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各国汽车强国看,也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政策,韩国通过自己的汽车产业政策,把外国品牌赶走,为自己本国的自主品牌发展创造环境,才有了今天的韩 国汽车产业,美国、日本、德国也是,他们的领导人与相问部门也经常和自己本国的汽车企业人士交流,以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当然,我们的汽车产业政策,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调整,但不能一概否定。有些人说汽车产业无法、要去政策化,目的无非就是,让任何人想办汽 车企业、想造车都行。但试想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汽车产业会是什么样?目前,自主品牌的产能就已经过剩了,如果真的放开门槛,可能就会出现像低速电动车那 样(我并不是反对低速电动车),大家一哄而上,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这样即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负责任。
再试想,我们目前虽然不可能像韩国那样,与合资企业的合同到期不再续约,但如果没有50%股比的限制,完全放开,外国资本大举流入,那么强势的外国品牌就会把我们的自主品牌挤压得无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除了当前的政策,汽车产业也有各种各样的法规来规范生产、把控产品质量,也并不是没有法的,如果说要制定一部《车辆法》更好的管理汽车产业,各方面的专家可以坐在一起讨论,但不能建立在否定当前政策、否定汽车产业几十年发展成果的基础上。
2014-09-30 出处:V讯网 [原创] 责编:王双双
从世界各国汽车强国看,也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政策,韩国通过自己的汽车产业政策,把外国品牌赶走,为自己本国的自主品牌发展创造环境,才有了今天的韩 国汽车产业,美国、日本、德国也是,他们的领导人与相问部门也经常和自己本国的汽车企业人士交流,以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当然,我们的汽车产业政策,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调整,但不能一概否定。有些人说汽车产业无法、要去政策化,目的无非就是,让任何人想办汽 车企业、想造车都行。但试想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汽车产业会是什么样?目前,自主品牌的产能就已经过剩了,如果真的放开门槛,可能就会出现像低速电动车那 样(我并不是反对低速电动车),大家一哄而上,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这样即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负责任。
再试想,我们目前虽然不可能像韩国那样,与合资企业的合同到期不再续约,但如果没有50%股比的限制,完全放开,外国资本大举流入,那么强势的外国品牌就会把我们的自主品牌挤压得无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除了当前的政策,汽车产业也有各种各样的法规来规范生产、把控产品质量,也并不是没有法的,如果说要制定一部《车辆法》更好的管理汽车产业,各方面的专家可以坐在一起讨论,但不能建立在否定当前政策、否定汽车产业几十年发展成果的基础上。