车试运营的订单合同,从2014年春季起,NEVS将陆续为青岛市提供200辆纯电动汽车。至此,蒋大龙几乎已经完成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责任编辑:王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V讯网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萨博复产 蒋大龙跳“龙门”还是出“陷阱”

2013-12-26 出处:汽车商报 [转载] 责编:王思

  [V讯网 企业新闻]自接手萨博后,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 AB,简称“NEVS”)CEO兼主要股东蒋大龙选择在舆论上保持低调。尽管如此,11月底,“萨博9-3传统车即将复产”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对此,除了感慨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终于“复活”,外界也提出了些许质疑:此前一直宣称将萨博打造成纯电动汽车的蒋大龙,为什么选择继续生产传统能源车型?甚至有人指出,蒋大龙掉进了海外收购的“洋陷阱”中:在收购完成后,蒋大龙手中是一家曾经两度破产、早已被拆分得支离破碎的企业,人员流失、企业停产所带来的困难,要比想象中大的多,首先复产传统车型,是蒋大龙出于对现状的妥协不得已而为之。

萨博复产 蒋大龙跳“龙门”还是出“陷阱”
  当地时间12月2日,NEVS在位于瑞典特罗尔海坦的萨博总部宣布恢复萨博传统能源车型的生产。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受邀并参会的媒体,汽车商报记者于当地时间12月1日抵达特罗尔海坦。随着新车的下线与逐渐恢复的生产,NEVS对于萨博未来的规划也开始变得更加清晰。但是,面对外界的质疑,蒋大龙能否凭借他在收购萨博时展现出的魄力而再次力挽狂澜,使萨博品牌走上复兴之路?
  
  收购之初——陷阱?
  
  “虽然在收购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蒋大龙显然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的这个‘烂摊子’到底有多大。”11月31日,汽车商报记者联系到国内一位业内人士,在他看来,萨博之于蒋大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萨博几经易主,又连年亏损、两度遭遇破产,整个企业已经被通用与世爵瓜分得支离破碎,这对品牌是不小的伤害;另外,在破产后,萨博的大部分工程师也选择了离开。换句话说,除了工厂,蒋大龙一无所获。”

  不仅如此,该业内人士进一步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在收购成功之后,虽说债务剥离,但蒋大龙依然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运作萨博,或者说也没有得到萨博剩余资产相关方的承认:9-3的平台已经过于老旧,萨博旗下唯一盈利的萨博零部件也并没有被收纳到NEVS的体系之中,而对于萨博经典鹰狮标志收购的失败更能说明问题。这恐怕是蒋大龙在收购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

  其实,自2012年收购完成后,虽然很少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蒋大龙却已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对萨博的新一轮打造。召回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与青岛签订建厂协议、重新招募经销商与供应商、萨博传统车型复产,包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北京建立起未来为纯电动汽车配套的电池厂,蒋大龙用实际行动证明,他要努力把外人眼里的“烂摊子”打造得漂漂亮亮。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收购萨博到现在,头发白了一大半”。

  对于质疑,在能源界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蒋大龙显然没有过多的在意。12月3日下午,蒋大龙在瑞典的办公室中向汽车商报记者坦言,“萨博瑞典工厂破产前有4000人,而现在只有600人,当初出走的工程师大部分已经回归萨博,剩余的少部分人基本上也聚集在Combitech与Leanova两家技术公司内,为萨博承担技术顾问的工作,这就使NEVS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另外,破产后隶属于瑞典政府的Orio公司(原萨博零部件、萨博全球服务体系,编者注),NEVS原计划以15亿~20亿克朗收购,但随着萨博的复产,瑞典政府已经将其运营权免费移交给了NEVS,运营所得利润三七分成——NEVS占七、瑞典政府占三。”

  在萨博的工厂外,汽车商报记者注意到,Combitech距离工厂可谓“一步之遥”,而Leanova也坐落在萨博研发中心的旁边,这种地理距离上的天然优势,使NEVS可以更加专注于萨博未来的生产研发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在萨博国产落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青岛市政府,也于12月2日早间与NEVS签订了一份200辆纯电动车试运营的订单合同,从2014年春季起,NEVS将陆续为青岛市提供200辆纯电动汽车。至此,蒋大龙几乎已经完成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