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热点连线 > 正文

打破垄断 售后服务迎来变革

2015-01-07 09:31出处:芦楠 [原创]责编:王文汐

  去年8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叫停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有人惊呼,传统的厂家授权4S店卖车的商业模式即将颠覆,汽车销售将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等等。9月18日,交通运输部颁布《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规定,汽车生产及销售企业不得限制、干预消费者自主选择维修企业和维修服务,不得以汽车在“三包”期限内选择非授权维修服务为理由拒绝提供维修服务。另外意见还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境内销售的企业)要在新车上市时,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无歧视、无延迟地向授权维修企业和独立经营者(包括独立维修企业、维修设备制造企业、维修技术信息出版单位、维修技术培训机构等)公开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这意味着,汽车4S店的技术堡垒已经被攻破,未来任何一家汽修企业都能获得同等的技术,向消费者提供无差别化的服务。

  随着,原有4S店专修垄断的逐步被打破,一些快修公司也随之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几乎一切不是必须到专修场地进行的保养、维修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价格与4S店相比也便宜了不少。业内专家纷纷认为,快修公司的出现是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发展进步的产物,但他们也表示,这一市场目前刚刚形成,还需进一步规范以更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 杜芳慈: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原则应该是:贴近消费者、方便消费者

  我们过去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过于僵化,基本被4S店所垄断,造成了服务、配件奇贵的问题,所以说,未来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需要充分竞争,竞争得越激烈、越充分越好。

  新近出现的上门快修服务,对消费者总的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我想,这种服务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服务范围只能是一些小的维修服务,大的维修肯定还得到专业的修理场地去。还有,这种新的服务市场刚刚兴起,所以需要规范,像价格、服务种类都需要规范。而且我认为,这种服务应该是依托于有实体店的服务,这样维修过程中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消费者可以有地找,而不是出了问题之后,找不着人了。

  不管未来汽车服务维修市场怎样发展,我觉得有一个原则是离不开的,就是发展的方向一定是越来越贴近消费者,越来越方便消费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崔东树:汽车维修市场需要充分竞争

  随着去年交通运输部颁布《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4S店在售后维修方面的垄断被打破了不少,国内出现了不少上门服务的汽车保养快修公司。它们的服务正是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为客户节省了费用,更为客户节约了时间。

  过去我们的汽车维修市场基本被厂家所授权的4S店所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配件价格奇高,随着去年相关政策的变化,这一现象正在被改变。有人说,这样做不是让市场更乱了吗?但我认为,汽车维修市场不能过分有“秩序”,过分有“秩序”的市场没有活力,缺少竞争,最终反过来受害的还是消费者,在维修市场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们需求“乱”一些。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刚刚出现的快修服务市场,虽然满足了人们方便、快捷、省钱、省时间的需求,但它们的服务可能还局限于一些小的项目维修上,如果是一些有难度、复杂的维修,可能还得到4S店。另一方面,经过快修服务的一些产品,如果再拿到4S店维修,可能会引起4S店的质量与纠纷,虽然相关规定在“三包”范围内做了规定,但“三包”期限之后呢?所以,这些都还是以后需要规范的地方。

  还有,现在上门服务快修市场刚刚形成,其中肯定也是鱼龙混杂,服务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但我想随着市场的充分竞争,一些公司的信誉度就会建立,而另一些公司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就像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之所以我们敢在淘宝上买东西,就是有信誉度的制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 迟亦枫:多源化、规范化是未来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方向

  以前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基本上由4S店所垄断,但随着,4S店从销售到维修垄断弊病的逐步暴露,这种由厂家授权4S店专修服务模式正在被打破。

  其实,4S店的专修形式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但我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市场还是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比较好。

  现在消费者对汽车的维修服务需求可以说是非常之大,汽车产品也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服务维修的项目、种类也异常之多。所以,随着4S店垄断专修服务的打破,一个新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正在形成。

  上门快修服务这种形势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服务可以说方便、快捷,我就叫过上门快修服务,有一天早上,我的车突然打不着火了,我叫来上门服务的,一看是电瓶没电了,很快就解决了,非常方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服务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并不像4S店与消费者那样有一种契约关系。而且,这个市场刚刚形成,种个公司的服务水平也不一样,有让人满意的也有让人不满意产生纠纷的。所以,未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个市场规范起来,让这些快修公司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和品牌来,只有这样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才能越来越好。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 谢国忠:中国汽车业垄断的原因在于渠道不开放

  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大家都知道进口车的价格很贵、4S店的维修保养也很贵,造成这些垄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渠道不开放,一层一层的审批原因所致,当然,像目前的这种行政方式的反垄断,我觉得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如果搞体育一样,划一个框来限定。在国外或者其他经济地区都是用经济的方式来打破垄断,比如香港,它是可以个人进口汽车的,就是所谓的“平行进口”,这样就可以有效打破进口汽车的价格垄断,在美国以及其他地区也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要进行反垄断应该更多的采取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当然,在中国除了汽车产业外,还有许多涉及国民经济的领域都存在垄断现象,表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国有企业的垄断,比如:银行业、能源业、电信业,甚至出租车业,这些都存在严重的垄断现象,这样的结果不仅整个行业缺乏活力,消费者的利益也不能最大化,而且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经常存在被侵害的危险。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宋健:汽车维修也需要门槛

  当年,我们国家制定《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实施办法》的目的是保护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虽然合资品牌有外国的资本,但毕竟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汽车,税收也是进入我们国家的国库,目的是造成进口车比国产车贵很多的现象,促使消费者更多的去买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车,但这也给进口车的垄断造成了漏洞。

  当然,《品牌实施管理办法》的漏洞还不止这个,还有就是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在零配件的供应方面存在勾结的现象,本来在厂家一万可以换的零件,放到4S店给消费者换要八万的价,这样就造成,可能买整车的时候并不太贵,但过了保修期换零部件,却贵得要命,全换一遍零部件,够买6辆、12辆整车的,反垄断所打击的就是这种暴利。

  好多人说反垄断后,卖车的门槛会取消,“卖白菜的也可以卖宝马了”,具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虽然也不好下定论,但我想,以后卖车也不可能一点门槛没有了,你卖白菜的想卖宝马,宝马也得给你才行。

  售后服务维修市场也是,现在出现了不少上门服务的快修公司,服务水平各不一样。所以我想,是不是也应该给这些公司进入汽车维修市场设立一定的门槛。如果,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开快修公司,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版主编 丛刚:打破垄断,为快修服务带来机会

  快修公司的出现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随着去年“备案”的取消,过去只有厂家授权4S店才能销售的原厂件,现在厂家要面向全渠道供应,不是4S店去进原厂件,厂家不能拒绝,这样就给现在新兴的快修服务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大家都知道,过去去4S店修车,服务、配件都很贵,贵得离谱,我知道,某豪华品牌的一升玻璃水,就卖180块钱。而消费者去一些维修厂修车,其实也有顾虑,由于拿不到所谓原厂件,维修厂可能会用一些劣质产品来代替代,另外,如果不是认识维修厂的人,消费者进维修厂修车,也担心被“宰”。

  去年国家对汽车行业垄断的打击,一方面把售后服务维修的价格压了下来,也为快修公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不仅服务便宜了,而且也更方便了。而且,一些快修公司是连锁经营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所以,像过去维修厂那种以次充好、乱宰客的现象也会得到制约。

  我车网出品人 孟京涛:快修服务是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进步的表现

  快修服务的出现,我是接受的,也是非常支持的。过去,大家只去4S店修车,主要就是担心在外面修配件的真假没保证,但在4S店修,配件的价格又贵得不得了。而随着,配件供应向市场的放开,配件生产企业可以向全行业的汽车修理企业供货,这样一来,随之产生了竞争,价格自然也压了下来。

  而快修公司的出现,带给消费者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消费者可以在家叫快修公司来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消费者,甚至减少了人们的出行,减缓了交通拥堵。而且据我所知,现在的上门服务还不仅局限于日常的保养、维修,还出现了上门洗车、美容等服务,只要不是必须去4S店进行的工作,全可以在家解决。

  维修、配件市场的放开,对4S店来说,虽然造成了冲击,但毕竟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快修公司出现,随着这些公司的竞争,服务、维修的种类还会更多、价格还会更便宜,而这些公司在竞争中需要建立品牌和信誉,所以,服务的质量只能会更好。

责任编辑:王文汐 

打破垄断 售后服务迎来变革

2015-01-07 出处:芦楠 [原创] 责编:王文汐

  去年8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叫停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有人惊呼,传统的厂家授权4S店卖车的商业模式即将颠覆,汽车销售将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等等。9月18日,交通运输部颁布《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规定,汽车生产及销售企业不得限制、干预消费者自主选择维修企业和维修服务,不得以汽车在“三包”期限内选择非授权维修服务为理由拒绝提供维修服务。另外意见还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境内销售的企业)要在新车上市时,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无歧视、无延迟地向授权维修企业和独立经营者(包括独立维修企业、维修设备制造企业、维修技术信息出版单位、维修技术培训机构等)公开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这意味着,汽车4S店的技术堡垒已经被攻破,未来任何一家汽修企业都能获得同等的技术,向消费者提供无差别化的服务。

  随着,原有4S店专修垄断的逐步被打破,一些快修公司也随之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几乎一切不是必须到专修场地进行的保养、维修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价格与4S店相比也便宜了不少。业内专家纷纷认为,快修公司的出现是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发展进步的产物,但他们也表示,这一市场目前刚刚形成,还需进一步规范以更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 杜芳慈: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原则应该是:贴近消费者、方便消费者

  我们过去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过于僵化,基本被4S店所垄断,造成了服务、配件奇贵的问题,所以说,未来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需要充分竞争,竞争得越激烈、越充分越好。

  新近出现的上门快修服务,对消费者总的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我想,这种服务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服务范围只能是一些小的维修服务,大的维修肯定还得到专业的修理场地去。还有,这种新的服务市场刚刚兴起,所以需要规范,像价格、服务种类都需要规范。而且我认为,这种服务应该是依托于有实体店的服务,这样维修过程中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消费者可以有地找,而不是出了问题之后,找不着人了。

  不管未来汽车服务维修市场怎样发展,我觉得有一个原则是离不开的,就是发展的方向一定是越来越贴近消费者,越来越方便消费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崔东树:汽车维修市场需要充分竞争

  随着去年交通运输部颁布《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4S店在售后维修方面的垄断被打破了不少,国内出现了不少上门服务的汽车保养快修公司。它们的服务正是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为客户节省了费用,更为客户节约了时间。

  过去我们的汽车维修市场基本被厂家所授权的4S店所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配件价格奇高,随着去年相关政策的变化,这一现象正在被改变。有人说,这样做不是让市场更乱了吗?但我认为,汽车维修市场不能过分有“秩序”,过分有“秩序”的市场没有活力,缺少竞争,最终反过来受害的还是消费者,在维修市场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们需求“乱”一些。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刚刚出现的快修服务市场,虽然满足了人们方便、快捷、省钱、省时间的需求,但它们的服务可能还局限于一些小的项目维修上,如果是一些有难度、复杂的维修,可能还得到4S店。另一方面,经过快修服务的一些产品,如果再拿到4S店维修,可能会引起4S店的质量与纠纷,虽然相关规定在“三包”范围内做了规定,但“三包”期限之后呢?所以,这些都还是以后需要规范的地方。

  还有,现在上门服务快修市场刚刚形成,其中肯定也是鱼龙混杂,服务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但我想随着市场的充分竞争,一些公司的信誉度就会建立,而另一些公司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就像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之所以我们敢在淘宝上买东西,就是有信誉度的制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 迟亦枫:多源化、规范化是未来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方向

  以前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基本上由4S店所垄断,但随着,4S店从销售到维修垄断弊病的逐步暴露,这种由厂家授权4S店专修服务模式正在被打破。

  其实,4S店的专修形式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但我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市场还是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比较好。

  现在消费者对汽车的维修服务需求可以说是非常之大,汽车产品也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服务维修的项目、种类也异常之多。所以,随着4S店垄断专修服务的打破,一个新的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正在形成。

  上门快修服务这种形势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服务可以说方便、快捷,我就叫过上门快修服务,有一天早上,我的车突然打不着火了,我叫来上门服务的,一看是电瓶没电了,很快就解决了,非常方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服务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并不像4S店与消费者那样有一种契约关系。而且,这个市场刚刚形成,种个公司的服务水平也不一样,有让人满意的也有让人不满意产生纠纷的。所以,未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个市场规范起来,让这些快修公司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和品牌来,只有这样汽车售后服务维修市场才能越来越好。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 谢国忠:中国汽车业垄断的原因在于渠道不开放

  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大家都知道进口车的价格很贵、4S店的维修保养也很贵,造成这些垄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渠道不开放,一层一层的审批原因所致,当然,像目前的这种行政方式的反垄断,我觉得效果也不会太明显,如果搞体育一样,划一个框来限定。在国外或者其他经济地区都是用经济的方式来打破垄断,比如香港,它是可以个人进口汽车的,就是所谓的“平行进口”,这样就可以有效打破进口汽车的价格垄断,在美国以及其他地区也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要进行反垄断应该更多的采取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

  当然,在中国除了汽车产业外,还有许多涉及国民经济的领域都存在垄断现象,表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国有企业的垄断,比如:银行业、能源业、电信业,甚至出租车业,这些都存在严重的垄断现象,这样的结果不仅整个行业缺乏活力,消费者的利益也不能最大化,而且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经常存在被侵害的危险。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宋健:汽车维修也需要门槛

  当年,我们国家制定《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实施办法》的目的是保护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虽然合资品牌有外国的资本,但毕竟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汽车,税收也是进入我们国家的国库,目的是造成进口车比国产车贵很多的现象,促使消费者更多的去买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车,但这也给进口车的垄断造成了漏洞。

  当然,《品牌实施管理办法》的漏洞还不止这个,还有就是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在零配件的供应方面存在勾结的现象,本来在厂家一万可以换的零件,放到4S店给消费者换要八万的价,这样就造成,可能买整车的时候并不太贵,但过了保修期换零部件,却贵得要命,全换一遍零部件,够买6辆、12辆整车的,反垄断所打击的就是这种暴利。

  好多人说反垄断后,卖车的门槛会取消,“卖白菜的也可以卖宝马了”,具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虽然也不好下定论,但我想,以后卖车也不可能一点门槛没有了,你卖白菜的想卖宝马,宝马也得给你才行。

  售后服务维修市场也是,现在出现了不少上门服务的快修公司,服务水平各不一样。所以我想,是不是也应该给这些公司进入汽车维修市场设立一定的门槛。如果,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开快修公司,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版主编 丛刚:打破垄断,为快修服务带来机会

  快修公司的出现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随着去年“备案”的取消,过去只有厂家授权4S店才能销售的原厂件,现在厂家要面向全渠道供应,不是4S店去进原厂件,厂家不能拒绝,这样就给现在新兴的快修服务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大家都知道,过去去4S店修车,服务、配件都很贵,贵得离谱,我知道,某豪华品牌的一升玻璃水,就卖180块钱。而消费者去一些维修厂修车,其实也有顾虑,由于拿不到所谓原厂件,维修厂可能会用一些劣质产品来代替代,另外,如果不是认识维修厂的人,消费者进维修厂修车,也担心被“宰”。

  去年国家对汽车行业垄断的打击,一方面把售后服务维修的价格压了下来,也为快修公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不仅服务便宜了,而且也更方便了。而且,一些快修公司是连锁经营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所以,像过去维修厂那种以次充好、乱宰客的现象也会得到制约。

  我车网出品人 孟京涛:快修服务是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进步的表现

  快修服务的出现,我是接受的,也是非常支持的。过去,大家只去4S店修车,主要就是担心在外面修配件的真假没保证,但在4S店修,配件的价格又贵得不得了。而随着,配件供应向市场的放开,配件生产企业可以向全行业的汽车修理企业供货,这样一来,随之产生了竞争,价格自然也压了下来。

  而快修公司的出现,带给消费者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消费者可以在家叫快修公司来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消费者,甚至减少了人们的出行,减缓了交通拥堵。而且据我所知,现在的上门服务还不仅局限于日常的保养、维修,还出现了上门洗车、美容等服务,只要不是必须去4S店进行的工作,全可以在家解决。

  维修、配件市场的放开,对4S店来说,虽然造成了冲击,但毕竟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快修公司出现,随着这些公司的竞争,服务、维修的种类还会更多、价格还会更便宜,而这些公司在竞争中需要建立品牌和信誉,所以,服务的质量只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